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苑小说散文专刊姜诗专读(22)
“铜山三苏”赋
姜 诗
铜山莽莽苍苍,玉江碧波荡漾。江山形胜,光耀千秋的文化坐标;文脉悠长,人才辈出的耕读之乡。这里是放飞梦想的希望热土;斯文发祥的礼义之帮。
文光闪耀,“铜山三苏”,状元、进士集于一家;
才华横溢,祖孙三人,诗词、书艺逸韵流芳。
世人皆知“眉山三苏”彪炳史册,名满天下;
也都清楚“铜山三苏”文彩焕发,享誉四方。
天纵英才,前后两个“三苏”犹如双峰并峙,二水分流。他们各有各的建树,各有各的辉煌。他们相互辉映,无限风光。
“铜山三苏”状貌奇伟,器宇轩昂。他们出生诗礼世家,从小就有远大志向。一心匡世济民,国家利益至高无上。
文章似锦,蟾宫折桂,易简高中状元郎。
心灵相通,朝堂妙对,君臣同心乐未央。(注一)
兴利除弊,竭忠尽智,革新科考献良方。
忠心耿耿,国之栋梁,巧借欹器谏君上。
恩重如山,诗赠易简,太宗御笔赋华章。(注二)
上疏议政,初露锋芒,舜钦美名天下扬。
钟爱白诗,明白晓畅,誓以乐天为榜样。
志同道合,欧苏定交,诗酒唱和心欢畅。(注三)
夜以继日,整理杜诗,编成别集业无疆。
情趣相投,盛举同襄,诗坛双星闪闪亮。(注四)
引领风骚,异彩万方,诗文革新凯歌扬。
大义凛然,声援仲淹,伸张正义气轩昂。(注五)
乐在其中,“汉书”佐酒,千古佳话广传扬。
命运多舛,暗箭难防,迎神赛会遭祸殃。(注六)
志趣高洁,寄情山水,建成名园四沧浪。
心灵手巧,补写名帖,舜钦终把夙愿偿。(注七)
书艺绝佳,草书称圣,就连东坡也赞赏。(注八)
情系黎元,为民造福,打出井水甜一方。(注九)
“铜山三苏”,国之栋梁。卓异之才,品德端庄。艺苑巨擘,天下景仰。格调儒雅,风流倜傥。风骨铮铮,德邵四方,忠贞谋国,功业煌煌。他们为士林树崇高风范,是文人学者的光辉榜样。
铜山气象万千,天高地广;玉江奔腾不息,源远流长。
在铜山,我们登金门,上玉堂,过石桥,攀松岗。览不尽石刻佳迹,看不完文化胜况。惊叹神奇的飞来石;鉴赏精美的太平缸。品评温公风火家人挂;赞美梅坡千古永流芳。过状元桥,深情怀念苏易简;观苏公笔,对苏舜钦无限敬仰。
铜山文脉代代传承,跨越时空,生生不息,山一样高,水一样长。
漫步在灵秀的玉江两岸,我们笑逐颜开,情欢意畅。映入眼帘的是蓝天白云,红蕖绿浪。拂面的是微微的风;扑鼻的是幽幽的香。爽心的是欢歌笑语;悦目的是黛瓦粉墙……
这里是智慧的结晶,凝聚着诗书和礼让;
这里是幸福的乐土,凝聚着理想和希望。
这是魅力四射的状元故里;
这里是光照日月的英雄故乡!
