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夏津县文联诗词委员会
主 编: 尚仁民
编辑审核: 王金岳 王德国 冰玉
制 作: 冰玉
学员作业七律点评与修改(第二部分)
点评与修改人:王金岳

原作(七)
七律·听《红楼梦》解读随感 (新韵)
红楼一梦数年吟,世故人情浅笑深。
埋雪金钗悲率性,飘林玉带苦情魂。
穷乡老妪恩泽重,宦海儒生市井纯。
几许辛酸几许泪,一声好了警凡尘。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学巨著,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并由此产生了以其为研究对象的专门学问—红学。 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些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以及中国古代社会百态的史诗性著作。
《红楼梦》太深奥了。在此,只对《听<红楼梦>解读随感》原作的一些词句提一些看法和探讨吧。
评析:
原诗首句很好,直接破题,有高屋建瓴之势。意为《红楼梦》一梦千年,红学界专家学者还在孜孜以求地寻梦解梦。如此说来《红楼梦》不啻数年吟了。“浅笑深”句子不通,表意含混。接下来中间两联是对红楼人物薛宝钗、林黛玉、刘姥姥、贾雨村的描写。首先,“苦情魂”“市井纯”语句不通。另,参考书上和现在网络一些文章观点,个人看法,原诗对这四人的评价有失偏颇。薛宝钗来自四大家族之薛家,她大方典雅,举止雍容,既有大家闺秀卓越的气质,沉静淡泊、温柔平和的性格,又有心灵深处隐藏的豪放大度。林黛玉寄居荣国府,她生性孤傲,不善处世,多愁善感,才思敏捷。林黛玉是书中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刘姥姥一村妇,她性格朴实憨拙,是一有着乐观态度的老人。贾雨村本是个穷书生,他家道中落,空有抱负,颇有才华,刚做了官就把本来面目全部显现了出来,在红楼们里面是一个无情冷酷的角色。个人认为,作为我们一个普通人,对红楼没有任何研究,题目太大,很难写。按照原诗思路,只有对书中人物有所把握,才能把这首观后感写好。尾联以“几许辛酸几许泪,一声好了警凡尘。”合题收结,这也是《红楼梦》的“书眼”和主旨。另,“几许泪”三仄调,所谓“词不害意,”不改也可。如要求规矩,可改为“多少辛酸多少泪”。再就是,《红楼梦》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原诗中缺少了贾宝玉这一主要人物形象,是一缺憾。
修改思路:
抛开对红楼人物的描写,因为红楼人物众多,顾此失彼。再者,那也是专家研究领域。在此,根据原诗首联和尾联提供的思路以及炼石补天一说,试修改如下:
七律·听《红楼梦》解读随感 (新韵)
一梦千年费探寻,顽石天降入红尘。
怡红快绿深还浅,幻境凡间假亦真。
着意堪当擎月咏,伤情最是葬花吟。
曹公几许辛酸泪,满纸荒唐警世人。
注:擎月咏,指贾雨村《咏月》: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红学家曾作深度解读。
说明:擎月咏,当为捧月咏,因三仄调,故为之。

原作(八)
七律•东京樱花(樱花的一种)(新韵)
繁稠碎玉自娇妍,红蕊纤纤满树穿。
