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丘县木刻版画,原生态艺术奇葩
文/刘孟领
说起内丘县木版年画,时时令我不能忘怀。因为它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木刻版画的活化石。
那是在全国新冠病毒刚刚宣布开放时刻,那是连续小雪过后的寒冷季节,那是2023年春节刚刚过去的初春,我应邀到邢台市内丘县城东魏家屯村参加同事聚会,一进这个村、一进张师傅这个家,简直好像来到了“神”的世界。
张师傅说,内丘及其周边数百里,都有春节贴内丘神码的习惯。所供奉的诸神,按照各自的“功能”,从内屋、外屋到院内、院外,各就各位。内屋张贴财神、全神、小仙、老母;外屋张贴家堂、祖亲三代、炕神、梁神、织布机神;厨房张贴灶神、火神、风匣神、清水缸神;院内上房门侧设有天地桌,张贴天地三界、下方敬土神,梯子上张贴上下平安、梯神、上房仙、下房仙;房顶上张贴上方仙家,影壁上张贴镇宅土地,南房张贴南海大士;大门口两侧张贴路神、喜神、出入平安,大门上张贴门神;院外仓库张贴仓官,牲畜圈张贴马牛王、鸡神、猪神、水草神、田苗神,碾坊张贴仙家,井架轱辘上张贴井神、水神,工具车上张贴车神、车行万里,打谷场张贴场神,厕所张站粪神等,可谓神无处不在。 凡是与人们生存有关的事物,都要设神位,贴神像加以供奉。在这里,春节是一年一度人的大团圆,也是神的大聚会。这种崇拜、祭祀风俗,带有浓厚的原始信仰色彩,有着根深蒂固的历史根源。
我们人类的发展,从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到跨入文明时代的门槛之前,因生产力低下、思想意识落后,与大自然抗争缺乏科学认识的力量,对于诡秘深奥、变化无常的自然界又是崇拜又是害怕。大自然时序轮回,形成春夏秋冬,使他们春种秋收,获得粮食;山林茂密,野生动物不断繁衍,使他们可以获得更多野兽,得到肉食和皮张,解决了衣食之需,这,让人们感激不尽。可另一方面,大自然也把风雨雷电、洪水旱魔、山崩地震、泥石流动降到人间,面对天灾,古人无可奈何,因此对大自然产生了畏惧心理。于是,人类用人格化方法创造了许多自然神,加以崇拜、祭祀和供奉,以期与大自然和平共处,安安生生过时光。 内丘神码,于是乎,诞生了!它并在秦汉时期形成了萌芽,成型于宋元,兴盛于明清。它是华夏农耕社会遗存下来历史罕见的原生态文化艺术。它不仅渗透着人类学、民俗学、美学和印刷术的因素,同时蕴藏着浓郁而纯朴、文明而进步的营养艺术价值。
张师傅介绍起来,如数家珍。他指着内容丰富的内丘神码说道,古时候,人们把神灵直接画在墙壁上或石壁上,或石雕、或泥塑,继而又用陶瓷烧制。随着造纸术和雕刻术的发展,内丘神码完成了石雕、泥塑、烧制的演变。明朝、清朝时期,造神运动达到鼎盛,可谓登峰造极。
内丘神码,总共有100多种、近500个版本。纸码分大中小三类。大纸码尺幅在8开到16开之间,中码约为大32开,小纸码为32开。颜色由黑、红、绿、黄四色印刷、小纸码多为单色墨线印制。 就说传承人魏进军师傅,印制内丘神码也是非常讲究的。制作神码木板用料多种多样,有杜木、柿木、枣木、桃木、梨木和苹果木,雕刻程序从古至今口口相传。他们首先放样,在裁好的木板上,用刀刻去不要的部分,技法有线刻、阴刻、阳刻等,刚柔相济,体现了古朴稚拙之美。雕刻完成后,就可以进行印刷了。印刷时,木板上用毛刷涂上颜料,把成卷的纸伸开一张一张地印、到腊月底以前畅销,因为家家户户、里里外外,都要贴上,自然神、生活神、消灾神、吉祥神、儒释道神,一应俱全。
内丘神码,与普通的木刻年画有很大区别,比如武强年画、杨柳青年画大多取材于神话传说、戏曲故事和传统吉祥物,张贴后,目的是增添节日吉祥喜庆气氛。而内丘神码呢,以神为主,过年时张贴供奉。 内丘神码,主题鲜明,线条简约,色彩单纯,喜庆热烈,构图饱满,装饰抽象,创作随意,制作简便,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生态语言”,有明显的远古遗风;线条平直粗犷,画面以直线、几何框架构成,黑白相间,有极强的装饰性,给人们带来神秘庄严感。2006年,内丘神码被列入河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说到这里,张师傅又讲了内丘神码的现代曲折故事。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在“文革”时期,神码作为迷信品被取缔,无数珍藏的古版被焚烧,制造神码的艺人被批斗,可以说神码遭到灭顶之灾。随着改革开放,国家和地方政府开始重视传统文化,对内丘神码进行挖掘抢救,重又放彩!每到春节,大家都争相“揭码子”,以求吉祥幸福。
这才叫:
木刻版画活化石,
石雕泥塑瓷烧制。
春节家家供奉神,
作者简介:刘孟领,男,68岁,中共党员,河北邢台人,笔名孺子牛,自幼爱好文学和书法艺术,为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员,邢台市作协会员,《文学作家》签约作家,中国文联大赛组委会授予“文化摆渡人”、“好作者”、入编当代文学网文化艺术人才库,并多次获得国家级书画和文学写作技能大赛奖励。作品散见《河北文学》、《文学作家》、《邢襄文化》、《邢台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