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夏津县文联诗词委员会
主 编: 尚仁民
编辑审核: 王金岳 王德国 冰玉
制 作: 冰玉

学员作业七律点评与修改(第一部分)
点评与修改人:王金岳
原作(一)
七律·感春
几度春风过水塘,清波吹皱鹭鸥翔。
花含嫩蕊添新色,柳褪鹅黄换绿装。
空有诗心追日月,却无才气写华章。
冯唐易老堪嗟叹,倏忽人生近夕阳。
解读:
这是一首咏春抒怀诗。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发。作者有感而发,通过对美丽春光的描写,感受春光,抒发个人情怀。景色清丽,诗笔通畅。
评析:
首联写景,且是大的场景。 “几度春风过水塘,清波吹皱鹭鸥翔”第一句已经有“水塘”,第二句又出现“清波”,都是水,所以,一共四句,就不能重复了,要节约利用有限的资源。(因为本诗是写春天,不是单独写水塘或湖池)。“清波吹皱鹭鸥翔”,“吹皱”意为呼应前面的“春风”,但讲此句,则显得拖泥带水,清波是否“吹皱”,和“鹭鸥翔”没有必然的联系。再者,“清波吹皱”,倒装句,是名词+动词,不如名词+形容词顺畅。如:清波潋滟、清波荡漾、等。“空有诗心追日月,却无才气写华章”转为抒情,但转的突兀,意脉不连贯。再,日月—华章,“日月”是名词,并列结构,“华章”是偏正结构,对仗欠工。“冯唐易老堪嗟叹”,用典亦照应首句的“几度春风”。“冯唐易老”,最早出自于唐·王勃《滕王阁序》,指汉朝冯唐身历三朝,却始终未得重用,而当年老时,帝王再起用时,已年事老迈不堪再用。此典故是指人怀才一生,而不得志之意。(本人认为,冯唐并非怀才不遇)。此处用“冯唐易老”尚可斟酌。根据原诗思路,作者原意是说人生易老,而非嗟叹人生不得志。最后一句切题,作者感叹,不知不觉间人生已接近夕阳。
(关于用典赘言两句:典故的特点就是语言精炼,含义深厚隽永,表达情感丰富,使诗词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大大得到加强。诗词中,作者有时为了表达复杂或不便直言的情感,限于诗词语言的凝练性,不可能长篇大论地来倾诉。其作用:一是用事,就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二是在写景抒情类题材的诗词中,典故的作用主要是拓宽意境,使文章起到典雅含蓄的效果)。
修改思路:
首联以东风起兴,为避免犯复,首句舍去“水塘”,第二句承接写动景,改为“一池春水”,干净利落,春水更显澄澈。颔联写静景,稍加调整,花和柳意象不变。颈联转为抒情,用“老骥伏枥”、“梦笔生花”之典,两句一扬一挫,(作者)虽无生花之笔(谦词),但怀老骥之心。尾联写荼蘼花开,群芳凋谢,已是暮春时节,(惜春情结)。结句笔锋一转切题:人退休,如船到码头,何不临岸支竿垂纶,钓取夕阳呢?(意为享受夕阳)。
试修改如下:
七律·感春
几度东风出帝乡,一池春水鹭鸥翔。
乱花迷眼馨香远,绿柳含烟紫陌长。
枥有骥心追晓月,胸无梦笔著华章。
荼蘼开后群芳谢,临岸何妨钓夕阳?