【注释】(内容多取自许晓韧《沧浪翁苏舜钦》一书)
注一:时年23岁的苏易简才华横溢,荣登金榜,被宋太宗赵光义钦点为状元。太宗龙颜大悦,对臣下夸耀地说,这是“君臣千载遇,”苏易简文思敏捷,马上答以“忠孝一生心。”他的答对引出太宗一片朗朗笑声。
注二:易简33岁时,晋升为翰林院中书舍人,经常侍从在太宗身边,为太宗起草各种文书。对各种问题,应对如流。深得太宗喜爱。他还把自己撰写的《续翰林志》献给太宗。太宗欣然提笔赐诗给易简。其诗云:“少年盛世兮为词臣,往古来兮有几人,首书文章兮翰林……”。
注三:欧阳修是宋初诗文革新运动的主将,他比苏舜钦大一岁,他们情趣相投,成了志同道合的知心朋友。欧阳修看好苏舜钦说:“子美之齿不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苏舜钦的沧浪亭建成后,欧阳修以长诗《沧浪亭》作贺。其中一句“清风明月本无价”苏舜钦对以“近水远山皆有情。”最后成了一副脍炙人口的名联。
注四:梅尧臣比苏舜钦大六岁。是一个才华出众,声誉卓著的诗人。他同苏舜钦一见如故,结为知交。欧阳修在《水谷夜行寄子美、圣愈》一诗中说:“其同苏与梅,二子可畏爱。”苏诗风格豪健,气势雄放;梅诗清切古雅,韵味悠长。
注五:范仲淹为了大宋王朝的长治久安,弊绝风清,以吏部员外郎的身份接连上书痛斥官场上任人唯亲,广开后门,滥用私人的不良现象,遭到时任宰相的吕夷简反攻,形势十分危急。苏舜钦大义凛然,不顾个人安危,大胆上书顶风声援范仲淹。
注六:苏舜钦是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是庆历新政的拥戴者。是革新派代表人物欧阳修、范仲淹的挚友,杜衍的女婿。但他官卑职小,因而成了保守派的重点打击对象。他们试图通过对苏舜钦的打压,来达到扼杀亲历新政的目的。一次苏舜钦同一帮文友举办迎神赛会大家诗酒唱和。谁知被王拱辰等人罗织罪名,阴谋陷害,最后被削职为民。
注七:苏舜钦不仅是性格豪放的诗人,还是一名卓有成就的书法家。受欧阳修推荐,他还书写过范仲淹撰写的《岳阳楼记》。庆历八年,他抱着痛痛之躯补写了唐代怀素的《自序帖》。他写得来笔势变化多样,风格、神采与原作浑然一体。
注八:苏东坡在《题才翁草书》中说:“才翁草书真迹,当为历世之宝……”
注九:苏舜元在福州任福建路提刑时关心百姓疾苦,为方便百姓就近取水,组织人力在城内打了十二口井。老百姓感戴他的恩德,称这些井为“苏公井”这些井清澈见底,大旱不枯,水质甜美。

从容淡定心态美
——读苏东坡《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雨》
姜诗
最近央视为传承传统文化,推出文化类节目《经典咏流传》。深受观众喜爱。看后耳目为之一新。节目中黄绮珊女士声情并茂地吟唱了苏东坡的《定风波》。她那婉转的歌喉,赢得了听众雷鸣般的掌声。
苏东坡是宋词豪放派的杰出代表,是一个大写的旗帜性的人物。他创作的《定风波》是一首富有独特艺术魅力、审美情趣和思想 价值的作秀作品。
在这首富有个性特色的词中,坡老用“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如诗如画的描述,恰如其份地坦露了出行途中猝然遇雨时那从容淡定的心态,充分表达了他那坦荡旷达、随遇而安的情怀。对他来说,途中遇雨固然不便,但手持竹杖,脚蹬草鞋,悠游自在地行走在田间小路的那种滋味,真是爽极了,简直比马在马上还要轻快。