洁胜梨花一抹素,香压梅影几多鲜。
源于秦汉始栽种,流入东瀛更盛传。
今世扎根桑梓土,冰清倩丽扮春天。
这是一首咏物诗,是一首樱花的赞歌。原诗遵循起承转合写作思路,层次清晰,对仗工整。
评析:
首句是对所歌咏对象的一般状况予以描述和评价,“娇妍”是对樱花总体评价。“碎玉”一词,除其他词意外,有落花之意。首句本意非指落花,故词不达意。接下来是对“娇妍”的具体描绘。“满树穿”,表意不清。唐· 韩愈《春雪》: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意为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原诗“满树穿”不知是穿飞?还是穿戴?颔联承接首联,对樱花作详细描绘,采用“比”的手法,思路正确。(即借一个事物作类比,使本体事物即樱花更加生动具体、形象鲜明,突出事物的特征)。“一抹素”形象不生动。“香压梅影几多鲜”凑韵,句子不通。颈联“源于秦汉始栽种,流入东瀛更盛传”,转为指陈,对樱花栽培史追述(相当于倒叙),暗蕴抒情。但语句失于直白,散文化。(诗之所以为诗,应用诗的语言,写成散文,诗味皆无)。另,栽种(主谓结构)—盛传(偏正结构),对仗欠工。尾联合题,意为中华大地上的樱花扮靓春天。
另,原诗是身临其境写具体某一地的樱花?还是参照电视和书上介绍的影像图片而写的?如第一种情况,可在首联把当时的场景描述一下,内容会更丰满一些。(这在前几期关于咏物诗写作以作解读)。前几年我出差去无锡,顺便到太湖鼋头渚游览,有幸正赶上樱花盛开,一片白色花海,蔚为壮观,(不知那是不是东京樱花)。如果由我来写,我会把太湖及鼋头渚的美丽风景加以描绘渲染, 为写樱花作一铺陈映衬,效果会更好。
修改思路:
题目:东京樱花,(诗下加注,说明东京樱花是樱花的一种)。首联起兴,对樱花的栽培史作简单陈述。(即由原诗的颈联的倒叙转为直叙)意为今天作为日本的国花樱花原产地是我们中国,是由我国移栽传入的。颔联承接首联,对樱花的娇妍作具体描写,上句写樱花幽香(嗅觉),下句写樱花素影即白色(视觉)。之所以没有采用原诗类比的手法,个人认为,是因为樱花和梨花梅花相比确有逊色。樱花称不上梨花梅花的冰清玉洁。查阅关于樱花的诗词,也没有称樱花冰清玉洁一类的赞誉。颈联转为抒情,寓情于景。意为盛开的樱花像白云一样,又和白雪一样,清气袅袅,充满天地之间,身在其中。(王冕有:只留清气满乾坤之句)。尾联切题:今天在中国大地,阳春三月,樱花盛开,春光明媚。
试修改如下:
七律•东京樱花(新韵)
秦时雨露汉时天,曾渡东瀛若许年。
风送幽香侵阡陌,枝摇素影自娇妍。
白云万朵犹胜雪,清气一怀亦满川。
今日繁英开故里,樱花三月醉春烟。
注:东京樱花,樱花的一种。原产中国,秦汉时期已有栽培,唐代传入日本。现在我国多有栽培。

原作(九)
七律•沙尘暴(新韵)
西北沧茫起细尘,山河暗淡漫天浑。
难睁明目沙飞舞,紧闭门窗灰落沉。
千载森林遭乱砍,万年草地被贪侵。
只因求取眼前利,可叹萧疏留子孙。
这是一首咏物诗。对沙尘暴予以细致描写,对沙尘暴的成因的人为因素予以指陈。并由此结句,寄寓希望。主题思想是保护环境。整首诗意脉畅达,主题鲜明。
评析:
首联状景起兴,对沙尘暴进行总体形状描绘(咏物诗常用写法)。“沧”,白字,应为“苍”。“细尘”之“细”,是为合仄律,但,表意失当。(沙尘不光是细的,也有粗沙尘)。“灰”,小拗可不救。颔联承接首联,对沙尘暴进行详细描写。“紧闭门窗灰落沉”一句,散文化,缺少诗味。 “明目”(此处偏正结构)—“门窗”(并列结构),对仗欠工。颈联转为沙尘暴成因指陈,为借景抒情。尾联切入主题,即人类不要只顾眼前利益,破坏生态环境。要保护人类生态环境,给后代子孙留下一个好的生存环境。尾联出句“眼”拗,对句“留”救。拗救得当!“萧疏”表意含混。
修改思路:
遵循原诗意脉,首句点题,首联从大的时空观念上对沙尘暴作总体描绘。颔联承接上联,对沙尘暴遮天蔽日的景象进行具体描写。颈联没有对沙尘暴成因进行探究,因为,除人为因素以外,还有环境、气象、物理以及自然条件的诸多因素,不能单独归结为人为。而是转为写面对沙尘暴,人的心理活动,是担惊害怕,这也算抒情吧。尾联不用怨天尤人,由原诗消极悲观转为积极应对,引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英明论断,切入保护环境主题。用评诗人常用一句话:宕开一笔,别开生面,欣然作结。
试修改如下:
七律•沙尘暴(新韵)
一片浑黄天地昏,突来西北裹沙尘。
当空漫漫湮楼宇,旷野茫茫失远村。
日色沉沦欲摧胆,风声凄厉更惊魂。
青山绿水英明论,留取清荫予子孙。

原作(十)
七律·春到盟园
盟山翠色片云闲,赏景随心才自然。
雨细春归红杏出,湖平月卧镜光圆。
吟歌信步过溪径,落帽开襟邀士贤。
游目形骸尧舜日,生花梦境此生缘。
从原诗内容看, 这是一首春日游园诗。通过对会盟公园景色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在大好春光里,闲适旷达的心怀。赞美了伟大祖国尧天舜日,结句作者寄意诗意人生。
评析:
首句开门见山,对盟山进行描写。“闲”为一先韵邻韵,合韵。(平水韵首句用邻韵,是盛唐时诗人习惯用法,有时是诗人有意为之,而且是当时的时尚。现在有些人标注孤雁出群,实在是头戴草帽又打伞——多此一举)。“盟山翠色”与“片云”,一个地面,一个天上,衔接不畅。按照写景律诗一般规律,第二句应该接着写景,“赏景随心才自然”则转为抒情。而颔联又转为写景,章法就乱了。“春归”与“雨细”句子失调。从全诗看是写的白天的景色,第四句又出现“月”意象,就不合群了,全诗亦因此而显得松散。“镜光圆”,不通。颈联转为抒情,“落帽开襟”有竹林隐士之风!“士贤”,属倒韵。尾联进一步抒情,形骸指人形体外貌,“游目形骸尧舜日”句子不通。(可能本意是呼应上一联“落帽开襟”,而言放浪形骸之意)。“尧舜日”,尧天舜日是也,非为不可,似有些突兀。结句别出机杼,“生花梦境此生缘”,犹言秉生花之笔,书写诗意余生之意。梦笔生花是一成语典故,是说梦到笔杆生出了花朵,比喻才情横溢,文思敏捷。“生花梦境此生缘”就费解了。照结句字面推论,此生在“生花梦境”中度过了,文字表述上欠推敲。
原诗题目为“春到盟园”,按照诗题理解,应该是写公园的春日景象,写景为主。但从全诗看,是以写游览和抒情为主,那么,诗题应为“春游会盟”为宜。
修改思路:
将诗题改为:春游会盟。把原诗首句稍作调整,首句从盟山翠色——烟柳起笔,第二句就像电影镜头一样推出全景,概括地写会盟公园整体全貌,即总体印象:姹紫嫣红(按照常规诗中应该少用或不用成语和熟语)的花草树木在大自然中生机勃发。接下来镜头摇移,颔联对大场景中的某些小场景作具体描绘:温和春气之中的芳草,波光潋滟的湖水,倒映着盛开的杏花和蓝天。颈联采用情景交融的笔法写出游人的活动:桥前听琴,林下闻莺(雀)。尾联抒情,以景句收结,诗意悠长,给读者留下遐想空间。