原作(二)
七律·春日游湖
城外西郊滩水头,风清日暖柳丝柔。
栖身桃下拈花笑,摄像机中倩影留。
隔岸听歌和一曲,旁池观钓数鱼钩。
盎然逸趣犹不尽,再戏龙湖弄扁舟。
解读:
这首诗是游览诗,全诗简洁明快流畅,写出了作者在风清日暖杨柳依依的湖畔春游时的景象和怡然自得的心情。登临诗游历诗或山水田园诗一般是先景语后情语的写法。如王维《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特点是,景在游中,情在景中。全诗中心是“游”,除首联外,都是通过作者的活动来选取景像,以构成作者的意象并借景抒情。
评析:
1、湖可称湖边或湖畔,称“滩”欠妥。(九龙湖没有湖滩)。
2、颔联对仗欠工整:“栖身”——“桃下”,是2—2,“”摄像机—中”,3—1;“栖身”是动宾结构,“摄像机”是名词词组,不能拆解为摄像——机;“拈花”(动宾结构)——“倩影”(偏正结构),对仗欠工。
3、颈联对仗尚可。“和”,此处是唱和之和,动词,仄声(四声),和一曲,仄仄仄三仄尾。“旁”可改为“傍”,意为“靠近”。
4、尾联,“不”出律,“扁”出律。扁舟的“扁”pian(音篇)一声,(新韵、平水相同),不读bian三声。
修改思路:
1、题目是春日游湖,那么,“湖”应是主要景象之一,应该重点描写。原作首句写的湖的地理位置,我认为没有必要。我们在一些著名的诗词中,有“锦官城外柏森森”、“姑苏城外寒山寺”、“驿外断桥边”等诗句,但这不是单纯写地理方位,而是通过写所写景物所处的位置环境,来渲染一种气氛,为全诗或下面词句铺垫。首句在诗中没有起这种作用,所以应舍去,可改为开门见山,直接点题写湖。
首句改为平起,试修改如下:
七律·春日游湖
平湖一碧透清幽,日暖风清正可游。
桃下暗香林外尽,花丛倩影镜中收。
凭栏赏柳听歌舞,隔岸观渔数钓钩。
逸兴怡然犹未尽,明朝相约泛轻舟。

原作(三)
七律·学写诗词作业(新韵)
莺啼雀啭入深门,窗锁时光耳不闻。
伏案沉思年少事,铺宣垒句理成文。
庸诗百首歌昨日,浊酒三杯醉仲春。
学浅涂鸦当自愧,先生莫笑我天真。
解读:
这是一首学诗的抒情诗。表现出作者为了学习诗词写作,无暇欣赏大好春光,窗外莺啼雀啭,充耳不闻,埋首伏案,神游物外,寻章觅句,而显得有些天真的情态。但,这首诗虽略有诙谐之意,却没有写出诗之趣。现在,这类学诗题材的诗词不少,很多人都把学诗的艰涩困惑和知难而上的情绪写的带有几分幽默,几分风趣,而使人耐读耐看。如“少年梦想老来圆,也欲临风试几篇。“仰宵遐想星成句,伏案痴吟月作灯。“白头始觉才堪用,驰骋诗坛又一鞕。”著名诗人杨逸明也曾诗云:“得句如加薪”。等等。
评析:
莺啼雀啭入深门,“莺啼雀啭”,意思重复。辛弃疾有:“燕语莺啼人乍还,却恨西园,依旧莺和燕”还有“莺歌燕舞”一词等等,可见莺和燕是搭档。莺(黄鹂)叫声婉转,燕子叫声呢喃,故鸣叫有异,不犯复,可改为莺啼燕语。 “入深门”表意不当。“伏案沉思年少事,铺宣垒句理成文”。一联,年少事—理成文,对仗欠工。(具体词性、结构不做赘述了)。所谓对仗,既要求词性相对,而且也要求词(词组)结构也要对仗。“铺宣垒句”一句,是否是铺开宣纸书写(推敲)句子的意思?句子有些生涩。再者,宣纸是书法绘画之用,今天我们写诗是不用宣纸的,除非是在写诗的同时还在练习书法。“庸诗百首歌昨日,浊酒三杯醉仲春”对仗工整,但表意含混,游离主题,犹意脉阻滞。尾联的出句“学浅涂鸦”,不通。格律诗最后一句,是出彩的一句“先生莫笑我天真”,做结句,佳句!收得干脆且有余味。但是,前几联中缺少看似天真实而含蓄的句子,不能做到前后呼应。这也是我们在写作中应该十分注意的。
在尊重原作原意的原则下,按照“学诗”主题,试修改如下:
学诗(新韵)
莺啼燕语伴晨昏,声入芸窗耳不闻。
伏案遐思念李杜,寻章拾句叹苏辛。
清茶一盏多痴想,浊酒三杯费苦吟。
宋雨唐风时入梦,先生莫笑我天真。

原作(四)
七律·赏春(新韵)
和风拂柳镜湖开,紫燕翩翩回旧宅。
几处海棠刚吐蕊,半坡桃蕾亦红腮。
花香阵阵八方送,鸟语声声四面来。
昔日知音今已远,春光独步黯伤怀。
解读:
这应该是一首赏春怀人之作,(不是伤春之作),主题是怀念友人即“知音”之人。该诗简洁流畅,对仗工整。首联首句作铺陈,由紫燕归来起兴,颔联、颈联承接首联,描写桃红柳绿鸟语花香的大好春光,尾联接转,首句写昔日的知音离己远去,最后一句扣合怀人主题,黯然神伤。写作特点,用美景反衬伤感。这也是古代怀人诗词常用笔法。
