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锋与刀锋的灵动之舞——略谈王荣良书法篆刻艺术
王炳学
因经常共同参加天津市楹联学会的活动,与荣良逐渐熟悉。喜欢看荣良写字,笔墨跳动,灵性与聪明在笔墨间自由而自信地舞动,单看书写状态就令人赏心悦目。
对于书画艺术,王荣良是很有天分的,书法、篆刻、国画、西画,样样都能拿得起,经常看到他的朋友圈,今天是书法、明天是工笔荷花、后天是青绿山水,抑或者素描、肖像,他的聪慧和对笔墨艺术的灵敏的感知在不同艺术门类中不停穿梭与转换。有的人穷其一生,也许只汲汲于书与画一门功课,而荣良却能全攻全守,非常难得。
荣良的书法首先是对传统的尊重和理解,他以魏碑见长,尤其在北魏墓志上下过很大功夫,元氏墓志成为他的主打项,经常看到他整通临摹,形神兼备,巧妍灵动,不滞不板,能够对原帖精准的理解与把握。
在创作中,他能够深刻把握魏碑的精神内涵,在临与创中灵活转换,而创作中既能保持魏碑墓志的书写味道,又能根据书写内容和通篇气息灵活调整与掌控。在用笔上,很多时候,荣良用方笔多一点,起笔多为方笔斜切,力争对墓志刀刻的峻利忠实地进行展现。魏碑书法资源丰富,风格多变,造像、摩崖、墓志又各个不同,各有各的特点,康有为谓魏碑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如笔法跳跃,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异,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骨肉丰美。”并言:“ 魏碑无不佳者,虽穷乡儿女造像,而骨血峻宕,拙厚中皆有异态,构字亦紧密非常。”此语虽有过之,但也充分反映出魏碑书法艺术审美的多面性和取法的宽泛性。
而北魏迁都以后的大量元氏墓志,更多地吸收了东晋的秀妍特点,很多圆笔和尖笔露锋的直观笔墨表述。荣良在创作中,在抓住墓志核心技法元素的同时,更多地以笔锋追刀锋,方切起笔,使点画更加飒爽劲健,增强了笔画的挺拓感。用笔虽然迅捷,但点画线条质感十足,里面用笔富于变化,轻重疾徐转换中极具节奏感和韵律之美。在结体上,他刻意强化笔画的斜向趋势,体式横扁、左沉右仰、重心偏移、险而不倾,进一步增强了书写的动势和趣味。
如果一定要用康氏的魏碑十美来诠释荣良的魏碑创作,笔法跳跃和精神飞动可能更加适合荣良目前的创作。用笔的节奏感和跳跃性是荣良书写的重要特点,动作的快慢灵活调动,长短线条的巧妙穿插,笔画和笔画组合的生命气息始终贯穿他的书写全过程,荣良写字,更像是弹琴或者是在歌唱。而灵动巧妙中是书法精神的律动和内心精神畅达的生命与血流的律动。荣良的每一笔每一划,每个单字、每个字组都是鲜活的。他的聪慧和灵巧就藏在每一个点画之间。这应该是荣良当下书法创作的主要落脚点。
书法之外,荣良钟情篆刻,每观其治印,感觉在刀与石的碰撞中他会特别兴奋,以手中利刃征服不同质感的石料,他会无形中有一种亢奋的状态,所以在刀尖和石屑的飞舞中,一方方精美的印章脱颖而出,线条干净利索,黑与白、疏与密和空间对比恰到好处,或圆朱铁线,或写意凿印,信手拈来,毫不费力。如他为楹联学会各种展览作品集篆刻的数方封底多字印,为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天津市楹联学会会长陈伟明先生所治“有容堂序跋”“陈伟明文集”有容堂辞赋“有容堂诗联”“有容堂墨痕”等,或铁线或汉官印风格,取法多元而能够手到擒来、驾轻就熟,以此可看出荣良的艺术功力。
荣良当过兵、练过搏击、喜酒后作书,性情直爽,因此他的书画印创作更增添了一种豪气和逸气。爽爽然如酒中八仙、竹林七贤,有一种士风和侠气,隐隐又有一种山林之气。笔墨当随时代,尽管他很少参加各种展览,但在作品形式上他不断研究,时常借鉴时风中的拼接和空间构成,努力使自己的整体创作与时代合拍。这大概也是他聪明和灵性的又一种表现吧。
天分足、路子正,再加上对艺术的持续痴迷和勤奋努力,假以时日,荣良一定会在书画艺术之路上取得更好的成绩,让我们共同期待。
癸卯孟夏于的山楼南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