现在让我们翻阅历史,来检视坡老的一生。他天赋异禀,聪慧多才。七岁好读书,八岁入乡学,二十岁中进士。诗词歌赋件件皆会,散文书画无所不精,称得上是旷世奇才。但他命运奇宕,多灾多难,屡遭贬谪。常年风尘仆仆地奔波在被放逐的多个地方,历尽了生活的苦涩和艰辛。据有关资料,坡老一生活了六十五岁,先后担任过三十多外官位,遭受贬谪竟达十七次之多,还在乌台经受了一百三十多天牢狱之灾,险些连命都丢了。他先后工作过的地方有陕西凤翔、浙江杭州、山东诸城、江苏徐州、湖北黄冈、山东登州、广东惠州、海南瞻州……他一生有十二年身陷逆境,在颠沛流离中度过。他在《自题金山画像》一诗中,心寒至极地总结了一生所遭遇的崎岖坎坷。他说自己:“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秀。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瞻州。”(黄州、惠州、瞻州都是他被贬谪的苦寒之地。)
尽管他命运多舛,一生郁郁不得志,但他心胸开阔,善于自我排解,自我安慰,在各种恶劣的政治环境下,能做到宠辱不惊,怡然自乐。始终保持独立的人格,始终保持开朗乐观的好心情。
对他说来,天气变化不足惧,下点小雨算什么。他应对的措施是“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
对他说来,坎坷挫折无所谓。他追求的是国泰民安,他要求自己要做到:“忧民之忧乐民乐”。
对于来自自然和政治的无情风雨,他有自己的处世智慧,那就是:民安为乐,无忧为福,大千世界,任我逍遥。应该说坡老这种达观知命的智慧情怀是值得称道的,这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发扬光大。
坡老一生活得安然,活得自在,支撑他这种从容淡定心态的是博大精深的文化情怀。
2018-2-20

李鸿裔的人生三部曲
姜诗
在中江众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中,李鸿裔才名籍籍,独树一帜,受到后辈学人的由衷景仰。他曾任江苏按察使,是赏戴花翎的有功之臣。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是才华横溢的诗人,名重一时的大书法家。
李鸿裔(1830——1885)字眉生,别号香岩,晚年以居所网师园靠近宋代诗人苏舜钦所建沧浪亭,又号苏邻。四川中江杰兴镇人。
李鸿裔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他的生命虽然短暂,但是闪烁着夺目的光彩。在历史的星空,他像彗星样一闪而过。纵观他55年的生命历程,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理清他人生的三部曲,就能更深入地了解这位绝世英才的精神风貌和他在历史上卓越贡献,以及他在诗歌、书法创作上的辉煌成就。
充满艰辛的成才之路
李鸿裔少年孤贫,命运悲催。他于1830年生于四川眉山。五岁时不幸父亲在任所亡故(其父李崧霖时任眉州书院山长,是远近闻名的诗词家)。在嫡堂兄的帮助下,他同母亲何太夫人奉丧回归中江故里。不数年,不幸再次降临,慈母又撒手离他而去。从此,他成了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孤儿。不仅缺衣少食,更拿不出上私塾所需的束修。但他小小年纪,就胸怀大志,决心要寒窗苦读,一举成名。就像长要幽谷的兰花,虽然历经风雨,但决不减其芬芳;出生于贫家的鸿裔,面对艰难困苦,始终不堕其志气。为走出困境,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在逆境中奋飞,创造美好的未来,他常常萤窗夜读深宵不寐。一边阅读经史,一边临摹碑帖。他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字也越练越秀丽。师长看好他,夸他有出息,将来能成大器。
他对书法有特别浓厚的兴趣,以惊人的毅力夜以继日地苦练,真是久久为功,有志者事竟成。到十岁时,李鸿裔的书法已经练得有模有样,美妙动人,就连一些训练有素的书法家都自谦说自己不及他。