修改思路:
首先要明确主题思想,即立意。再是谋篇。全诗都要围绕主题下笔,而不能游离主题。因为原诗最后一句,决定了这首诗为赏春怀人之作。(如是单纯赏春,最后一联“春光独步黯伤怀”就破坏了整首诗的意境,大煞风景,当为添足之笔,非常不谐;如为怀人,则有点睛之功)。因为是赏春怀人,也不同于伤春惜春题材,这就要求对景物的描写要有分寸,不能过分渲染春天姹紫嫣红春光烂漫,因为要照应后面的伤感情绪,景像也不能太多太乱。物象多则意象凌乱,不知所云。把“柳”舍去。“回旧宅”,略显不雅致。海棠—桃蕾,对仗稍欠工整(姑且为之,未改)。“花香阵阵八方送,鸟语声声四面来”一个成语拆开两用,显得呆滞,(格律诗应少用或不用成语和熟语)。再者,花香八方送,鸟语四面来,平直且与实际不符。改为:“花香阵阵随风去,鸟语声声迎客来”,既为尾联铺垫,也暗合下联:“知音”向花香一样,随风而去,游客已回来,而知音未回。接下来设问,“欲问知音不知处”,所以改为“不知处”,是考虑到现在不同古时候交通和通信很不便,现在不论在天涯海角,一个微信一个电话如在眼前,如果不知地址没有联系方式,音信皆无,才叫人伤怀。“不知处”,意为不知人在哪里。(更加深了对朋友的怀念)出自唐代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最后一句扣合怀人伤感的主题,原诗“春光独步黯伤怀”,非谓不可,但,一是直白了些。二是又好像游离了赏春题目。改为:“疏篱幽径独徘徊”未直言伤感,而是说一个人在幽径中独自徘徊。婉转含蓄,耐人寻味。这样,既暗合怀人主旨,又契合赏春题目。
试修改如下:
七律·赏春
晴波一碧镜湖开,日暖泥融紫燕回。
满树海棠刚吐蕊,几株桃蕾已红腮。
花香阵阵随风去,鸟语声声迎客来。
欲问知音不知处,疏篱幽径独徘徊。

原作 (五)
七律·思乡(新韵)
客舍他乡到始春,凭高远望碧空深。
古稀慈母添白发,稚幼娇儿吐笑音。
老树倚窗飞鸟远,清池流水戏鱼沉。
目及闹市繁华地,更念家贫故土亲。
解读:
乡思是国人普遍共有的一种美好情感。“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落日黄昏,百鸟归巢,远在异乡的游子,触景生情,难免生发乡思之愁。这首诗所表现的,正是游子(在落日黄昏时)所滋生的浓郁乡思。
评析:
首句“到始春”,原意可能是到了春天了,或春天开始了。但用“到始春”表述,句子就不通了。首联是说作者客居他乡,新的一年又开始了,登高远望(家乡),因为相隔遥远,见到的只能是深邃的碧空。正所谓“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张九龄《西江夜行》)首联堪称佳构。颔联转为思念家乡,思念母亲和可爱的孩子,感觉转的操之过急,过急就不稳。不如第二句继续写景,碧空之下,花草树木,禽鸟虫鱼,生机勃发。而且要写春天的景象,因为首句就点明是春天,(原作诗中没有一点春天的气息)把这些景色加上作者个人感情色彩,那就成为我们常说的意象。“吐笑音”不通,凑句。颈联“老树倚窗飞鸟远,清池流水戏鱼沉”写景,如前述,写景最好在颔联位置。“老树倚窗”,倚,依靠,倚仗,斜等之意,老树斜窗即可,但其含义费解。“飞鸟远”喻游子离乡恰当。“清池流水戏鱼沉”,设喻不当。陶渊明有“池鱼思故渊”一名句,然沉鱼与乡思无涉。尾联“目及”,可改为“身及”。结句“更念家贫故土亲”,紧扣主题,很好!但句中的“家贫”一词,添足之笔!易生歧义,倘若反推,家庭富足故土就不亲了?(玩笑)
修改思路:
题目思乡改为乡思。(乡思比思乡内容意蕴更宽泛)。首联化用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起兴,言作者客居异乡又是一年了,因思乡独自一人站在阳台上。颔联承接上联写景,(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看到杏花纷飞落满小径,远处夕阳西下照在杨柳之上,鸟儿正飞回林中。说明不觉已是初春时节,远处倦鸟倘能归林,而作者为生计为家庭计而拼搏远离家乡,不禁生发出些许惆怅。颈联转为抒情,想到绕膝的孩子现在远方的农村,年迈的老母亲也许现在站在窗前念叨着自己,头上又长出许多白发。尾联合题,结句“浮云天际碧空深”,宕开一笔,景语结尾(王国维《人间词话》:一切景语皆情语)。言几次做梦回到故乡,看到是深邃天空中的浮云。(把原诗第二句“碧空深”,移位,放到结句,作用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以丰富想象空间),浮云,借指游子,引用李白:“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之意。
