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科举与当代高考
中国科举起源于隋唐,以公平选拔人才为主旨,让贫寒子弟越过“下品无士族,上品无寒门”的坚壁,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理想和愿望。

从一开始,科举制度设计就趋于严谨,“一切以程文定去留”,明代更是推出标准化的八股文。防范舞弊措施之严密,更是到了穷尽一切手段的地步。
古时候,秀才的录取名额,是按各地文化发展的差异分配的,文化发达的地区名额会多一些,如江浙一带;一般地方名额相对就会少一些;不发达地方则会给予照顾,如贵州、云南,甘陕等地。但是,名额多的地方考生自然也多,如果江浙人把户籍变为贵州或云南(类似于今天的高考移民),考取的机会当然会大大增加。有人试图找人“替枪”应试,但操作性很低。因为考生的姓名,相貌等信息,要在户籍地发榜公布,有的地方还要求考生出示族谱,因此,在“熟人社会”里,“冒籍”和“冒名”是很容易被发现的。

考生的实名担保制度,盛行了很长时间。致力于科举文化研究的近代名人齐如山先生,在《中国的科名》中介绍:当考生听到学政(省里主管教育的长官)点名,不但要大声应答,还需要走到学政面前,大声喊“某人保”。保人通常是考生花钱请来的廪生(明清两代经考试入府、州、县的学者,由公家给以膳食。人们习贯称秀才),这廪生也要接着应答“某人保”。有的地方还要层层保,甚至每层都要多人担保。考生如有“冒籍”、“冒名”,保人不仅要被革除功名,还要下大狱。因此,想买通保人找“替枪”,是很困难的。
假如考生科场作弊,就会统统被取消资格;考中的取消名额,“执送刑部问”甚至“禁固终身”。考官没有尽责,导致考生“冒籍”、“冒名”成功,轻者降级调用,重者革职查办,直至流放,问斩。
被流放的犯人,多是充军和苦役,没有朝廷特许,不准回来,往往意味着就此终老。清代东北流放地很多,最有名的是位于黑龙江海林与宁安的宁古塔。那时,宁古塔尚未开化,气候严寒,人烟稀少。据史载,仅在顺治年间,因科场案,浙东通海案等,被流放到宁古塔的,多达数千人,尸骨永埋宁古塔的流人,不计其数。可见科场舞弊,罪同谋逆。
然而,惩处虽重,却仍有人抵不住诱惑,一千多年来,科场舞弊案源源不断,且手法屡见翻新。在政治清明时代,科举风气总体较为端正,但到了明末,官吏腐败,科场舞弊风越吹越烈。清王朝恢复科举取士,科场积弊随之沿袭下来。
咸丰八年的戊午顺天乡试案,主考官大学士柏葰听从家人嘱托,替人换卷,副主考程庭桂之子程丙采收受关节条子,交家人带入场内。结果,5个人先后被斩,数十人被流徙、革职、降级调用、罚俸。柏葰成为了清代科场案中唯一被斩的一品大员,也是科举史上死于科场案职位最高的官员。
而今天的高考制度类似于过去的科举,一纸定成败。但种种作弊现象不仅是源源不绝,更是奇招迭出,尤其可怕的是一些作弊手法在逐渐习惯化,合法化;例如:去年不就有考生“读中国最好的高中,到中国最偏远的地方考试”吗?多可怕呀?这在古代是要杀头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是通过发展资本主义的方式,来壮大社会主义的力量。在这样的生产关系当中,出现了一些富人,尤其是一些既有权,又有钱的新贵。应该的,这很正常。但是,富人不能趾高气扬,富人不能为富不仁,富人不能成为利益集团,不能成为改革开放的阻力,更不能成为鱼肉人民和压迫人民的新贵阶层。
我们不仇富,我们不仇恨富人,我们的亲戚朋友当中也有富人。但是,当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显失公平,富人恣肆汪洋而穷人卑贱、只有沉重叹息的时侯,这个国家是没有前途的。
顺便再多说一句,考上了大学,只是具备了可能成为人才的基础条件,大学生还不是人才。要知道,在社会消费日趋多元化、复杂化的趋势下,大学专业教育已不能等同职业培训,也不再是通往成功的必然渠道。



收稿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