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游荆门山】
白头翁
仲夏时节,偕友人从三游洞乘船顺流而下十多公里,站立船头放眼望去,但见江南夹岸峭壁千寻,峥嵘突兀,状如虎齿,构成万般奇景妙图,这就是有“川鄂咽喉”之称的荆门山,史称“全楚西塞第一关”。
荆门山位于长江三峡的东口的湖北宜昌市辖区宜都与点军交界处。上有盘亘雄踞的十二培,下有银潢倒泄的虎牙滩;南与五龙山的群峰相接,北和虎牙山隔江相峙。荆门山共有12峰,历代素称“十二碚”。十二碚形如馒头,依次排列江边,山峦叠翠、彩云飘渺,别有情趣。

主要景观有荆门十二碚、大仙人桥、小仙人桥、天鹅抱蛋、狮子崖(掉石崖)、三管笔(笔砚经卷)、仙人洞(金象洞)、观音池、凤凰台、悬棺崖(棺材岩)、兵洞(安蜀洞)、荆门石佛、乌龟碑(清朝古碑)、巴蔓子墓等,景点集中分布于南北两端。
游走在荆门山上,眼见一座天然石桥,倚山横卧,飞跨山涧,形如弯月,十分壮丽,传说观音娘娘路过此地时,见山涧挡住去路,便将拂尘一挥,一道银虹飞架,后人称“仙人桥”。清代诗人田钧在经过此地时,也曾写下一首《夷陵竹枝词》:“仙人桥上白云封,仙人桥下水汹汹,行舟过此停桡问,不见仙人空碧峰。”将这桥描绘得惟妙惟肖。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荆门山上仙人桥,屹立千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荆门山上仙人桥,屹立千年,与长江同在,这是长江边的一个奇景。
提到荆门山,还有一段有趣的神话故事呢!相传在远古时代,由巫山神女峰飞来一头雄狮,由安徽的黄山飞来一只猛虎,它们为争夺山水,咧牙相斗,被夏禹发现,抛出一根铁链把它们锁住,从此,狮虎各踞南北,故俗称“青狮对白虎”。
历史上这里曾发生过大小战争百余次,秦楚荆门之战、公孙述浮桥拒汉兵、陆逊火烧连营的夷陵之战、梁陈安市城之战等著名战事都发生在这里。
荆门山四季景致各不同,春天草木葱茏、姹紫嫣红;夏天绿树成荫,遮天蔽日;秋季天高云阔,落木萧萧;冬季树叶凋落,山色冷峻。

荆门山屹立在长江边,看江水涨了又落,听船歌近了又远。山无言、人有情,总会有一些人流连此处,或驻足、或凝望,亦或是一声惊叹、几句低吟!
荆门山乃历代文人墨客远游,吟诗遣兴之地,诗仙李白就为此山吟诗三首,其中最有名的是唐诗三百首之一《渡荆门送别》:“度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还有许多著名的大诗人,大文豪都在此山写过许多传世佳作。王维的“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杜甫的“群山万壑赴荆门”;陆游的“过荆门十二碚,皆高崖绝壁,斩岩突兀”;陈子昂的“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描写的都是此地胜景。在拥有大江大山大水的宜昌,荆门山有着很高的历史文化地位,堪称一座历史文化名山。
战争与和平构成人类生活的主旋律,中外历史概莫能外。荆门山,有多少豪杰在这里功成名就,又有多少英雄梦断于此!古今诗人作家在此留下无数诗文,感叹兴亡,抒发“是非成败转头空”的悲哀。作为楚之西塞的荆门山虽然不能开口说话,但它至今依然挺立在长江岸边,守护着夷陵百姓的家园,悲伤着夷陵过去的辛酸,祝福着三峡宜昌现今的辉煌成就和未来的光明前景。

【作者简介】白头翁,湖北宜昌人,年龄已过花甲,心性一如少年,满眼的童趣,满怀的憧憬,无怨无悔不知傻,无忧无虑不懂愁,在微信里觅到一处清静之所,在文字的组合中发现了一片蓝天。寻到一个令人神清气爽的新世界。


投稿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