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 人 之 道
作者:朱双顶
《孔子家语》中说:“昔者明王,必尽知天下良士之名。既知其名,又知其实,又知其数及其所在焉,然后用天下之爵以尊之,此之谓至礼不让而天下治。”这是说贤明的君主一定要对天下名士贤人了如指掌,既知其显赫的名声,更知其优秀的品质,又知他们有多少在哪里,然后授予他们相应的爵位,使其显得尊贵荣耀,那么礼至人来国家就会被治理得井井有条了。可见,孔子将知人尊人用人作为明君的标准之一来考量。这便有了后来的战国政治家尸佼所说的:“人臣者,以进贤为主;人主者,以用贤为功也。”那么古代用人之道有哪些说法呢?
伊尹说:“智通于大道,应变而不穷,辨于万物之情,其言足以调阴阳、正四时、节风雨,如是者举以三公。”三公者古之宰相,君主之下之人,是古时辅佐国君的三个最高官员,是“坐而论道”之人。三公之才,在于智慧能够与大“道”相通,此“道”应有帝道、王道、霸道之别,是才职责相当。西汉丞相陈平就对汉文帝说有:“宰相者,上佐天子,燮理阴阳,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内亲附百姓,使公卿大夫各得其职。”就是说当宰相的职责就是对上辅佐皇上,协和阴阳,对下要把万物都安排妥当,对外要镇抚四方,对内要亲近百姓,要让各级官吏各尽其责。
唐思想家赵蕤在《长短经》中说:“不失四时,通于地利,能通不通,能利不利,如是者举以为九卿。故九卿之事,常在于德。”九卿宰相之下的中央政府九个高级官员,在中央任职,相当于现时中央政府部门的部长。这于这些人的行事要求是以德服人,做到不违背一年四季的变化,懂得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能疏不通的环节,能利用不利的地利。又说:“通于人事,行犹举绳,通于关梁,实于府库,如是者举以为大夫。故大夫之事,常在于仁。”大夫为古代高级官员,一般指地方大员,相当于现时的省市长等。对于这些人的行事要求是用仁爱之心爱护百姓,要了解人情事故,作风正派,使关口和桥梁畅通,府库充实。卿大夫都是“作而行人”做具体工作之人。还说:“忠正强谏,而无有奸诈,去私立公,而言有法度,如是者举为列士。故列士事,常在于义也。”士者就是一般的具体办事人员了,对他们的行事要求就是要用仁义对待人,做到忠诚正直,犯颜直谏,而且没有奸诈之心,大公无私,说话符合国家法律规范。
西汉博士韩婴在《韩诗外传》中说:“智如源泉,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智可以砥砺,行可以为辅弼者,人友也;据法守职而不敢为非者,人吏也;当前快意,一呼再诺者,人隶也。故上主以师为佐,中主以友为佐,下主以吏为佐,危亡之主以隶为佐。”就是说,做众人导师之人,是智慧如泉涌、德行可作为众人表率的人;做良友之人,是智慧可以磨砺他人、行为可以作为众人辅助的人;做官吏之人,是安分守己、奉公守法、不敢做坏事的人;做奴隶之人,是只图眼前高兴、只要一叫唤他就会连连答应的人。上等国君以导师辅佐自己,中等国君以良友辅佐自己,下等国君以官吏辅佐自己,亡国国君只会用奴隶来辅佐自己。所以,任用什么样的人来辅佐国君,就成了一个国家存亡的关键、得失的根本。
秦汉著名隐士黄石公说:“使智,使勇,使贪,使愚。智者乐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贪者邀趋其利,愚者不顾其死。因其至情而用之,此军之微权也。”就是说,起用有智慧、有勇气,甚至是贪财、愚钝等各种各样的人,各得其所,有智慧的人乐于争相立功,有勇气的人好行展现志向,贪财的人追求自身利益,愚钝的人能够勇于牺牲,根据每人的特点来使用他们,就是用兵时最微妙的权谋。这虽说是用兵之术,又何尝不是用人之道。
魏文帝曹丕与大臣王朗等人谈道:“昔子产治郑,人不能欺;子贱治单父,人不忍欺;西门豹治邺,人不敢欺。”王朗回答说:“君任德,则臣感义而不忍欺;君任察,则臣畏觉而不能欺;君任刑,则臣畏罪而不敢欺。”在魏文帝心里有这样一个疑问:同样是贤臣,为什么会出现子产治理郑国时而众人欺骗不了他、子贱治理单父时而人们不忍欺骗他、西门豹治理邺城时百姓不敢欺骗他呢?但王朗没有具体的给三人作答,而是借此给出了君王用人治国的三种情况:如果君王以德治天下,那么臣子就会感念君王的仁义,而不忍心欺骗君王;如果君王对臣子的动态能做到了如指掌,那么臣子就会害怕君王觉察,而不能欺骗君王;如果君王靠严刑峻法治天下,那么臣子就会因畏惧被治罪,而不敢欺骗君王。所以,如何使用,就需要君王自己去衡量轻重、权衡利弊了。
孟子说:“虽有智慧,不如乘势。”势者,时机也。古时用人,强调时机。春秋齐相管仲说:“圣人能辅时,不能违时。”又说:“使贤者食于能,则上尊崇;斗士食于功,则卒轻死。”春秋越国大夫范蠡说:“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所以唐赵蕤在《长短经》中说:“知时者,可立以为长;审于时,察于用,而能备官者,可以奉为君。”一个人的官运或许说的就是他的时运,叫做“时来天地皆给力,运去英雄不自由”,也是常说的时来运转。
