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八年前,在山城重庆,发生了一起影响全国的文化事件,那就是著名的重庆斗“雪”:因毛泽东发表《沁园春·雪》词,在重庆乃至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围绕这首词,在国共两党之间,以“唱和”的传统吟唱形式,或“奉和”,或“讽和”,或捧,或贬,展开了一场针锋相对的笔斗,一时雾都“雪”满,是处“沁园”,形成一道亘古未见的文化风景。七十八年的光阴过去,这一文化事件还不时被人们忆起,意犹未尽。这一特殊的文化现象究竟隐含着哪些更为深邃的内涵,它给我们哪些启示,它与文化强国又有哪些必然的联系,这些常常引起笔者的沉思。值此已故毛泽东主席诞辰130周年之际,我们编印了这本《毛泽东<沁园春·雪>奉(讽)和集注》,企图尽可能的把当时参与其中的人及其作品收集、整理、注疏,努力还原这一文化事件的原貌,让更多关注这一文化事件的人研究这一文化现象,在文化强国
的背景形势下,为现实服务时发表。《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重庆公开发行的报纸,内部有发表领袖作品需经本人同意之规定。因此,只单独于11月11日刊登了柳亚子的《和毛润之先生咏雪词》。从而,由柳的和词引发人们对毛泽东词的关注。重庆《新民报晚刊》副刊“西方夜谭”编辑吴祖光,辗转得到毛泽东《沁园春·雪》的完整抄本,于11月14日在《新民报晚刊》第二版副刊“西方夜谭”予以发表,标题为《毛词·沁园春》。11月28日,《大公报》又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和柳亚子的和词一起转载,这无疑于推波助澜。于是乎,一阙“沁园春”,千秋瑰丽词。轰动山城,传遍全国,受到进步人士的热烈推崇,同时也引起国民党政府的恐慌。因为没有可供佐证的资料,具体蒋介石与陈布雷是否真正参与策划组织这场笔战,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一场围绕毛泽东《沁园春·雪》词的褒与贬,“奉”与“讽”的笔战“雪”斗大戏,随之在山城上演。据不完全统计,当年刊发的和词不下50首,评论近20篇。媒体方面,则形成了以《中央日报》《和平日报》《益世报》等为一方,以《新华日报》《客观》《民主星期刊》等为另一方的笔战。就参与人数、持续时间、社会反响来看,一首诗词能引起如此规模的论争,既是一个文化事件,也是一个政治事件,形成中国文学史上一大奇观。
二、重庆斗“雪”的原因和焦点
一阙诗友间酬赠的词作,缘何引起国民政府如此的恐慌和不安,进而引发一场亘古未见的“雪”战文斗呢?
《沁园春·雪》是一首触景生情、言志抒怀之作。上阙描写中国北方壮丽的雪景,展示了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下阙则议论抒情,在对历史的评点中,抒发诗人的伟大抱负。结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收束自然雄强,大气磅礴,傲视千古,足显一位划时代伟人的气局。做为一个进步阶级的代表,为时代代言,抒发无产阶级要做新世界主人的壮志豪情,自信,豪迈,当仁不让。这是一个新生阶级的宣言,一个进步阶级砸碎旧时代、建立新世界的壮志豪情。因此,一经发表便引起巨大轰动,争相传诵,好评如潮。就连狂傲如柳亚子者也不得不叹服。正是毛泽东这一千古绝唱,才像一颗重磅炸弹,震动重庆朝野,引起国民党当局惶恐不安。因为,它的发表,让人们领略了一个不一样的毛泽东。长期以来,被国民党妖魔化的毛泽东,是“山大王”,是“土匪”,是“毛匪”,是一个“土包子”。《沁园春·雪》让人们看到,毛泽东不仅是一个会带兵打仗的统帅,还是一位熟谙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诗人。这让人们无法相信,一个国民党宣传的洪水猛兽一样的“匪
首,“竞然能写出如此典 雅高古、风华绝代的瑰丽诗篇。《沁园春·雪》不仅展示了毛泽东的博大胸襟与雄才大略,还让人们从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共产党身上,看到了中国的未来和希望。这无疑是对国民党谎言的痛击与揭露,从而引起国民党高层的窘迫和羞辱。而词作本身所表现出来的昂扬奋发、积极向上的精神,蔑视一切、不屈不挠的气概,表现出一个新生阶级不可遏制的蓬勃生命力,让日渐没落的国民党政权和蒋家王朝不能不为之恐慌、震惊。于是,如何尽快消除它的影响,把毛泽东的气焰打压下去,围剿攻击则成了国民党蒋介石的不二选择。因此,也就有了关于蒋介石责令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组织文人以唱和的名义对毛泽东进行“讨伐”的传说,就有了国民党反动文人群起围攻和进步人士奋起反击,引起一场没有硝烟的“雪”斗笔战。
