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 失 的 麦 客
文/刘文轩
烈日当空照,熏风送麦香。
节逢芒种至,遍地抢收忙。
每年进入阳历六月,特别是芒种前后,关中道便是收割麦子的大好时机。人常说,“麦黄一晌,蚕老一时”,麦熟不绕人,赶六月十日前必须收完,这是人老几辈子的经验总结,人称“三夏大忙”。所以,每到这个时候,家里有多少人,能用多少人,真所谓“男女老少齐上阵,家家户户没闲人”。正如唐代白居易《观刈麦》所写的那样: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穂,左臂悬敞筐。
尤其是分田到户后,家里没有精壮劳力的人家,收割更为发愁。幸好,为人割麦的“麦客”应运而生。
下面就说说“麦客”的故事吧。
“天时、地利、人和”,成事者缺一不可,这是明显不过的道理。长期以来,人们观天时,识地势,食人间烟火,知道了小麦由东向西、从南到北,依此成熟,且旱地先熟,水地后熟,薄地先熟,肥地后熟的道理,于是,每年五月下旬,甘肃、宁夏,甚至陕西北五县的穷苦农民,三五结帮,八九成群,或扒火车,或坐汽车,甚或步行,来到渭南一带,从这里搭镰,由东向西,从南到北,移地帮人割麦,出点苦力,挣点酬费,补贴家用。十天半月之后,移到他们家乡了,刚跟上本地小麦成熟,也就开始搭镰割自家的麦子了。
凡到咸阳的麦客,大都集中在塔尔坡十字、七厂十字、体育场十字、吴家堡十字、彩电十字、茂陵车站等显眼地方,便于人们寻找联系。如有人来叫,就背着蛇皮袋里装的薄被子和换洗衣服,拿上自己的镰刀,三个五个跟上主人而去。如当天无人来叫,便在树荫下或靠墙睡着躺着养精蓄锐,拉拉家常,抽抽旱烟纸烟。如遇下雨,就麻烦了,只能在店铺的屋檐下,找一个淋不上雨的地方将就着,啃着自己带的干饃,买点水来喝,眼望着天空,盼老天爷赶快晴吧!
记得1993年6月3日,星期六,当时我在渭城高职中教书。家里的麦子已成熟,天雨下个不停。我校就在塔尔坡十字。马路两边的楼檐下坐了不少麦客。我下午回家,顺便叫了五个麦客,坐公交车到陕广厂下车,冒雨回家。当晚,麦客吃了一顿饱饭,舒舒服服睡了个好觉。幸好,第二天雨住天晴。一大早,麦客就要下地割麦。我说,“天刚晴,地太软,麦子上边雨水还没下去,等晒一晌,风一摆,麦子上边水下去了,下午再割。你们不要怕,即就是天再下两天,饭我照常给你们管,紧慢不在一晌时间 ”。下午,他们下地了,半下午给他们送些饃和水,晚上回来抽空磨镰洗衣服。第二天中午,我家五亩地麦子全部割完 。那时工价比较便宜,一亩地三元五角,共十七元五角钱。我说,“给你们二十元钱,不亏你们吧?都是出门人,下苦力挣钱,也不容易”。他们说,“你是老实人,没有骗我们,你那些地也就是欠欠五亩”。原来,共三块地,他们每割完一块,都量过了,就是不到五亩。
说起丈量地,千百年来,农民有一套办法。他们不是用皮尺量,那样太麻烦。而是用步量。“二四为一,四八为二”,“会算不会算,六百二亩半”。就是说,用步量:一步为一跷,两步为一棍,记住棍数。看长是多少棍,宽是多少棍,长宽相乘的得数就是多少平方棍,再除以二十四,就是这块地的亩数。这样就不难理解上边的口诀了。24平方棍就是一分地,48平方棍就是二分地,600平方棍就是二亩半地了。进一步说,也就是把棍换算成尺和丈。一步是二尺五,一棍是五尺,两棍为一丈。一亩地是60平方丈,或6000平方尺,这一下就明白了。农民为了好记,以棍丈量,以平方棍记算。先人留下的简便计算方法,你不服不行。实践出真知,我们的先祖太伟大了!
麦客,亿万农民的缩影。面朝黄土背朝天,背上流油满身汗。衣服浸透汗污水,手上常留茧摞茧。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用他们的辛勤劳动,供养了十四亿人民的吃饭,能说农民不伟大吗?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上世纪九十年代,有了收割机。麦熟时间,只要你把收割机领到地头,指一下地畔子,三五十分钟就收完了 。而且,翻斗车把净颗粒拉送到家门口,光剩下凉晒了。从此,告别了麦客,再不用为家里没劳力,没人割麦,没地方碾场发愁了。
别了,“麦客”!
再见吧,曾经作为“麦客”的人们!
一首《鹧鸪天》,送给远去的麦客,作为永久的纪念:
鹧鸪天 • 咏 麦 客
背井离乡到渭边,
秦川大地战犹酣。
镰刀挥舞黄龙滚,
麦海逐波金浪翻。
迎烈日,背朝天,
汗滴入土化甘泉。
披星戴月餐风雨,
儿女依门望父还。
2023年6月6日于咸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