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中
周伯良的口头禅:病非身体素有之物,能得亦能除 。
中医是门实践性超强的哲学医学。用中药来调理疾病是中医学最为特色、最为主要、最为见效、最为传统的治病方式之一。中医辯症都努力做到“立法严明、药无虚用、辨之得当、效如桴鼓”。所以说,“理、法、方、药”是中医调理疾病的关键,也是大医能力最基本的体现。
“理”在于“清”。“理”就是医理,即生理、病理。对于一个具体病人来讲,就是发病机制。任何一个病都有病因,如六淫、饮食、情志、外伤等致病因素导致机体相应的病理反应,从而导致人体发病。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检查手段,对患者的病情的综合分析,“识体质、辨病、辨证”,从而做出相应的诊断。
“法”在于“明”。“法”就是治则、治法。“法”是在医生摸清楚了病人发病机理以后采取的相应治疗办法。常见的基本治法是“汗、吐、下、和、温、清、消、补”8种。,
首法是汗法:也叫解表法或解肌法,是运用发汗解表的方药,以调和营卫,逐邪外出,解除表证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外感疾病初起,病邪在表,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苔薄、脉浮等。此外,水肿病腰以上肿甚、疮疡病初起、麻疹将透未透等有表证的患者,也可以运用;拿握好一个美好夏天,夏天属阳冬天属阴。
热疗法:热不进一寒不出 热在表--养皮 热在皮-养肉 热在肉--养筋 热在筋--养骨 热在骨-养髓 热在髓--养血 热在血-养气 热在气-养精 热在精--养神。
“方”在于“准”。“方”就是方药,它是治病的武器。只有 “治法”明确了,“方药”才能选用恰当。常用的“方药”来自于经方、时方、验方等等。
“药”在于“精”。“药”就是医生根据所选“方”进行相应的灵活化裁后,所开具的详细药味、剂量,遵循“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
一个中医医案里面一般都蕴藏着一个医生治病的思路,也是运用四个关键环节,做到“理清、法明、方准、药精”,离“效如桴鼓”就不会太远。
一个健康的人,不会依赖吃药生存,一定是靠平和的心态,合理的饮食,良好的生活规律,具有一颗菩萨的心肠。
小病靠方法,大病靠自己+大医,亲身经历太多的例子无不证明健康与心态的重要关系,很多病心态好了,不需医药也可恢复,而心态不好,再厉害的名医也难救治。
从医N多年的深度感悟,患者治病心态、以及医师从心理层面引导患者的重要性。
患者治病的心态心态都比较急,总想几天就把病快快治好,缺乏耐心,心情纠结,重症患者表现更为突出。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所以生病必然是正气出了问题,否者不会生病。所以疾病痊愈或者不生病的前提,一定是正气充足。
正气,是良好的心态,是一身的气血,是生命存在的基础。恢复正气的正常周流,是调理疾病,恢复健康的最终目的。
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必然是心态或心性不够安和,出偏了。心态一偏,想法、情绪、行为、习惯就偏了,气血跟着就偏了。于是气血暗耗,正气损伤,外邪内邪跟着就来了。
正气不足,邪气留着,正邪交争,在身体上显现出来,就是疾病。调病也就是扶正驱邪。祛邪就是祛病气,流通气血,病气在身上,会有各种表现,比如气郁,痰浊,瘀血等,都可以用相应的药物祛除。扶正就是扶助正气,养脾胃,补肾等,恢复正气的周流。
效果而言,祛除病气是最快的。病气一去,症状减轻,马上见效,病人很喜欢,实际上离真正的痊愈还远得很。因为恢复正气,远比祛邪气更重要。扶持正气,不是单纯靠药物就能做到,一定要养成良好的心态,生活规律,慢慢地自我调整。
有些人心态很窄,专钻牛角尖,有点事就想不开,而且很纠结,一会儿失眠,一会儿生气,一会儿肚子咕噜响,他都胆战心惊。这种人很难治好,用药即便有效,他也感觉很痛苦。
中药起效,对症的药,多少会有些瞑眩反应,都吓得寝食难安。心态调整不过来,古人言:药不瞑眩,厥疾弗瘳,也就是说,一方药物如果没有瞑眩反应是不对症。
所以,治病一定要调整好心态与认知,既要坦然面对,又要积极配合。心态的好坏,对药物的疗效,对调理过程的影响有直接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