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喀什古城漫记
文/孟昭峰
有人说,不到喀什就不算到过新疆,不到喀什古城,也算不上到过喀什。对我而言,与喀什古城的美丽邂逅,是这个夏季最深厚的记忆,那端的精彩让我怦然心动,至今仍回味无穷。
喀什为"喀什噶尔"的简称,是我国最西部的边陲城市、丝绸之路上的商埠重镇、东西方交通的咽喉枢纽、东西方经济文化及文明的重要交汇点。喀什古城景区位于喀什市区中心,占地面积3.6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生土建筑群之一,也是我国唯一保存完好的、具有古西域特色的历史街区。作为维吾尔人世代生活的家园,古城悠久的人文景观在新疆极具代表性。
每天早晨十点半,古城将准时开城。当地与内地有两个小时的时差,天黑得晚,也亮得晚,一般情况下,此时人们刚刚上班,相当于内地的八点半时间。天色放亮,赶着对开城的好奇劲,东门城外已经热络起来,等待的人群熙熙攘攘,摩肩接踵,挤得水泄不通。有的翘着脚伸长脖子张望,有的踩凳子、爬树上,还有的把三轮车、电动车、摩托车当成观看的站头。先行进城的人们同样不肯放过这等观礼好事,早早在里面探头探脑,东张西望。拍照、录像更是五花八门,大包小包、多功能支架、长短镜头全派上用场。人们变着法子追寻有利地形,抢占拍摄先机。最显眼的莫过于,有人肩头驮坐个半大孩子,由孩子操作抓拍。

时辰到了,盛大的开城仪式迎着朝阳正式启动,古城张开双臂,笑迎八方来客,展示悠久文化的魅力和当地居民的热忱。伴随富有维吾尔民族特色的音乐,英姿飒爽的古城守卫者,舞技高超的老者,翩若惊鸿的俊男靓女,日行千里的汗血宝马,汉朝的班超,清朝的喀什美女香妃,一众盛装纷至沓来,五彩斑斓,让人仿佛重回古时那种神秘而传奇的西域大漠,体味几千年文明的风雨兼程。
看完别开生面的开城仪式,沿着红砖铺就的大路走进古城,穿梭在纵横交错的巷道里,闲庭信步。

古城由东城和西城两部分组成,大多游客以游东城为主。东城有纵横两条路,一条是喀赞其亚贝希巷。"喀赞其"是铁锅的意思,"亚贝希"意为河崖。据传,在很久以前,吐曼河里有个河妖,每年春天,都要求周围的村庄贡献年轻貌美的女子向它祭祀,否则,这些村庄都会被洪水淹没。这年,有个名叫素来曼的青年男子,聆听了村里长者的训诫,并得到授意,不畏艰险取来昆仑山上神铁之石,锻造成一口铁锅,将河妖降服,自己却精疲力尽而死。后来,由于地势的变迁,铁锅所处的位置上升,变成高高的土崖,并在原先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村庄。于是,村里延续制作铁锅的传统工艺,久而久之,人们就把这里的巷子称为"喀赞其亚贝希"。另一条是阿热亚路。据说,疏勒国时期,喀什曾遭受过一次百年不遇的大洪水,城里的居民纷纷逃向高处。眼看城区就要被洪水淹没时,突然,地面神奇地裂开一道数丈宽的大缝,洪水从缝隙间流过,使城区得以保存,城中百姓得以幸存。之后,人们就将裂开缝隙之处叫作"阿热亚",即中间有河的地方。


行走在古城,一面是城外的高楼林立,一面是城内古老的生土建筑群,新旧两重天,感到有种穿越时空的错觉。深黄色的夯土还原了新疆大地的颜色,是真正得以触碰喀什噶尔灵魂的地方,形成喀什远古精髓的载体。一座座独树一帜的建筑,错落有致,充满了伊斯兰和维吾尔风情。精美的木雕、砖雕,中西合壁的装修、装饰,门旁、窗前的绿植等,形象地展现出民族特色,延续着传承,美化了生活。街巷布局灵活多变,曲径通幽,两旁商铺满满,还保留了手工业家庭作坊,制铜铁锅的,烧土陶的,绣花帽的,织毯子的,做乐器的,林林总总,熠熠生辉。看着手工艺人专心致志地干活,我强烈地感受到,历史多像一条流淌的河,已逾千年产生的工具、技艺和匠人精神,正是通过这些默默无闻的劳动者代代相传,发扬光大,他们就是一部活着的历史,个个身怀绝技,大显才能。生活在古城的维吾尔人,就靠一手绝活养家糊口,同时也让略显疲惫的古城换发了生机。
边走边看,我注意到,珠宝、玉器、奇石、家珍、工艺制品、服饰等,东西城都有,摊点火爆。各种烧烤、小吃、美食、饮料多集中在东城。满街的拉面、馕坑肉、羊杂等,烟烧火燎,香味扑鼻,诱惑难违。还有,喝一杯鲜榨的石榴汁,酸甜纯正,滋润爽口,舒坦极啦。而民宿、茶社、影楼、超市则西城居多。尤其是影楼比比皆是,可单自着鲜艳的维族服装、服饰写真,也可跟如花似玉、神采飘逸的维族姑娘合影留念,还可以去城内多处拍照。瞧,这名内地来的汉族小姑娘,一身维族少女打扮,苑若仙女下凡,娇美动人。拍摄中,不少游人驻足观赏。总的看,东城嘈杂热闹,西城闹中取静,两城既浑然一体,又各有千秋。

逛了大半天,导游又领着走进位于西城的香妃茶馆。这是一栋典型的维吾尔风格的两层建筑,也是目前喀什屈指可数、颇有名气的百年老茶馆。闲时,人们到此喝茶,早已成为老喀什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茶客络绎不绝,内地游客多慕名而来,茶馆生意愈加红火。我们围着古色古香的方桌,坐在长条凳子上。脚下的木地板有些陈旧,虽磨出了光亮,仍实成牢靠。碎花绿色窗帘淡雅轻盈,微风掀起一角,涌来阵阵清爽。端起精美的茶杯,品尝甜甜的香茗,听着手鼓和热瓦普弹奏的乐曲,真是悠哉悠哉。高潮迭起,大家伴随两位维族老人的弹奏,跳起热情奔放的麦西来普舞,唱起耳熟能详的电影插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歌声经久不息,抒发着旅途愉悦的心情。
这里,一座历尽沧桑的城池,风情独特,被誉为"最后的西域"、"活着的化石" ,构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不朽的瑰宝。我感触着,骄傲着,憧憬着。
喀什古城,亚克西!


作者简介: 孟昭峰,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当代文学家》杂志副主编、齐鲁晚报青未了副刊签约作家、《山东金融文学》特约作者。分别获得第一、第二届齐鲁晚报青未了散文奖三等奖、优秀奖,第六届"中华情"全国诗歌散文联赛银奖及当代文学家杂志社最具影响力作家(诗人)奖。出版散文、诗歌4卷。丝语:以文会友,其乐融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