重庆斗“雪”是以传统诗词“唱和”的形式出现的。唱和的词作分真心拥戴的奉和与围攻谩骂的“讽和”,词作及相关评论文章的作者,有共产党人、进步文人,有国民党及其反动文人墨客和中间立场的知识分子,其立场也复杂多样,既有对毛泽东与中共的赞赏、支持,也有对《沁园春·雪》及毛泽东的诋毁与攻击,既有对国民党统治区社会乱象的批评,也有对战后和平局面的忧心,当然更多的则是对立双方的驳难与辩护。终归一点,国民党方面,围攻谩骂最集中激烈的则是关于《沁园春·雪》所表现的思想,亦即国民党及其反动文人污蔑的“毛泽东有‘帝王思想’”。纵观那些所谓的和词或评论文章,都是以此为攻击批判对象。因此,重庆的“雪”斗,既是一场攻击与反攻击的笔战,也是一场尖锐的政治斗争,更多的政治色彩和带有政党攻击的性质也就不言而喻了。

三、帝王思想”辩
对一件艺术作品产生不同的理解、看法本属正常,但毛泽东《沁园春·雪》词是被误读、误解最严重的一首词。不仅国民党阵营对毛词误读误解,就连柳亚子也误读了,他只读出毛泽东之“我”,而没有读出毛泽东包括所有共产党人乃至广大人民在内的无产阶级这个大“我”,所以柳亚子才高调唱出“君与我,要上天下地,把握今朝。”因此,更多的人都以为“风流人物”是毛泽东的只许。虽然,这误读误解有其本质的不同,但是都存在一个“误”字。
首先,毛泽东《沁园春·雪》抒发的不是帝王思想,而是英雄情节。第一,先看毛泽东自己的解释:“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别的解释都是错的。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毛泽东抒发的不是帝王思想,恰恰相反,他是把帝王思想做为批判对象呈现的。第二,在毛泽东眼里,“帝王”从来就不是什么“风流人物”。试看他的《贺新郎·读史》,“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蹻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在毛泽东眼中,帝王将相没什么值得推崇的,所谓“粪土当年万户侯”。而真正的风流人物,是盗跖、庄蹻、陈胜这些反对帝王将相统治,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呼”的平民英雄,第三,毛泽东眼里,“帝王”从来就不是什么“风流人物”。试看他的《贺新郎·读史》,“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蹻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在毛泽东眼中,帝王将相没什么值得推崇的,所谓“粪土当年万户侯”。而真正的风流人物,是盗跖、庄蹻、陈胜这些反对帝王将相统治,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平民英雄。第三,毛泽东的英雄情结,贯穿着他的一生。“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抒发了一个有志青年的忧思和豪气。“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这是一个革命者的胆气和豪气。毛泽东的英雄情结,在他少年时期已经萌芽,青年时代已经形成。因此,在数点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毛泽东才自然而然发出对“风流人物”的慨叹。第四,毛泽东以他的言行实践,足以证明这一点。在将《沁园春·雪》赠送柳亚子前不久的1945年4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发出了历史的强音:“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基本动力。”这就是毛泽东的历史观。如果置于当下视角,做为领袖,他为他的党、国家和军队,亲自制定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面对美帝国主义的威胁,他毅然把儿子送到艰苦卓绝的朝鲜战场,并且,他的儿子也牺牲在那里;三年困难时期,他能同他的人民一道过紧日子,不吃肉,穿补丁衣服;做为领袖,他喊出了“人民万岁”!他没有为他的后人留下任何资产,他的后人和广大人民一样过着平民化的生活。他以自己的伟大人生实践,做了最好的注脚!