修改如下:
七律·春游会盟
盟山青翠柳如烟,姹紫嫣红出自然。
淑气空濛芳草地,湖波潋滟杏花天。
桥前日暖听琴韵,林下风轻结雀缘。
但抒孤怀添雅趣。诗思已付白云边。
注:会盟,指会盟公园

原作(十一)
七律·夏游会盟
仰望朝日映蓝天,俯视园林山水妍。
紫燕纷飞在空眺,金鱼游动自安然。
甘泉清澈平如镜,瀑布哗啦靓又仙。
绿柳倒垂湖面下,顽童嬉戏笑言传。
这是一首初夏游园诗。原诗通过对朝日、蓝天、紫燕、金鱼、甘泉、瀑布、绿柳、顽童意象的描写,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抒发了作者闲适愉悦的心情。
评析:
首联对会盟公园进行概括性全景式描绘,符合游园诗一般写法。“朝日”即东方初升的太阳,不必“仰望”,星空须仰望。“俯视”是登临高处居高临下,“会登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但首句没有交代登临之事,不能顺理成章,此处略显突兀。颔联承接首联继续写景。“紫燕”“金鱼”,一天一水相对。燕子在国人眼中,寓意吉祥如意,“纷飞”不当,(古诗词中没有见到写燕子纷飞的)用“双飞”意境较好。眺,指人远望,燕子“在空眺”,不通。在空眺——自安然,对仗欠工。颈联仍然写景。甘泉、瀑布意象很好,清新灵动!“瀑布哗啦”大白话,打油了。“靓又仙”,表意不清。(可能是说非常漂亮,成仙境了吧)。尾联写景,以儿童嬉戏收结,给全诗添色,增加了欢乐祥和的气氛。
在此强调一下,写景要避免意象犯复。原诗第四句有水(相关金鱼),第五、六句有水(甘泉、瀑布),第七句也有水(湖)。意象重复。第五、六句写水了,其他各句就不要再写水或与水相关的意象了。另,“紫燕”“金鱼”“甘泉”“瀑布”四平头,亦应尽量避免。
遵循原诗意脉,修改如下:
七律·会盟游
一轮朝日彩云间,满目葱茏接远天。
燕舞晴空依柳岸,莺啼高树近山巅。
甘泉活水清涟动,叠石飞流白练悬。
光景时随初入夏,林阴闲步自悠然。
修改思路:
因为诗中已点明入夏,故题目改为:会盟游。
首句交代时空:“一轮朝日彩云间”,(化用“朝辞白帝彩云间”,“间,”用邻韵),干脆利落,即把旭日东升朝霞满天的画面推出。第二句全景:目光向公园望去,一片郁郁葱葱,远接天际。颔联承接首联写近景:“燕舞晴空”,“莺啼高树”。同时也暗含公园水(柳岸)山(山巅)景象。(“莺歌燕舞”老套!“鱼游浅底”也可,为避免与颈联“水”的意象重复,姑且老套吧)颈联一联,在律诗中最重要,对仗也要求最严格,对仗精工,也最能出彩。颈联“甘泉活水清涟动,危石飞流白练悬。”泉水(不是泉池)是涌出的(活水),一是清凌,二是灵动,泉水潺潺,清涟流动;瀑布,一是动感,而是气势。危石之上,飞流直下,(因为是习作,不必被会盟公园的实景拘束)如同一匹百练悬挂在那里。尾联抒情作结。在点明节令为初夏的同时,(因为诗中没有盛夏荷花芦苇等意象,故为初夏)抒发作者散淡闲适的心情。

原作(十二)
七律·莫高窟见闻 (新韵)
新疆专列九天逰,窟藏莫高去探幽。
排队跟隨男导转,游人耳脉雅音流。
清晰壁画留千代,鲜艳塑雕传万秋。
经卷秘籍皆妙品,库存国宝盖神州。
这是一首莫高窟旅游诗。莫高窟是世界著名的佛教文化遗迹和世界文化遗产。原诗通过对莫高窟壁画雕塑的描写,对这座中国佛教艺术宝库进行了热情歌颂。
评析:存在的问题:首句“九天游”容易产生歧义,九天,是指天的最高处,此处实际是说九个白天。颔联一联无义,对描写莫高窟没有一点意义。对仗亦欠工。“耳脉”,应为耳麦(麦克风)。“万秋”,意思明了,但这种词组显得十分别扭。
