
为了红色基因的传承
作者:范学爱 田秀莲
“中共单虞县张楼情报站”的牌子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来此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络绎不绝。張楼情报站这块红色基地的复原,蕴含着几位退休老同志的心血。
張楼情报站旧址,原为抗战时期老虞城首位中共党员張合银的故居。一九四一年六月,中共湖西地委敌工站长李汝泰发展张合银入党,成为抗战时期老虞城首位中共党员。后经张合银介绍,又发展祝云峰、范河清、張凌云入党,同时,建立了张楼情报站。李汝泰来虞城开展敌后工作,都经常在此隐身。老虞城地下党小组成立后,李汝泰兼任党小组长,在他的指导下,老虞城(今利民镇)地下党组织和张楼情报站,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做出了卓有成就的奉献。張楼情报站(张合银故居)的老房子,年久失修,无人居住,己倒塌。张合银的长子张庆珍,是一位老公务员(己退休),感到,老房子是张楼情报站旧址,老一辈在这里出过力流过汗洒过血,功不可没!旧址应该也必须恢复起来,让张楼情报站革命精神永存,以告慰先辈的在天之灵,对启迪和教育后代更有莫大的政治意义。
张楼情报站是商丘市革命遗址。对革命遗址的保护并使其发挥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作出过系列指示,强调要发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为落实总书记要求,对复原张楼情报站,张庆珍信念十足,同时也得到市、县党史部门的赞许。
張楼情报站复原所用资金,都是张庆珍自筹。他请人绘图,按设计请来了施工队,平地基、进建材,施工逐步展开。这期间,張庆珍几次邀请市、县党史部门负责人和原县委己退休、对情报站较为知情的老领导亲临现场,提出了修旧如旧,体现旧址的建议。经过大半年施工,修旧如旧的原貌房子及宽敞明亮的展厅峻工了。
建立一个过硬的技术班子,是恢复张楼情报站历史事迹的关键。張庆珍邀请利民镇党委主要领导及村支部负责人参加,邀约有一定特长的老同志,建立了班子。这些老同志多次到现场,提出各项布局的合理化建议,使情报站的布局容貌更加完善。四人常务组各有分工合作:
张庆珍负责全部工作;范学爱负责文字工作;史巨阳负责版画面设计和绘制;李见负责摄像和宣传。他们虽都年逾古稀,对恢复情报站,能使革命前辈的光辉事迹再现,都以饱满的热情义务投入其中。
有版面就要有角本。范学爱根据历史资料,撰写了《故道英雄谱》,据此推出了二十六幅画面的解说词,既简要又动人,经市、县党史部门审定圆满完稿。然后,他又撰写了《老虞城首位中共党员张合银及其家人们》、《李汝泰:虞城抗战火种的播撒者》的文章,被《商丘日报》刋载。
版画面的设计和绘制由史巨阳担纲。史老师是退休的大学教授,商丘市著名书画家,他的画作及篆书多次获国家和省市大奖。除按角本绘图外,还绘制了巨幅毛主席像立于展厅中央,另有张合银像及篆书悬挂展厅。
摄影和宣传是李见的拿手戏。这位县政法委书记退休的老同志,干劲不减当年,不仅摄影机玩得涕溜转,还绘制了张合银等人的瓷盘像。他的多幅摄影作品获省市大奖。张楼情报站的所有摄影都由他担当,并制作了有关情报站的影视片在网络上播放,在情报站拍摄的十多幅图片,被巜商丘日报》刋登。
老同志虽年事己高,都经过数十年为党工作的历练,经验丰富,干劲十足。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信念:革命前辈艰苦奋斗,不计得失和生死,其英勇事迹必须重现,以达到习近平要求的保护和挖掘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发扬老一辈的革命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是多年的老党员,受党培养教育应感党恩,人退休思想不滑坡,把张楼情报站恢复好,以达到用老一辈的革命精神影响和教育后人,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嘿,老头们,不愧是老党员老干部,硬思想抗下了硬工作。经过不懈努力,至晚秋时,一座庄严肃穆的“中共湖西地委单虞县张楼情报站旧扯”落成了。主展厅内,反映老虞城地下党组织和张楼情报站革命先辈英勇斗争事迹的展版布列整齐,各级领导同志的题词版面也悬挂其中;副展厅展示了革命文物数十件。配房内的版面介绍了革命先辈的简历,展厅外的显著位置悬挂了《入党誓词》和故道英雄们的巨幅影像,横竖标语特别励志,国旗党旗和花篮相互辉映,耀人耳目。
试展期间,县委政府原领导人及县宣传部和老促会领导到现场观看,给予很高评价。正式开展后,商丘市党史办、永城神火集团、中央政法委检查组、县委政府部门及镇党委政府、商丘市内一些学校及张楼村在外地工作人员代表络绎不绝到此观瞻,留言薄上写满了向英雄学习致敬的热情洋溢的留言。县委宣传部等十数家单位在此挂牌,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情报站也成了商丘市红色旅游景点之一。
看到情报站所起的广泛的教育作用,为情报站工作的老同志脸上充满了幸福的笑容,感到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既告慰了革命先辈,又弘扬了红色资源,传承了红色基因,尽了老党员老公仆的责任。
作者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