昔时,孔子周游列国,不被纳用而四处碰壁,犹如“丧家之犬”,更有甚者受困于陈蔡两国,他的弟子子路就大怒说:“以前听您说,积善者,天报以福。如今您积攒信义、心怀仁义已经很久了,为什么还处在这么恶劣的环境里?”可孔子却很是泰然,告诉子路说:“一个人能不能遇到发展的机会,是时机的问题,至于是贤明还是无能,这是自己才能的问题。君子博学又深谋远虑,却没有遇到机遇的人太多了,哪里只有我一人呢?”为此,孔子还列举了历史上一系列贤人怀才不遇之事加以佐证,说讲仁义的伯夷和叔齐饿死在首阳山、聪明有才干的王叔比干被挖心、忠心耿耿的关龙逢被诛杀、忠言劝谏的伍子婿被赐死等。连圣人都认为“君子博学深谋而不遇时者众矣”,可见用人要待时机的重要性。
春秋时的百里奚,先是游历齐国,穷困潦倒,向人乞讨,被蹇叔收留。后到周国以养牛术取悦王子,差点被杀。再到虞国被任为大夫,结果虞国被晋国所灭,成了亡国之臣,被晋国俘虏为奴。最后逃到楚国替人放牛,被秦穆公以五张黑公羊皮赎来,任为大夫治国,助秦国走上称霸。百里奚刚来时就对秦穆公说:“我的才能不如蹇叔,两次听从了他之劝,两次都幸免于难,只有一次未听,就碰了虞国的灭亡。”而秦穆公不这样认为,说:“那是因为虞国国君不重用你,所以他才亡国,这不是你的罪过。”已七十多岁、被迫卖身为奴替人放牛的百里奚,就这样时来运转,得到秦穆公的赏识而重用,以“五羖大夫”而垂名青史。
《春秋后语》上也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楚国的春申君(战国四公子之一)任命孙子为邑宰,手下人的门人劝阻说:“商汤以亳为根据地,武王以鄗为根据地,都不超方圆百里地,后来他们都夺得了天下。如今,孙子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然而您却借给他百里的地的势力,我私下认为您有危险。”春申君认为他说得对,就派人去辞退了孙子。孙子只好去了赵国,却被赵国任命为上卿。这时春申君的门客又来说道:“昔时伊尹离开夏朝去了殷商,结果殷商称霸天下而夏朝灭亡;管仲离开鲁国到了齐国,结果鲁国被削弱而齐国却强大起来。德才兼备的人在的地方,他的君王就会受到尊重,他的国家就会感到荣耀。如今,孙子这样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您为什么辞退他?”春申君又认为说得,就派人又请回了孙子。同样一人,用与不用都说得这样有理,表面上看到的是站位角度不一样,实际上是时机变了,才有了不同的认识。
用人除了时机之外,还有看谁来用、怎么用。东汉未年曹操的手人陈登劝阻曹操使用吕布,说:“养吕布,譬如养虎,常须饱其肉,不饱则噬人。”而曹操却不以为然,认为养吕布“譬如养鹰,饥则为人用,饱则扬去”。东汉末年相争之际,刘备迫不得已来投曹操,被任为豫州牧。有人对曹操说:“刘备有雄心壮志,现在不早早图谋,将来一定会有后患。”曹操问谋臣郭嘉,郭说:“是有道理,但您正在以诚相待,广招天下豪杰,要是现在杀了刘备,其他人也不会来投奔你了,恐怕还要担上杀害贤才的罪名,除掉一个人,天下人都会失望,如此安危之机,不能不谨慎。”曹操认为说得对。可后来,郭嘉又劝曹操除掉刘备,说刘备有雄心壮志且得人心,谋略深不可测,又有关羽和张飞勇将,且誓死效忠刘备,古人有言为“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但曹操考虑到当时正在招揽天下英雄,要向世人表明信义,而没有听从郭嘉的建议,这才让刘备逃过了一劫。所以,用者在人也在时,怎么用更在人也在势。
孔子说:“凡人心险于山川,难知之于天。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而深情。”姜太公说:“无使不至,无使不遂。天下所贱,圣人所贵,凡人莫知,非有大明,不见其际。”人心比山川还要险恶,知人比知天还要难。既使他有无所不能、无所不通之才,可天下人却仍看不起他,只有圣人才推崇他。这是因为一般人根本不能够真正了解他,只有非常有智慧的人,才能看清真相。所以用人难,既难在识人,也难在信人,更难在用人对位而不错位、用人适时而不失机。也许这些便是古代用人所求之道。
我们虽然不是古人,但用人之“道”的需求相通;用人之道内涵虽然不同,但用人之道的德才本性相通;德才的内涵虽然不同,但使用德才兼备的要求相通。所以,古人用人之道,对今人仍有参考借鉴的作用,知古而鉴今,同样适宜于用人之道。
2023.4.16
【作者简介】
朱双顶,网名东香人,安徽省直机关退休,中国传统文化业余爱好者,浸淫书海,不时写点感悟,先后在微号公众号多家文学网站平台及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及诗歌数百篇首、上百万字,推出读史札记《大江东去》与《长河拾贝》、文化杂谈《随感叨絮》与《名作墨香》、散文随笔《找寻花鸟》与《我读〈诗经〉》、诗歌集《走向胜利》与《感悟时代》等八部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