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独白·高考之后话高考】
李萍/原创
高考是一个比较沉重的话题,谁说起都会有一段难忘的经历。
记得八十年代我参加高考时,有一个预考,就是在参加正式高考前组织一次考试,然后按照一定比例录取分数高的学生再参加高考。当时的这种考试制度让不少因为考试心理素质不够好的学生落榜,和高考失之交臂。但好的是那个时候复读的同学比较多,这样高考的机会无形就会有,也能够给预考未被选取同学以安慰。
而我孩子这一代乃至现在的高考,令人欢欣鼓舞,凡是能够上高中到毕业的,人人都有资格参加高考,这样就减少了预考未被选取而无法参加高考的担忧。可是,高考竞争激烈的程度不亚于我们那个年代,现在想起,心理还会有些紧张。
话说一个人的成长,从小到大,经历幼儿期和学生期,若从上小学时算起,就有12年的正规学习教育。而这12年披星戴月的寒窗苦读,成败就在高考的两天时间,要说孩子思想没有压力不现实,家长心态再好不紧张也不可能。
其实,细细想想:高考,检验的是孩子学生时代学习的成果,并不是判断孩子是好是不好的标准,也不是决定孩子前途命运的唯一方式。所以,家长不必过于焦虑,也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现在社会发展迅猛,就业形态快速转变,数字经济时代日新月异,只要孩子勤奋努力,不断进取,就会有适合自己的岗位和平台,自食其力当然不成问题。据网上消息,202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1174万人,达到历史新高,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应运而有了灵活就业,目前人数已经超2亿。以此来看,这样应着眼于孩子品格能力和责任感及个人技艺技能等方面的培养。不管是学校,还是家庭,都要正确引导,建立起与孩子正常沟通交流的渠道,相互了解各自的思想和行为动态,彼此达到身心健康愉悦的生活学习良好的环境。
高考结束,成绩的好坏不是重点,和孩子有相同的思维模式至关重要。及时进行谈心交流,缓解压力,调整心态,以“一颗红心,两手准备”的思想放松心情,可以陪伴孩子旅游,也可以放手让孩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利用自己的生活方式去做一回真正的自己,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贡献自己的社会力量,达到相互支持、理解信任、同频共振的和睦家庭关系。

(2023年6月9日于绿杨书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