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味金州笔墨
一一王宝先生其人其品其画
戴辉旭
自古金州多俊才,汉水之魂润安康。与王宝先生相识于多年前的文友介绍,在长期的信息交流中,他始终亦师亦友地被珍藏在我的记忆中。他谦卑喜静,不爱凑人前热闹,从不妄自托状,时有诗画作品呈现眼前。 先生早年干过安康地区歌舞团团长,群艺馆馆长,因病离职后专事书画,也兼做地方高校传统美术教育外聘教授。从其作品中能看出,先生在中国传统笔墨上是下了大功夫的。

其画,花鸟直追徐渭,山水抵近民国,水墨趣味丰富,富蕴浅淡灰白而不单薄,承古不失活脱。从其银干嫩枝的荷竹碧影里与铁石峭微的山水间可窥探出近八十寿老人的苍润绘事手段与细微匠心,他把墨色相破、相衬,笔痕呼应、互补运用到了心性自由的地步。
其题画诗,总能映出高远深隐,心音犹醉,庭芳郊外,驿池独钓之美。款识书法也颇为抢眼,与画面合理相依形成完美结合,书艺索源晋唐,取趣宋元,以行草入画,其较强的书法功力奠定其脱俗的画格。观其诗书画印皆看不出浮气、躁气、媚气、烟气、行气、市井气,更不觉存有从属小圈子的依护性。相信识者细品其画自会从中寻得芳兴雅趣,轻浅者也一定很难从先生画中寻得破败而蒙羞于心(即使有缺墨,又岂是一般绘事手艺人能识得的),并知耻而后勇。前者是多数群体,后者在现实里、在我们身边的假文人堆里亦大有其人。

诚然,因王宝先生的画淡雅多于雄强,读其画间,不免要生出几分冷月秋凉的凄美感。就万物竟相生发的自然铁律而言,多少有些就阴避阳、稀缺重墨的平和之憾。不过,当代画坛孤叟吴蓬论画有五形之说,一般人的画能顾及二至三形,便大派用场,在江湖上呼风唤雨,而王宝先生的画能辨出四形以上,只是因喜静就善偶有重水轻墨之虑。近几年虽常往来于北京、陕西,但并不张扬,仍处静向学、坚守案边耕耘。做为文化人,这正是难能可贵的,也是本该应有的自觉性。在名利至上的环境里,大多数人已做不到,唯王宝先生做到了"淡泊名利"。

附王宝先生墨宝






( 作者戴辉旭系汉阴县美协主席,中国散文家协会、省作协、省美协会员)

荐稿:吴峰,秦岭热线副主编。


主编投稿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