再者,毛泽东抒发的也不是一己之小我,而是包括他代表的阶级在内的“大我”。这在毛泽东的自注里,已经明确表示:“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这就是一个新生阶级代表人物的磊落、坦荡。毛泽东不是蝇营狗苟的人,他敢做,敢为,骨子里的英雄。《沁园春·雪》抒发的正是共产党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诗人在这里展现的是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大我”形象,准确说,不是“我”,而是“我们”。他挚爱祖国的壮丽山河,抒发愿为祖国献身的豪情。他是代表他的那个政党发声,他是代表他的那个阶级发声,也因此,才引起国民党蒋介石的惶恐,继而围剿攻击,当这一切均告失败后,据传,才让蒋介石发出无可奈何地哀叹:比打一场败仗都丢人。
重庆斗“雪”这一文化事件已经过去七十八年了。七十八年,有多少事件,多少人物,已隐入烟尘。而关于重庆的这场斗“雪”笔战,总还常常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试着打开网址,输入“沁园春”,信息会扑面而来,其内容之浩瀚,话题之繁多,兴趣之盎然,情绪之热烈,并没有因为时间的久远而消减。同时,对于这场笔战“雪”斗,还能听到一些有悖事实的杂音。因此,重温这段历史,又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重庆斗“雪”,是国共两党代表两个阶级在文化上的博弈。为什么国民政府最终败北,比“打了一场败仗都丢人”?抗战时期,国人“南渡”,国民政府统治下的重庆,集合着多少文人才子,却缘何没有一个能写出如毛泽东的文字者?而只有“如同棺材里发出的腐朽气”的末流词作。这是因为,毛泽东的词是全新的,从语言,到思想,表现的是新生,是进步,是蓬勃的朝气。重庆斗“雪”事件后短短四年,一个统治全国的政党,一个号称有八百万美式装备的庞大国军支撑的政府,呼啦啦如大厦倾,已足以说明这个政府腐败的程度。一个进步的、革命的、呈上升趋势的阶级,战胜腐朽、反动、没落的阶级,那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它启示我们,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政党,要想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永远保持进步、革命的品质,就要永远学习,“牢记初心,不忘使命”,坚持为人民谋利益,坚持为广大人民服务,而不是为少数人服务,就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反之,背离自己的初衷,背离自己的立场,背离人民,就衰退、没落、失败。
第二,重庆斗“雪”,将会激励我们重视文化,重视文化建设的自觉。一场斗“雪”,“比打了一场败仗还丢人”,这也是蒋公介石的明智,战场上的“胜败乃兵家常事”,而这种败,败在文化,败在本质,进步与反动。所以,聪明的蒋介石无颜以对,战场上打败仗,损失的是兵员和武器,这败仗,损失的是人心!因此,重温这段历史,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永远保持自身文化的先进性、人民性,在文化强国的大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第三,重庆斗“雪”,也是一个关于诗、关于诗人的话题。毛泽东《沁园春·雪》的创作,源自他伟大的社会实践,他是有感而发,有情而发,不是无病呻吟。他启发我们,艺术家离不开现实生活,躲进小圈子,抒发一己的喜怒闲愁,永远创作不出惊世骇俗的作品。你的震频幅度本来就小,就狭隘,能产生惊天动地的共震吗?当下,文艺创作,有高原无高峰的现象依旧没有得到彻底改观,文化垃圾充斥媒体及网络平台。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重温重庆斗“雪”,是一次重温经典、亲近传统的过程,让我们在领略这一独特风景的同时,引发我们的诗之幽思,我们将以怎样的态度进行创作。
注:本文是作者《毛泽东<沁园春·雪>奉(讽)和集注》一书的序言,发表时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