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大统》(六十三)
作者/三木秉凤(周凤森)

窗闻布谷夜半声
草野流萤稀星空
墨香楼台风箫乐
天志满腹对月倾

天下阴阳何之谓也,不过超自然之对立统一而己。我们知道,影响中国的儒法道佛四大思想,就是太极阴阳中的“四象”理论,即少阳、太阳、少阴、太阴,《易传》曰:“《易》有太极,以生两仪,两仪生四象”。自然之四象在中国思想中表现为四象理论,它诠释了中国的法、儒、道、佛四大思想,其中法家为入世之“有为”过极,即太阳,儒家为出世的“有为”适度,即少阳, 道家是入世之“无为”适度,即少阴,佛家是出世之“无为”过极,即太阴,四大思想中道家最值得欣赏,也就是说,老子的思想,无论入世出世大家非常认同,但有人说,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我并不认同,因为老子之前很多人对道之理论进行了阐释,例如,伏曦的易道,神农尝百草而悟出的药道,黄帝在内经中提出的医道,孙子在兵法中所言兵道,这都是“道”在易理,在草药,在医疗,在军事及哲学上的显现。 儒、道、墨、法、农、名、阴阳、纵横、杂、兵等学派之争,一部阴阳易道大法随中华文明纵横中原大地几千年,“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就是太极阴阳的互动变化规律对天下事务的真实写照与诠释。
天下之大道,自然之真理,以“一”贯之,以“一”统之,以“一”分之,以“一”合之。三教九流之学,诸子百家义理,本是一木逢春,枝繁叶茂,万花争艳,一木入秋,红叶满山,万果累累,分则万物,归则同根。 道没有具体的形象,它只能通过各类现象,去显示它的作用。老子虽不是道家的鼻祖,但却是道学的集大成者,就像孔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一样。 中国秦前古代社会只所以长期稳定,就是道家无为思想的无所不为在真正起作用了,道家用”无为“而达到了”无所不为“的目的,将出世入世完美结合。 天下之文,不出一理!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争鸣以前,中国的远古和中古时代在思想本源及思想方向上原本没有多少分歧, 这是中华文化的本质上的同源性、形式上的共荣性、思想上的包容性决定的。
仰望太空,浩瀚的宇宙无边无际,然而万物起源的最初本体只有一个;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其运动的规律也只有一个;千变万化的现象法界,其最终的存在的状态只有一个。千百年来,神学家,宗教家,哲学家,科学家,天文学家等,都在苦苦地用自己独特的视觉解读宇宙的本质、运动规律、以及存在状态,也许就这样如此的“大道至简”。
虽然不同时代,不同学科提出了不同的理论,包括多种宇宙创生理论,如神学上的上帝创造论,哲学上的唯物唯心决定论,科学上的自然创生论,天文学上的宇宙爆炸论,这些都是从现象入手,努力探索本质。然而中国古人不同,中国祖先对宇宙的起源却有不同的解读。易经对天地万物的创造过程如是来描述…“易有太极,以生两仪,两仪生四像”。中国古人将宇宙本体(太极)分出阴阳两个基本元素,天地万物都是阴阳两气冲和而成。中国传统文化在宇宙本体认识上的共性基础,就是将太极浑沌之气,分为阳阴二气, 阴阳的变化就是宇宙及其万物的运动规律,我们的主流文化---儒道文化,也包括中医文化,兵家文化,及诸子百家文化都来源于此。
《道德经》第四十二对于宇宙的演化,如是描绘…“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我前章中将道比作无极,无极就是太极混沌未开之前的虚静空灵状态。道生一,也就是“无极”生“太极”,这个“一”就是阴阳未开前的太极状态, 太极就像一只鸡蛋,蛋黄与蛋清合二为一就是“阴阳未开”,这种负阴抱阳的状态,是产生宇宙万物的基础。古人又把太极状态,类比为宇宙间的一团冲和之气,清气升则为天,浊气凝则为地。佛教非常简约…“相由心生”,万物“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里的“心”既是宇宙本体,这里的“识”就是阴阳的互动。

作者简介: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于2016年创建了【世界大同文化传媒】在中央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为传承经典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提升民众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带着一支草根文人组成的编辑团队在征文领域走过了六年,在这充满传奇色彩的17届征文中,每个获奖者的奖金都来自他个人倾囊相授,只为祖国文化复兴,文化昌盛,以身作则去弘扬正能正量,传播优秀文化,启迪宇宙智慧,是大爱无疆的中华文人典型代表!

编者按语: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传承优秀文化是民族的责任和使命。以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为首的【世界大同文化传媒】创建以来,一直在弘扬传播民族优秀文明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软实力,为实现民族文化自信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