李鸿裔博闻强记,品学兼优,悟性很高。16岁进入县学,逾年补禀生,19岁进入拔贡生行列。咸丰元年(1830)他20岁时,应顺天乡试,好梦成真,高中举人,给家乡亲友带来巨大惊喜,给年轻学子树立了榜样。
中举以后,他神采飞扬,名动一时,达官贵人争着同他交往,文人学士,同他时相过从。当时的读书人喜用折扇,如果谁的折扇上没有李鸿裔题写的潇洒、灵动的字,持扇者都会觉得没有面子。
此时的李鸿裔雄心勃勃,胸中激荡着凌云壮志。他激励自己,既已选定目标,便应坚韧不拔,再接再励,勇攀高峰。咸丰十年(1860年),他再一次参加会试,论考试成绩,他已进入进士的初录名单,但因试卷上有微小的瑕疵,最终未能如愿以偿地成为进士。会试的房考官是以后任陕甘总督的谭公,他很欣赏鸿裔的才华,同情鸿裔的遭遇。事后他抄录鸿裔的三篇考卷给朋友们看,大家都一致认为这是一份高水平的试卷。试卷有文采,有思想,所论切中肯綮。这样的人才不能取为进士,实在可惜。
此后他在京城任议本房书办,在工作中锻炼自己和提升自己。暇则研读经史,摹仿碑帖。他爱同学养深厚的耆宿交往,不断丰富自己的学养,准备将来干一番经世济民的大事业。
出类拔萃的应世之才
李鸿裔在京养精蓄锐,准备把报国之志化为报国之行的时候,正是清王朝的多事之秋。当其时,以洪秀全为首的起义队伍,从广西金田出发,很快就把战火烧到江苏,并建立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李鸿章这些中兴名臣,急国家之所急,正高举义旗,挥师平乱。
在这非常时刻,国家用人之际,正是各方才俊脱颖而出的好时机。
李鸿裔才具优渥,办事精明干练,在朝野声望很高。先是胡文忠公林翼,当机立断,礼聘鸿裔到英山大营任幕僚,给鸿裔开辟了实现抱负的广阔天地,使他英雄有了用武之地。不料天不假年,胡公因病仙逝。“以硕德元勋表仪一世”的曾文正公国藩慧眼识英才,他见李鸿 裔确实是经世济民的卓越人才,又礼聘他入幕参赞军机,给他提供了施展聪明才智的大舞台。他对鸿裔言听计从,高度信任,把他作为心腹,作为智囊。曾国藩对鸿裔评价很高,称赞他说:“眉生,豁达精敏,应世才也。”黎庶昌在《江苏按察史李君墓志铭》中说:“文正开幕府治世,辟召天下英俊,程其器能,君恒为之冠。”由此可见李鸿裔确实是英才,曾国藩确实是任人唯贤的好领导。
继后,李鸿裔因功出任徐海道道台。上任后,他干得风生水起,这充分表明他是一位忧国恤民的经世之才。徐州是南北交汇的要冲,地位十分重要。李鸿 裔到这里,既要总管营务,又要兼管粮台,工作十分繁忙。当时湘淮各军数万人的粮械军火,悉数由徐州供给。他夙兴夜寐,缜密筹画,把一切事务都安排得有条不紊。军民各方都十分满意。两江总督李鸿章见鸿裔指挥若定,措置裕如,对他大加称赞:“古之廉能,君之谓也。”李鸿裔就是这样一位有主见、会办事的应世之才。
由于他在徐州干得很出色,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各方面对他评价很高,第二年曾国藩保荐政声卓著的优秀人才时,鸿裔擢升为江苏按察使,论功晋加布政使衔,赏戴花翎。
三、退隐林泉的风雅之士
李鸿裔荣膺重任以后,正当他雄心万丈,意欲大展鸿图之时,他耳鸣失听。疾病的哀愁同升迁的喜悦同时到来,两者紧紧地交织在一起,要他作出艰难的选择。要么以仕途为重,带病工作;要么以健康为重,请求开缺,致仕休养。
李鸿裔是一个生性清旷,襟怀冲淡的达人。尽管当时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时期,但健康也不能忽视。他主张大丈夫处世应知进退,善取舍,要拿得起,放得下,既要有所作为,也可有所不为。既然自己身患耳疾,难以继续为国家历险任难,担当重任,干脆就退隐山林,回归自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后半生。