原诗通俗易懂,意脉通畅。但是,全诗散文化了,写诗应用诗的语言,用写散文的写法来写诗,就没有了诗味。再,诗题也是散文的题目,不像诗词的题目。
修改思路:
用七律八句写莫高窟一处景点,(当然有若干洞窟,无非是雕塑、壁画),容易意思重复或“合掌”,把诗题改为“敦煌游”,加上月牙泉和鸣沙山两个意象,就平添一些诗味了。 首联点题,颔联承接上联,写月牙泉和鸣沙山两个意象。颈联转为窟内,写“飞天”、“天女散花”和“反弹琵琶”以及“丝路花雨”和“昭君出塞”等联想。尾联首句写佛像雕塑,(借用一句京剧唱词),最后一句概括全诗收结。
修改如下:
七律·敦煌游
欣乘专列逸情游,千载敦煌一日收。
新月泉中清水动,鸣沙山上白云浮。
飞仙瑞彩天花雨,丝路冷关塞草秋。
还看佛光开妙相,中华宝藏誉寰球。
注:妙相,出自京剧《天女散花》唱词:观世音满月面珠开妙相。
说明:中两联,似“四平头”,颔联前四字是3-1句式就避免了“四平头”。中两联尾三字,均为2-1句式,词组结构不一样,勉强说得过去。(最好句式还是要错开,如颔联2-1,颈联1-2)

原作 (十三)
七律·春暖(新韵)
东风化雨春情重,大地陶然入画中。
垂柳千条芳草碧,梨花万朵杏桃红。
野鸭惊起飞湿地,春燕翱翔落榭亭。
入夜忽闻归雁叫,诗成雅兴望天明。
评析:
这是一首初春风景诗。首句以“东风化雨”起兴,第二句“大地陶然入画中”意即春景如画,大地亦陶醉其中。画中是什么景色呢?颔联承接上联用“垂柳”“芳草”“梨花”“杏桃”描绘画中静景,桃红柳绿,芳草如茵;颈联继续描绘,写动景,“野鸭惊起飞湿地,春燕翱翔落榭亭”,鸭(野鸭)飞燕翔,生机勃勃。尾联转,抒情收结:深夜闻雁,引发雅兴,成诗在胸,以待天明。(“雁叫”意象,似欠妥,下文再论)
全诗章法有序,意脉畅达,如加以修改润色,效果会更好。
须修改之处:
1、首联“春情重”,生涩,表意不清。“大地陶然入画中”,拟人化可,人们常以辽阔、广阔、广袤等描写大地的形状,用“厚德载物”来赞扬大地承载万物,容纳百川的品德。“大地陶然”似不尽其义。出句白脚“重”字仄声,与对句韵脚“中”字平声,“撞韵”(韵母都是ong),在课堂上已经讲过,律诗的正格是押平声韵的,不能平仄通押。如首句仄收,一定要避免白脚与韵脚同一韵母,发生撞韵,声律失谐。
2、颔联,芳草——杏桃,对仗欠工。芳草,偏正结构,一种植物;杏桃,并列结构,两种植物。(如草木——杏桃,对仗就工整了)。
3、颈联,湿地——榭亭,和上联一样,对仗欠工整。
4、中两联“垂柳”“梨花”“野鸭”“春燕”,犯“四平头”诗病。
所谓“四平头”是指在律诗中连续四句前头二字出现了同一词性或同一结构,即犯“四平头”。准确地讲,是指律诗四联,特别是颔联、颈联四句开头第一个音步的词都使用了同一词性或同一结构,特别是工对,从而形成词性一致,意义重叠。 故作诗应尽量避免“四平头”,但,并非诗中“犯四平头就不是好诗”,
5、尾联(顺便讲一下关于意象的选用):
我们在写诗时,特别是写景,总要用一些“意象”,所谓“意象”就是指赋予人的主观感情色彩的客观物像(本人总结之言,不是教科书的话)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但所用“意象”不能游离于诗的主旨之外。
