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美的青春之歌》
----谈霍松林先生中学时代的新诗
作者:张士伟
朗诵:罗兰
霍松林先生是我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和著名诗人。他创作的古体诗词享有崇高盛誉,诗评家尊称他为“诗坛泰斗”,“足以衍派开宗”。一九八九年陕西人民出版社结集出版了含诗六卷、词一卷的《唐音阁吟稿》,一面世便风靡海内外,脍炙人口。当年我收到先生题赠是书如获至宝,摩挲吟诵不忍释手。后来研读吟稿《后记》,其中一段话引起了我的好奇和极大兴趣。霍松林先生说,三十年代末他在天水读中学时“抗日救亡的气氛很热烈。我正是十五六岁的青年,热血沸腾,在和同学们一起上街宣传的同时,还写了不少新诗和散文在《陇南日报》上发表,自己还主编过一个《风铎》文艺副刊”。霍先生创作新诗的事,我还是头一次听说,《吟稿》结集全是古体诗词,我想新诗一定另有选本,何不致信向先生索读呢?然而,霍先生在回信中,有问必答,至于新诗稿本有无只字不提,原由何在,真让人捉摸不透。

一九九二年的春天,我有幸和山东社科院学者王欣荣先生相约到西安访学,就有关学术问题向霍先生当面求教。我俩下榻于师大宾馆,与我们景仰的文学老前辈松林先生朝夕相处一月有余。亲耳聆听先生教诲,真是受益终身。有次先生设宴款待欣荣先生并邀我作陪,席间我趁兴旧话重提,一再要求读他学生时代发表的新诗。先生听完喟然长叹,不无伤感地说:“年轻的时候,创作新诗的兴趣很浓,也发表了不少,我也收存了一些满意的诗篇。数十年来,经历了很多磨难,“文化大革命”浩劫,批斗抄家,文稿图书丧失殆尽。现在要找它,无异于大海里捞针啊!”想不到我的话触动了先生的痛处,当时我感到十分内疚。还是欣荣善解人意,宽慰道:“*文化大革命'让许多老前辈遭遇了残忍和暴虐,好多人家破人亡。你看我们的霍先生大难不死,身体健康,这是我们学术界的福气,让我们举杯祝福,干杯!”
回到住地,欣荣先生说,霍先生的少年之作,多数发表在天水出版的《陇南日报》上,你在天水工作,趁便跑跑图书馆肯定会有收获。如果查到了就抄寄给霍先生,也去掉了他一块心病。我答应试试看。结果还是一无所获,天水市图书馆、档案馆均未收藏民国时期的《陇南日报》,据传民间有个人收藏,道听途说,难以寻觅。然而,世界上许多事情的发生和结果往往出人意料,奇迹还是出现了。

一九九四年十月,我意外地收到霍松林先生一封厚重的挂号信函,拆开拜读使我喜不自胜。先生说,寻找学生时代的新诗,“我已经绝望了,没想到甘肃省社科院文学所的杨忠同志从一九四一年的《民国日报》上找到两首,准备编在什么集子里。现将他的信及两首诗寄您参考”。霍先生的认真精神让我十分感动。诗稿虽则仅找到了两首,但从茫茫大海能捞到两枚金针,还是值得庆幸的,同时我也十分感激杨忠先生,他真是个有心人!
霍先生寄的两首新诗为《打更声》(载一九四一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甘肃民国日报·学生园地》)、散文诗《去吧!辛勤的园丁》(载一九四一年十月十六日《甘肃民国日报·生路副刊》),从发表时间上可以想象,霍先生当年创作的激情是何等旺盛,用热血与火焰构筑的青春生命如花一样在陇原怒放。两诗写作和发表于中华民族抗日烽火年代,字里行间无不透出浓烈的乡情、友情和高涨的爱国热情,忧国忧民之心跃然纸上。
诗稿的发现者杨忠同志是一位小说家和诗人,后从事于文学理论研究,也出了不少成果。他崇拜霍先生但从未谋面。从他致霍松林先生的信中可以看出,他对先生的学术思想进行过深入研究,颇有心得。在谈及这两首新诗的时候,他评论道:“抗战前期的甘肃诗歌创作中存在着热情有余,深厚不足,杀杀杀、“前进前进”之类的标语口号现象。”实际上,抗战诗歌创作中这种公式化、概念化的毛病全国都有。当时文艺理论界过分强调了文艺的为政治斗争服务,客观上促成了纯美诗艺的弱化。当然抗战诗中不乏鼓舞民族精神的传世之作。杨忠赞赏霍先生创作的新诗“不落俗套,摆脱了那时诗歌创作中的公式化倾向,以深沉的笔调表现了一个流亡的“飘泊者”怀念沦陷了的家乡的深情,泥土气息浓烈,爱国和忧国之情渗透纸背。艺术上很别致,不是正面去写日寇暴行和抗日救国,但表达的爱国之情却异常深厚”。论及技巧,“此诗节奏和谐而富于变化,排行打破了那时流行的呆滞的四四形的方块式,巧妙地把传统体与西洋的十四行体结合起来,独创了五节、二十二行的新形式。”

我十分赞同杨忠对霍先生早期新诗很有见地的评论。霍先生写诗时风华正茂,加之他家学的渊源,文学功底已相当扎实。他的新诗是从古典诗词和五四新诗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风貌,又吸收了西方诗歌以及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散文诗的丰富营养,极大地增强了新诗的表现力度。诗章语言凝练、蕴藉含蓄、意境幽远、韵律优美,注重内心世界的开掘,是诗人青春生命的真实感发。我惊诧他在学生时代就把形象思维运用于自己的诗歌创作,从而在五十年代就以胆识卓见发表了《试论形象思维》的文章,一度引来全国性的文艺思想理论批判,其声势之浩大、批判的尖锐严厉让人不寒而栗。后来由于毛泽东同志的提倡,形象思维才成为文学艺术的基本方法之一,被人们广泛接受和充分使用。从那时起,霍松林的大名及其学术论著在学界被视为权威。
关于霍松林先生的新诗创作,因手头资料限制,只能作以上粗浅的介绍,深入地进行探讨有待于将来新的发现。文学艺术欣赏,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新诗无须阐释,发挥不当会把读者导入歧途。好在《天水日报》热情为霍老的早期新诗重新面世提供了园地,就请读者朋友们尽情地品读和评论吧!
(载《天水日报》一九九九年六月二十日《文艺》版)

张士伟:1939年生于甘肃陇南。60年代加入中国作协为会员,曾以鲁婴、峙巍、欣秋等笔名发表小说、散文、戏曲电影剧本,偶写文学评论。中年后专门从事文学艺术理论研究。现已退休在北京养老。
罗兰:语言艺术教育及研究人,大型活动策划人,培养的学生在国际国内比赛中成绩优异,荣获语言类“国际优秀导师”奖。微信公众平台【罗兰之声】【夜听罗兰】创建人。荔枝罗兰之声FM1264639,触电新闻【罗韵兰馨】,都市头条【夜听罗兰】。录音并制作多部诗集,录制发布朗诵作品近万首。

罗兰之声 原始ID: gh_239d57d45a85
夜听罗兰 原始ID: gh_de9fbeae4c9f
罗兰之声荔枝FM1264639
触电新闻网:罗韵兰馨
邮箱:19133893@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