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英雄传(小说连载之八十六)
杨浩然.偶然著
八十六、一步错步步错
巨匪刘桂棠被消灭后,人心大快。八路军乘胜追击,立马发起了讨吴和讨荣战役。
由于讨吴战役规模大、战线长,鲁南军区主力大多派往鲁中配合作战。故,讨荣战役只在陡沟打了一仗。而且还是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进行的。
当时,荣子恒是率千余伪军占领陡沟庄的,立足未稳,就被鲁南军区五团咬上了。可咬上后,问题就来了。荣不仅有千余人,又是国民党正规军变成的伪军,战斗经验丰富不说,且迫击炮、掷弹筒和轻重机枪一应俱全。而五团呢,才三百来人,且装备简陋。甭说重武器没有了,不少步枪都是老掉牙的,有得连膛线都磨平了……
可五团干部战士都憋了一口气,认为荣部大部来自东北,个个思乡厌战。特别是荣投敌后,更不愿为日军卖命,虽有近千之众,但战斗力并不强。而五团,长期扎根于鲁南,与根据地人民血浓于水。战斗打响后,老百姓一定会鼎力支援,定能取胜!
果然,五团发起进攻后,当地群众全力配合。面对众多敌人,指战员们以一当十,奋勇杀敌。仅激战五小时,就以牺牲十八人的代价,毙伤敌三百余人,俘一百五十六人,缴获轻机枪十七挺、步枪近千支。
陡沟战斗的胜利,极大的振奋了鲁南军民的自信。虽仍处在敌、伪、顽、匪四面夹击和严重春荒的困境中,但人心齐泰山移。于是,讨荣战役在“五一”之夜,正式打响了。
此次行动,马家军的任务是打援。在蒙、费间构筑火力网,以防蒙城的日伪南下支援。
其实,早在讨吴战役结束时,马三就听说鲁南要打崮口的刘国桢了。为此,他和王大松又去了一趟崮口,与刘国桢进行了一次长谈。在马、王的劝说下,刘虽然有些心动,答应今后不和共产党作对,但还是下不了决心反正。
也难怪,刘的顶头上司是荣子恒,而荣子恒是铁杆汉奸,你姓刘的说不和共产党作对就不作对吗?门儿都没有。
荣子恒是个有背景的公子哥。其父叫荣臻,岳父则是魏益三。作为奉军二代,荣子恒曾担任张学良的卫队统带部步兵总队第三队队长(下面的一营长就是万毅)。“九·一八”事变时,荣对少帅是比较忠心的,将部队从沈阳一路带至北平,受到了张学良的赞赏。
不久,荣被调往天津市公安局任特务处主任,辅佐张学良的弟弟张学铭保障天津治安,曾参与平定汉奸白坚武组织的天津暴动。此后,历任东北军团长、副旅长。
抗战全面爆发后,荣子恒隶属缪徵流的五十七军一一二师三三四旅,随部血战江阴,从南京死里逃生,随后开辟山东敌后战场,也算是能打的二代军人典范。能做到一一二师副师长兼鲁南游击总指挥。说明这个人一开始很正直,并没想当汉奸。虽然他父亲荣臻,比他早一步当了汉奸。
他为何又铁了心的当汉奸呢?究其原因,是山东形势的变化,对他起了冲击作用。特别是军长缪徵流的动摇,及父亲荣臻投敌后,对他的劝说。
论说,荣子恒还是挺有能耐的。他自己被缪和父亲说服后,便如法炮制地将刘国桢也说服了。俩人一勾搭,竟成了鲁南的两大祸害!
为了配合友军讨荣,马三将打援指挥棒交给了羊二和刘六。自己则率领特战队一路南下,杀向了崮口。
一来到崮口,就见刘国桢的天井汪师部早被鲁南军区围得水泄不通了。马三急忙下马,立即与刘部被俘的一名副团长打马进了敌师部,劝说刘国桢战场起义。
“刘兄,还记得石河战斗中阵亡的那些将士吗?还记得咱们联手杀敌的壮怀激烈吗?”马三问。
刘国桢含泪点了点头。
“这是你最后的机会,悬崖勒马吧。”马三说“给你十分钟考虑时间,若再执迷不悟,就别怪我不客气啦!”说完,打马回了营地。
十分钟过去了。可刘国桢仍执迷不悟,犹豫不决。不仅严令坚守待援,还组织起了反扑!马三大喊一声:“打!”。
顿时,万炮齐鸣,弹如雨下。刘的师部顷刻化作一片火海。这伙计真傻,本幻想荣子恒能带着蝗军来救的,可鬼子没来,八路军的子弹却来了。
逃跑,是败军最后的本能。可惜已经晚了,刘在突围逃跑时,被乱枪打死。
此役全歼伪二师及一师一团主力,毙伪暂编第十军第二师师长刘国桢以下官兵二百余、生俘军法、军需各处长及三个团副以下官兵五百一十六名、军骡三十余匹、缴获重机枪十三挺、轻机枪二十一挺、迫击炮一门、手炮三个、步枪三百七十一支、匣枪十一把、手枪九把、子弹两万余发、刺刀七十九把、马十一匹、驴十七头、电台两部、电话机五部、磨电机一台、炸药十余斤、军毯七十二床、军衣五百余套。
我军伤三团副参谋长蔺毅以下八十二名、亡八名、消耗炮弹五十六发、步机弹八千一百余发、手榴弹一千三百五十余个、枪榴弹七十八发。
刘国桢之死,稍显可惜,此人投敌,完全是荣子恒拉拢所致。但也暴露出国军将官愚忠的本质。他们个个拥蒋,结果蒋卖国;人人投军阀,结果军阀卖省。于是,上行下效,人人卖起了县,充当了汉奸。
正所谓“一步错,步步错。”人啊,一旦走上了不归路,神仙都拉不回来!荣子恒如此,刘国桢亦如此。可惜了啊,当年的抗战硬汉,最终得到的,只有一颗饮血的子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