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不死李艳春奶奶口述,长子李哲整理
每周连载(九)
“赓续红色基因,不负时代使命。” 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吕传柱、崇巍、刘志三位杰出医生带领中国医科大学攻坚团队,知难而上,天使般地创造了生命奇迹。红医战士攻克高龄新冠救治世界难题的壮举,正是我党发源于红军时期的 “红医精神”在新时期的传承和写照。中国医生取得的斐然成就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第二十节 吕传柱:打造后疫情时代中国急诊大平台
2023年5月12日至14日,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二十五次全国急诊医学年会在四川省成都市隆重召开。作为疫情管控优化后急诊医学界的第一次线下全国性学术会议,共有3218名急诊注册代表、73场主场报告和分论坛,这是无疑是一场医学盛会。本届大会的主题为“急诊数智革新—后疫情时代的急诊急救大平台建设”。
开幕式上,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吕传柱强调,急诊急救学科的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临床医学总体水平,加快急诊急救学科建设,亟需急诊急救大平台的建设和完善。

图30. 2023年5月12日至14日,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二十五次全国急诊医学年会在四川省成都市隆重召开。作为疫情管控优化后急诊医学界的第一次线下全国性学术会议,这是无疑是一场医学盛会。
“在新冠发生后,面对这一重大突发事件,急诊人迎来了一场大考,也收获了应对新发传染病的宝贵经验。”中华医学会副秘书长王大方在会上表示。每一次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和事故灾害,都是对我国急救系统的一次巨大考验。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司副司长李大川表示,十四五期间,卫生行政部门在急诊急救建设领域采取多项举措。一是提高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急诊救护要求;二是加强院前急救和院内其他学科基本的协同,共同建立急诊急救的大平台;三是不断改进急诊工作,启动提升患者体验行动,为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提供更优服务。
急诊急救建设是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把一切优势资源,都用在抢救病人身上。“急诊急救是维护人民健康的前哨,承担着抢救生命的光荣使命。”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省人民医院院长杨正林指出。
“急诊急救是非常重要的领域,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徐斌教授表示,“在急诊医学领域还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我们需要共同努力,进一步推进急诊急救医学研究取得新成就和新成果。”

图31.在大会上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吕传柱做了主题发言:作为国内外医学界挑战最多,发展最蓬勃的领域之一,中国急诊医学正迈步进入急诊3.0时代。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吕传柱指出,作为国内外医学界挑战最多,发展最蓬勃的领域之一,中国急诊医学正迈步进入急诊3.0时代。近年来,为进一步提高急诊人员的医疗服务能力,规范急诊运行模式,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致力推动以急危重症患者救治为核心的急诊急救大平台搭建项目。那何为急诊急救大平台建设?它又有什么优势呢?
吕传柱主委解释说:“急诊急救大平台建设,简单来说就是’一纵、一横、一能力’。所谓一纵就是急救从呼叫开始,所有信息化网络就整合在急诊急救大平台网络中,并与院内急救团队及相关专科团队共享患者从院前呼叫、途中救治、入院抢救的所有信息,加强院前急救与院内其他学科的快速协同,使专科救治前移到现场,前移到院前救治中;而一横则是把过去分散的救治单元(ct、超声、手术….)整合在一个平层空间,达到‘零通道’‘门对门’的效果,打造以病人为中心的急诊救治模式,最大限度节约抢救时间,让医护围着病人转,不是推着病人跑。而一能力则是说明,通过急诊急救大平台的建设,医护的救治能力还会不断提升。”
抢救生命,争分夺秒。最忙碌、最紧急的战役在急诊室每天都在进行。在急诊室,演着人生的跌宕起伏,凝聚了世间的悲喜,更见证了急诊医生们创造奇迹的精彩瞬间。5月13日,在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二十五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上,《中国医生:急诊24小时》预告片发布。

图32. 2023年5月13日,在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二十五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上,《中国医生:急诊24小时》预告片发布。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吕传柱(右数第六位)和有关部门方面的领导共同为出席了发布会。
第二十一节 一封迟来的感谢信
—感谢中华医学会急诊三杰吕传柱、崇巍、刘志
及中国医大攻坚团队
尊敬的中华医学会和中国医科大学领导:您好!
我是年近九旬的大耳朵李奶奶。我患新冠重症肺炎生命垂危,于元月四日被铁岭市中心医院下达了病危通知书,预期三两天后就将告别人世。在中华医学会急诊三杰吕传柱、崇巍、刘志攻坚团队及中国医科大学红医天使的共同努力下,我竟然大难不死,从地狱门口爬了回来。全托你们的福,我已于四月八号安全出院回家。

图33. 脱离生命危险,即将出院了。新冠不死、大耳朵李奶奶要给中华医学会和中国医大大学的领导写封感谢信:感谢中华急诊三杰和中国医大大学的红医天使,感谢他们创造了生命奇迹。
众所周知,高龄高危基础病新冠患者的救治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国内外成功救治案例极为罕见,年近九旬的患者被抢救过来的少之又少,无论学术上还是新闻上,几乎见不到详细报道。我能活着而且现在还能给你们写这封感谢信,实在是生命的奇迹,而你们正是创造这一奇迹的天使。
“政治坚定,技术优良”便是天使们折不断的坚强臂膀。红医天使们攻坚新冠难题的新闻已经被国内十多家媒体报道、转载和连载,成为二零二三感动中国的一件大事儿。

图34. 新冠不死、大耳朵李奶奶出院了。特地赶制了一名锦旗给中国医科大学,金闪闪的大字表达了红医天使不尽的感恩之情:“战胜高危新冠,创生命奇迹;攻世界难题,赞红医精神。”
这罕见的成功经验,前沿和突破意义重大,反应了抗疫的最新进展,值得总结和推广。这个完美的治疗方案刷新了国际传统教科书,堪称新冠治疗的天花板。重复性是科学的根本属性之一。这个治疗方案既然能挽救我的生命,对其他新冠老人的治疗也同样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应该推广给国内外的医学工作者,重复和复制这个神奇的治疗案例,造福全人类。这是我国医生在这个领域走在世界最前列的一个有力证据。
做为曾经的军人家属,做为亲身经历这个奇迹的见证人和受益人,我为咱们中国医生感到骄傲和自豪!这些红医战士正是新一代最可爱的人,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

图35. 新冠不死、大耳朵李奶奶出院了。特地赶制了一名锦旗给中华医学会,金光闪闪的大字表达了红医天使不尽的感恩之情:“战胜高危新冠,创生命奇迹。”
医生是阳光下最神圣的职业。为了感谢你们通力合作挽救了我的生命,特制作两名锦旗,分别寄给中华医学会和中国医科大学,表示我深深的谢意!本该亲自登门感谢,但由于新冠后肺纤维化每天还是离不开制氧机,行动确有不便,只好让孩子们把锦旗寄给你们了,望能理解。待我完全脱氧后,定亲往府上当面答谢。
新冠战神,名扬天下。
救命之恩,终身难忘!
铁岭八十九岁高危新冠不死、大耳朵奶奶李艳春携四代家人
二零二三年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