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日之遐想
文/彭根林
寒窗十载看今朝,高考比争独木桥。
鱼跃龙门逆流上,鸾凰涅火属天骄。
又到一年高考时节,使我按奈不住地想起了晚清的理学家,文学家,湖湘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罗泽南。他从小聪明敏慧,四岁开始识文断字,六岁入私塾,练就过目成诵的本领。十一岁作了一幅对联,颇显奇气,他所居住的地方有一个药房,旁边是一家染房,他为之撰联:“生活万家人命,染成五色文章”,此联既写实,又抒怀,在当时文人骚客中引起不同凡响,因而脍炙人口。十四岁读《左传》,经常模仿其篇法作文,如战,守,攻,取之类,从文中就能看出他胸中所蕴蓄的智谋远远超过别人。罗泽南自少年时代作文章即不求与时局相合,其中义理充足,人们都不能猜测出其胸怀气度之广阔。
31岁时罗泽南母亲去世,他的妻子又因连丧三子,悲伤过度造成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疾病缠身。罗泽南自己也多有疾病,由于家境贫寒,无钱医治,而亲人们又相继离世,在十分悲痛的境况下,于是写下《殇侄殇子哀辞》“恍恍惚惚,迷迷离离,是血是泪,终莫能辨。呜呼痛哉,呜呼痛哉!”罗泽南并没有因为家庭环境的变故,悲惨的遭遇而一蹶不振。他坚持一面教书谋生,一面夜以继日的寒窗苦读,朝着自己的梦想之路不懈奋斗。
一日他与曾国藩交流谈话中说:“读书之道,是为了磨炼人的心性,功夫到了才会在危急时刻仍然保持冷静。”紧接着又说:“用兵之道,应以书生为将,农夫为兵,上马杀敌,下马论道”……曾国藩听后大为叹服,于是又参观了罗泽南训练的团练军,只见乡勇个个精神抖擞……于是曾国藩心里有了主意,他要以罗泽南训练的团练军为样板,打造一支新军,于是组建了湘军。
曾国藩,罗泽南是湘军重要创始人。在攻克太平军的战斗中,罗泽南屡建奇攻,常胜不败。咸丰六年(1856年)在进攻武昌的战役中,被炮弹飞片击中脑部,伤重而死,咸丰帝下诏以巡抚例优恤,谥号忠节,加巴图鲁荣号,建专祠奉祀。
罗泽南的成长过程和成功之路,可以告诫当今的莘莘学子:人生有两段路要走,一段是必须走的路,一段是想走的路。必须走的路要先走好,才有机会走想走的路。
如何当好时代弄潮儿,身体里面应该有三个灵魂:一个文臣,谨小慎微,考虑风险;一个武将,积极努力,谋求胜利;一个商人,精打细算,心中有数。从这三个方面来看,曾国藩可以称之为“一代宗师”。看一下曾国藩是如何从一个职场菜鸟,修炼到左右逢源,积极进取,进退有度的境界。四十一岁时他递交了一份措辞犀利的奏折,咸丰看后血压飙升,怒掷其折于地。批评他小事聪明,大事糊涂,务虚多于务实,嘴上说着虚心纳谏,行动却未见半分。虽然没处罚曾国藩,但成见已深。后来曾国藩在基层锤炼,有成绩时,咸丰尚能”你好我好”。一旦有错,丝毫不留情面,稍一消停,就顺势把他撵回家。曾国藩憋屈啊,自己一心为君,怎么就落个”万人嫌”的下场呢?曾国藩总结出要把握好分寸才是正道,再次出山时,彻底转变了与领导的相处方式,也给我们带来三点启示:第一,不做“犬系员工”,不在讨好领导个人上投入太多精力。对的赶紧执行,错的打个太极,先顺着说,再按自己的思路分析,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主张。第二,不做“信息黑洞”,也不制造“信息冗余”。工作问题的汇报,把领导关心的问题讲清楚,并提出解决方案,其他废话少讲,保持良好沟通。第三,不在关键时刻掉链子。在涉及大家安全,利益荣辱的重大时刻,能全力以赴帮领导渡过难关。互相信任是向上管理的最高境界,但信任永远建立在分寸之上。做事要有志,有识,有恒。曾国藩的职场沉浮可以概括为一个字,“磨”。磨人情练达,磨知识积累,磨处事能力,磨心性斗志。青年一代,当生活的压力与责任重重来袭,我们无法潇洒转身时,曾国藩的“磨”字就有了意义。当自身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前方的路豁然开朗,不过是水到渠成。
综上所述最后作一首诗“高考之遐想”,告诉青年才俊们,进入大学校门,加深学业打造顾然重要,落榜之时,并不代表前途渺茫,只要你有梦想,经过努力打磨,在事业上照样术有专长,捷走先登,铸就辉煌。
人流阻塞试场前,聚集八方各俊贤。
父母心潮翻激浪,考生脑海涌源泉。
登楼入座思维敏,着地回家美景延。
十二春秋常吃苦,今朝奋笔梦能圆。
作者简介:彭根林,出生1961年2月,中共党员,大学文化,长期在企业机关从事党政教宣工作,退休后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导,同时撰写诗歌,散文等,不同文化载体均有作品发表,坊间称其为身有奇才,作家,诗人。现被不同文化社团聘请为顾问,导师,会长,艺术总监等。积极进取,热爱生活,乐于奉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