试修改如下:
七律·乡思(新韵)
异乡异客又逢春,寂寂楼台独立人。
红杏纷飞花满径,绿杨晚照鸟栖林。
膝前稚子孤村远,窗下老娘白发新。
梦里欲归何所以,浮云天际碧空深。

原作(六)
七律· 寒冬古桑
暮雪晨霜不折腰,来年仲夏暗香飘。
风欺桑树彪躯健,寒透虬枝丽色骄。
愿与松梅为好友,岂和牡芍比高标。
从容蓄势湖边立,长伴游人避世嚣。
解读: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是在对描摹的客观事物中寄托了人的主观情感,通过对事物的咏叹或讽喻,体现人文思想,人生态度,生活哲理。或寄寓美好的愿望。对美好事物的赞颂和丑恶现象的针砭,更是作者三观的表现。
原诗通过对古桑拟人化的描写,歌咏了古桑树不畏风雨霜雪的刚健性格和以松梅为友朴实无华的品质。原诗立意高远,层次清晰,韵律通畅。
评析:
现根据咏物诗一般写作规律对原诗予以评析。
1、咏物诗首句通常是对所歌咏对象的一般状况予以描述,包括简单交待所歌咏对象的时空状态或来源等。第二句对所歌咏对象初步描绘或评价。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陆游)“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白居易),“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等。
原作首句起兴,“暮雪晨霜不折腰,”开门见山直接对古桑进行描写,略显突兀。应交代一下古桑所处的时空状态。第二句“来年仲夏暗香飘”,属于对古桑的细致描述,应放在颔联或颈联。
2、颔联承接: 结合自己的观察和理解,进一步对所歌咏对象的特征状态,进行细致描绘,要求即真实又新颖别致。原诗颔联不难看出,作者是按照上述思路进行写作的,细致描绘了古桑虽经风(雨)严寒,依然躯健枝骄的风貌。 “风欺桑树彪躯健,寒透虬枝丽色骄。”不足之处是句子不通顺,“彪躯健”“丽色骄”自造词生硬且不通。再者,上句写树干,下句写树枝,意思相同或相近,犯“合掌”之忌。
3、颈联转:通常是作者对所歌咏对象的理性思考。通过上两联起承所述,使歌咏对象转入另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或意向。这是为全诗最终目的所作的铺垫,也是关键之处。(值得注意,有的诗,没有“转”这个环节,中间两联详细描写后,尾联收结)。原诗颈联转为拟人化处理:“愿与松梅为好友,岂和牡芍比高标。”对仗工整。如果说上两联是描写,这一联则是歌颂。商榷之处:古桑是树木,牡芍是花卉,二者是否有可比性?牡芍缩略语,不知是否可行?(最好不要自己创造)。
4、合:也就是结论。是对所咏事物的理性升华,这往往是诗眼所在,全诗有趣是否还有味,就在于此。结尾方法多种多样,多有论述,不一而足。“从容蓄势湖边立,长伴游人避世嚣”。结句别开生面,饶有余味。
修改思路:因原题目限定为寒冬,所写的内容受到很大的限制。宜将原题目调整为:古桑。根据上述评析,试修改如下:
七律·古桑
千年故道度晨宵,历尽沧桑未折腰。
平冈黄沙复寒暑,霜侵雪压向青霄。
虬枝嫩叶凝苍翠,风拂香飘过板桥。
如盖浓荫迎远客,友朋树下乐逍遥。
(原诗平水韵下平二萧)
注:故道,指黄河故道。
香飘,指桑椹。
关于对仗说明一下:改诗中间两联句中:平冈 对 黄沙(两个词都是偏正结构)、霜侵 对 雪压(主谓)、 虬枝 对 嫩叶(偏正)、风拂 对 香飘(主谓),构成句中自对。
平冈黄沙复寒暑,霜侵雪压向青霄 对 虬枝嫩叶凝苍翠,风拂香飘过板桥。构成扇对(即两联中一、三句相对,二、四句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