李鸿裔不到四十岁,便辞官赋闲。他在山水清嘉的苏州安家。到苏州后购得瞿氏网师园(此园系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并把它修葺一新,在此享受山水园林之欢,求得心灵的自由。黎庶昌在《墓志》中说:“园故有老树、怪石、池沼、亭馆之胜,积书数万卷,益蓄三代彝鼎,汉唐以来金石、碑版、法书、名画以自娱。”
李鸿裔退隐以后养病生活自由而又快乐。主要活动有如下几项:
(一)、静心读书
“窗前明月枕边书”是文人雅士的追求。李鸿裔也不例外。在他看来,读书是最美好的精神享受,是每天必不可少的事。俞樾在给李鸿裔撰写的《李君墓志铭》一文中说:“年四十后,杜门谢客,惟以读书为事,毛诗三礼,每岁必读一过,旁及金石文字,又浏览老庄及释氏之书,皆有所得。”李鸿裔儿子李赓猷在记述父亲的《行述》一文中说:平生最好读书,除必当应酬外,手不释卷。”李鸿裔认为开卷有益,他用读书来陶冶情操,丰富生活。
(二)、寄情书艺
李鸿裔从小就钟爱书法。他的书艺精湛,深受朋辈称道。到苏州网师园养病以后,多年养成的天天练字的积习难改,仍然兴致勃勃,孜孜不倦地摹写碑帖。他的老朋友成都杨宜治在《苏邻遗诗续集叙》中说:“廉访工行楷,体势神韵在晋帖隋石之间。”书香传风雅,墨韵铸情操,从中江县志办出版的《苏邻遗墨影印本》的书法作品,我们就可以看到李鸿裔的书法成就确实令人欣羡。
(三)、邀友同乐
文人雅集,自古皆然。雅集就是文朋诗友聚会在一起,诗酒唱和,抒发高洁的情怀,享受生活的乐趣。这些雅集中影响最大的是以王羲之为核心的兰亭雅集,以苏东坡为首的西园雅集。
李鸿裔同文友搞的吴郡真率会也属邀友同乐的文人雅集。这是一种文人酬唱同欢共乐的盛会,难得的赏心乐事。在会上,大家满腔热情,坦诚交流,毫不掩饰自己的观点,说出的是心里话,抒发的是真性情。
苏州名流云集,文风很盛。富有学养、精擅诗词书画创作的名家很多。其中名重一时的有听枫山馆馆主吴云,偶园园主沈秉成,还有活跃文坛的顾文彬、潘曾玮……李鸿裔是真率会的核心成员。今天仍能见到胡岂孙、任重绘制的《吴郡真率会图》图中坐在右边第一位的就是李鸿裔。他们谈笑风生,备极欢乐。真率会同仁追求艺术化的生活方式,他们聚会时轮流作东,诗酒酬唱,极一时之盛。真个是谈笑皆鸿儒,往来尽斯文。
(四)、德善好施
李鸿裔出身贫寒,宅心仁善。退隐之后,常常济困扶危。他对人慷慨大方,善举多多。据他儿子赓猷在记录他一生功业的《行述》一文中说:“凡恤贫济荒诸大善举,力所能为者无不为。某年直隶灾,捐棉衣至万件……他如山东、山西诸省,历年水旱,先君自省口体之奉以助赈资,不足,复捐写楹联以益之。”
从李鸿裔的人生轨迹中,我们不难看出,他重情重义,富有家国情怀。在他胸中充盈着对祖国深深的爱;在他心里激荡着对人民群众浓浓的情。他始终保持着赤子之心。有耿介的文人风骨,崇高的道德品质。他名传海内,德著人间。我们今天撰文赞颂他,目的是:为历史存正气;为时代弘美德;为传主扬清名。
参考文献:
《苏邻遗诗》
《江苏按察使中江李君墓志铭》 黎庶昌
《布政使衔江苏按察使李君墓志铭》 俞樾
《苏邻遗诗续集 叙》 杨宜志
行述》 李赓猷
《苏邻遗墨汁影印本》 李鸿裔
作者简介
姜诗,网名桃花源中人,四川省广安人。中文本科学历,曾任职中江龙台中学副校长,省干部函授学院副院长,德阳市委讲师团副团长、市委党校副教授。中国散文协会、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辞赋社社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出版八部散文辞赋集。多件作品分别荣获中宣部、省宣传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全国广播金奖,巴蜀文艺奖,四川省散文奖,《中国作家》金秋征文一等奖,三星堆文学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