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永在赶考路上
文/李建印
昨日开始,全国高考统一进行。有考两天的,也有三天的。考生紧张,家长压力山大;中央重视,各级那敢马虎;老师现场监考,网络北京监控……。十年寒窗求学路,百载人生笔下写。二十来天后,考分与分数线公布,定学校,选专业,报志愿,等候结果。
有人期盼,有人埋怨;有人喜庆,有人叹气;有人收拾行装,出门求学;有人重整旗鼓,明年再来。
有人一蹴而就,金榜题名。有人奋斗再三,很难如愿。回想自己,年轻时连这样的机会也没有,对今日的考生是何等羡慕。
文化大革命让我失去高考的机会(一)
我是1969年9月进入初中学习,1974年元月高中毕业,当时全国大学不招应届生,只招工农兵学员。但名额少的可怜,我们一万八千人的公社,几年时间只推荐录取了3个青年人。那怕我的学习成绩再好,在生产队劳动工分挣的再多,水利工地出的力气再大,推荐不会有我。因为我家里是上中农成份,不属于推荐之列。包括上高中,我也只能上临时由公社所办高中班。升学,无论是大学本科,还是专科,甚或中专和技校,我的同龄人大多基本没有机会。尽管当时家里没有粮吃,生活难以为继,我也产生退学的想法。但班主任窦俊杰老师告诉我,你好好学,把高中上完,国家的大学不会永远不招生。毕业时,老师教育我,学识是自己的。
1977年10月,大学的门再一次向学子们打开了。全国到处都是报名的人儿,有结婚生子的,有离婚求学的,也有劳动多年放下锹把进考场的,还有当年毕业的年轻人。但,这一次,我仍然没有机会。部队驻扎在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消息闭塞。当地文化基础薄弱,据说卷子拿到中学,那些老师都不会做,何况学生。但卷子拿到我们连队,有好几个战友会做题,甚至可以做完。和我一台坦克的李车长、姚炮长,包括我在内绝大部分题都会做。当年的规定是入伍满两年,我才一年七个月,显然是不够条件。复员后再考,那得1978年底离队,1979年才可以参考。但当我1978年底申请复员时,连长认真开导,反复说明,要我在部队坚持。甚至暗示我,马上可能提升为干部了。但我冥顽不化,仍不明世理。气的斜靠在床头的杨连长,骂着叫我“滚出去”!这一滚,又在部队服役了近40个年头。
军队组织给了我很多好机会(三)
1984年7月,我以师侦察科正连职参谋的身份,参加了全军组织的军队院校统考。经过短暂的复习,和全师十几名战友,乘火车来到设在甘肃张掖县的陆军第19军军部考场,在大院南侧的招待所完成了政治、语文等文化课考核。当年8月27、8号接到“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学院”录取通知书,要求31日报到。买不上东去火车票,更不说直达石家庄了。我和战友李润喜(他当时任坦克47团司令部副营职协理员),硬是从酒泉火车站爬上了路过火车窗户,一直站了三十多个小时,到了西安站才换乘去北京方向火车,按时到了石家庄元氏县学院报到。两年后,以优秀的成绩,获得了全国教育部认可的大专文凭。这在当时军队干部中,也算是比较高的文凭。
1996年12月,正在担任团长的我,接到师里通知,要我到兰州参加考核。去了之后才清楚,这是全军要在国防大学办一个班,全称为“中青年领导干部培训班”,全军选拔优秀年青副师正团职干部约60名,进国防大学培养两年,民间传说为跨世纪领导干部班或者“老虎班”。当时兰州军区包括新疆军区在内,机关与部队参加考核共10位同志,最后录取了4名同志。当时想我已经担任了几年团长,现在去上什么学。而且自己在岗位参加了装甲兵学院函授教育,留下一门考核,我是利用节假日去了石家庄参加考核,已经获得了新文凭。但国防大学二年学习,让我开阔了战略眼界,具备了战略思维,清楚了国际战略与国家战略部分问题,为长期服役奠定了基础。也为自己获得了全日制本科文凭。当时说法,提升到军职干部,不用再进行资格培训。
2002年7月份,我得到消息,军区推荐派我去俄罗斯参加留学培训。激动的我几天几夜没有休息好,因为一个军区只有一个名额。感觉到我怎么有这样好的机会,组织对我真正厚爱。8月31日由北京机场乘坐俄罗斯航班,经过9个小时飞行,我们到达了莫斯科。9月1日开始了在俄联邦武装力量合成学院,即人们所称“伏龙芝军事学院”开始了半年留学生活。这一不小心,又有了留学生的名号。但到这里真正学习到的是俄罗斯人所具有的战略思维,是他们对世界战略的认识与看法,更有他们多年来扎实建设军队的作法,包括他们名家治校的传统。特别是对国家军事实力运用,在全球如何为民族与国家谋求利益,对美国以及整个西方本性与本质如何认识,为我们打开了另外一扇窗户。
2010年10月我已是将军了,但争取到了参加全国统考机会,笔试当日凌晨2时多赶到北京,进入到久别的考场,戴着老花镜,参加专业和基础考核。后来又进京面试,总算合格,得以进入中国科学院大学学习。这算我平生第一次参加国家考试,本意是想了自己一生没有参加过国家考试心愿,一不留神,被学院录取了。开学典礼上,作为新生代表,登台发言,表示决心,开始了在职博士生学习。经过几年时间的努力,无论是在兰州工作岗位上,还是赴高原边防的路途中,或者是节假日与双休日,包括其他业余时间,我全部拿来学习。乘周五晚上飞机到北京参加面授,周天晚上23时多飞机由北京起飞,凌晨回到兰州,周一正常上班。这么几十次40个月来回,到2014年的5月,参加学院组织的答辩,获得优秀等次,有幸得以通过。当年学校统一组织毕业典礼和学位授予仪式,从时任党委书记手中接过博士学位与学历证书,心潮那是相当澎湃。我对当时大校校长丁仲礼院士讲,今天毕业1万2千多名学士硕士与博士和博士后,我是第一名。校长不解,问我为什么?我告诉他,我年龄排第一,因为已经57周岁满了。考虑到人家导师身份,没有敢说自己与校长同龄。
人生之路很长,人生要学习的知识很多,但如何面对,则是需要我们人人思考的事。也可能这次没有机会,以后说不定会有。但有没有机会是缘分,能不能把握是本事;给不给机会是老天,能不能考上是自己。这次没有考好,坚持下去,像邓清明一样,以全优的成绩,坚持了24年,终于被录取上天,圆了人生飞天之梦。
我的粗浅体会就是:人生永在赶考路上。
《作者简介》
李建印,陕西澄城县人。1957年出生,1974年参加工作,1976年2月入伍,服役41年多。经军队初、中、高级培训及赴俄罗斯留学,获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学位。历经基层部队带兵训练,后在兰州军区机关工作至退休。少将军衔。长于战备、训练、装备、管理工作,文字新手。
2023年6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