尾联意象是“雁叫”。雁,诗词中一般是指秋雁(当然也有写春雁的,很少)。关键问题是通过“雁叫”这一意象,给读者所要传达什么样情感?(雁又叫鸿。在古诗词中,雁这一意象往往被诗人赋予了丰富的情感,常与季节的更替、时间的流逝、羁旅的游子、凭栏的思妇等内容紧密相连。或渲染气氛,表现环境悲凄;或状写景物,表现高远寥廓;或代指书信,鸿雁传书,表现殷切期盼,或比拟自身,表现孤傲落寞;或触动游子思妇,寄予浓浓乡愁亲情。意象之盛,表意之丰,非其它物类所能及)。从上述解读,可以看出每首诗中“雁”的意象所要表达的意思各异,但是都没有表达欢乐愉悦情绪的。纵观原诗,大好春光,心情是愉悦的。故,此处用“雁”这一意象作结,就游离了主旨。再,形容雁叫,常用“嘹唳”一词,本身就传达一种凄楚、悲凉、萧瑟、沉郁的气氛。毛主席《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上阕确定的基调是阴沉抑郁的,一句“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让人变得更加心情沉郁。“雍雍新雁咽寒声,愁恨年年长相似”。(李煜)
根据原作主旨,诗题改为:春意。修改如下:
七律·春意
东风吹彻焕新容,野陌田园入画中。
小草方生半坡绿,春花又现一林红。
莺飞暖日啼烟树,燕舞晴天归落虹。
满目韶光催雅兴,今朝诗意正葱茏。
修改思路:
诗题“春意”较“春暖”意蕴更加宽泛,结句更容易扣题。颔联“垂柳”“梨花” “春燕”“杏桃”等意象太老套了!用“小草”“春花”全包涵了。“小草方生半坡绿,春花又现一林红”,绿对红。颈联因“野鸭”成句困难,换上“莺飞”并与下句“燕舞”相对,(主谓结构)避免“四平头”。“半坡绿”,指坡向阳一面。“春花又现一林红”,翻用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原作(十四)
七律·春意盎然
百年老树发新芽,梨杏逢春又见花。
蝴蝶飞来芍争艳,儿童嬉闹忘还家。
柔风细雨润无尽,万物复苏披彩霞。
叶茂枝繁添嫩绿,风清气正遍中华。
评析:
诗题“春意”即可。“春意”都是包涵那些“意”,究竟怎么样,要在正文中描述。不要在题目上先去告诉读者是“盎然”。春意即包括春天景色客观物象,也可包括人在春天的主观所思所想。
1、首联很好。描绘出古树逢春,重现生机,鲜花盛开的初春景象。
2、颔联芍药简称“芍”,生涩。同理牡丹也不能简称“牡”。“飞来”(动宾结构)——“嬉闹”(联合结构),对仗不工。“芍”(名词)——“忘”(动词),词性不相同,对仗不工。“儿童嬉闹忘还家”表意不清。也非春天特有景象。
3、颈联“细雨”(偏正结构)——“复苏”(动宾结构),对仗不工。“润无尽”——“披彩霞”对仗不工。“润无尽”句子不通。“万物复苏”和首联意思重复。
4、尾联“叶茂枝繁添新绿”和首句“百年老树发新芽”两句的意象都是树,意思重复。放到一联属“合掌”,放在两联属“犯复”。结句“风清气正遍中华”,收结没有问题,正能量!但场景太大了。
根据原作主题思想,作较大改动。修改如下:
七律·春意(新韵)
百年古木发新芽,芳苑逢春又现花。
杏雨千枝涵晓露,桃云一片映夕霞。
雀鸣朝日沙洲暖,燕剪东风岸柳斜。
绿水青山人不老,无边光景正清嘉。
说明:原作中“蝴蝶”“儿童”,因组句较难,故在修改稿中没有用。原作“见”改作“现”,更加生动自然。(悠然见南山,此处“见”读作xian“现”)。尾联以景语作结,给人留以回味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