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红苕
高增荣
一
每每在市场买红苕时,我就不由自主地想起我和弟弟卖红苕的往事来。那是四十九年前的事情了,至今常常想起,难以忘怀。
大约是1972年的11月份,我正上高二。有一天傍晚放学回到家里,母亲面带忧郁,有点焦急地给我说:今年分的红苕多,放在窨子(存放红苕的地窖)里时间长了容易瞎掉。你跟益荣放学后,把它担到四厂家属院卖了算了。我知道,母亲这是武∴没办法的决定,不是跟我商量,便爽快地答应了。那时候父母负担很重,我觉得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应该为父母分担一些负担了。只是益荣弟还小,真难为他了!
于是,我和弟弟益荣便在每天下午放学后,匆匆吃完饭,在傍晚时分,挑着两笼红苕,沿着通往纺织城的乡间小路和羊肠小道,下到四厂(纺织城)去卖红苕。
四厂即国棉四厂,我们村里人习惯把纺织城叫"四厂",因为从我们村到纺织城,首先到达的地方是国棉四厂的界内,我们购物的纺织城商场也在四厂范围之内。
二
卖红苕的确是个苦差使,尤其是对我和弟弟来说,更是人生的第一次商品交易经历。那时我刚满17岁,益荣弟才刚满14岁,父亲在外工作,顾不了这些事,我和弟弟只好用稚嫩的肩膀,挑起了这副担子。彼时,我和弟弟都在离家大约四、五公里的西安市五十六中学读书,我上高二,弟弟上初二。西安市五十六中学在白鹿原下霸陵旁的杨疙瘩村,我们上学时走的是羊肠小道,下坡路,省力一些;下午放学要上原,费力一些。走到家里,匆匆吃完母亲中午做的留在锅里的汤面条(因为母亲下午要出工给生产队干活,直到天黑才能收工,因此,我们这些上学的孩子回家只能吃剩饭),然后一人下到红苕窖里把红苕放到笼里,一人在上边用绳子把放红苕的笼吊上来。我担两满笼,益荣弟担两个半笼,跟随村里卖红苕的大人,在残阳如血的初冬傍晚,慢慢地向纺织城走去。我们村距纺织城大约五公里路程,这五公里的乡间小路,有两处羊肠小道,下边是深沟,走起来要特别小心,尤其是挑着重物时。一处是出村后大约一公里半处到肖家寨村这段路,路边长有枣刺等灌木和杂草,行走时要小心,不要让担笼碰到灌木上,以防因碰撞导致身体失衡而摔倒。另一段路是出肖家寨村,从双塚到唐家寨村这段路。这段路更陡一些,沟下有一个水库,因此走起来更艰难一些。也可能我们从小就在原坡路上担水挑粪走习惯了,当时我们并没有多少胆怯。当时最令人胆怯的是,怕有人没收我们的红苕担子和秤。因为那时还是"文革"之中,阶级斗争,"割资本主义尾巴"等极左口号喊得震天价响,自由市场被取消,私自买卖东西是非法行为,被有关管理人员抓住了,不但要收东西,还要给当事人办"学习班",批评教育。
为了避免东西被没收受处罚,我们走的比较晚一些,一般到肖家寨村时天已经黑下了。走第二段羊肠小道时,是在天黑时借着远处纺织城微弱的灯光看路,慢慢地走下去的。下到唐家寨村,才能走到沟底,然后又要上一段坡,才能走到平地上。这段路比较陡,挑着重担上,很是吃力,有时挣得人气喘吁吁,头皮疼痛。这段路也让人最揪心,生怕遇到村里的恶狗和爱管闲事的"积极分子"。
三
及至到了纺织城四厂家属院,就可以喘息、松一口气、擦一把汗了。
在那个供应紧缺的时代,买什么都要凭票证。当我们把红苕挑到工人师傅的楼下时,他们都很高兴,他们不用到蔬菜店里排队,红苕又可顶主食,可以弥补他们较为紧张的定量供应的粮食和粮票。况且,我们的红苕任他们挑拣,质量有保证,价格很便宜,一斤只有不到一毛钱。这个具体的价格,是五分还是六、七分一斤,我记不清楚了。大体就是这个价格。我挑的两笼红苕,大约四十多斤,也就能卖二块多钱。许多工人师傅吃了我们的红苕,觉得不错,又约我们再给他送红苕。因此,我的红苕不愁卖,也不用叫卖。每次买主挑好红苕后,我们都要把红苕送到他家里,给他摆放好。挑着担子上楼梯,比走羊肠小道要费力得多。
四
带领我们一起卖红苕的高大叔,他的职业是裁缝,身材矮小,嘴里镶着两颗金牙,为人谦和,据说因他在旧社会给妓院做过衣服,"文革"时期一家人从西安城遣返到村里,一家九口人住在村口的两面窑洞里。他在村里一边做裁缝活,一边干农活,养家糊口。他有六个未成年的儿女和老父亲,生活过得很艰难。直到"文革"末期,他才盖了两间细檩条棍棍椽子的厦房,修了一个砖门楼。记得他修门楼时,请我给他新盖的门楼上写了"自力更生"四个字,他说:"就写自力更生吧,咱这全凭自己自力更生啊!"我那时刚学写毛笔字,字很幼稚,但胆大不知羞,竟然就给他写了。没办法,在山村里,他还能找谁呢?
高大叔和我们卖完红苕后,尽管又饥又渴,但舍不得买值钱的东西吃。一般情况下,花五分钱买一个冰棍解解渴,就算奢侈了。高大叔在城里生活过,见过世面,对文化生活感兴趣,他常常带我们去路过的四厂单身楼下看电视。那时,电视是黑白的,只有单位上的公共场所有,专人管理,按时开放。高大叔带领我们这些挑着担笼的农民,悄悄地走到看电视的工人的后边,站着默默地看了起来。当时看的节目,大多是新闻简报之类的,没有电视连续剧。今天,我只能记得起看到的一则柬埔寨的西哈努克亲王访问西安的新闻:西哈努克亲王戴着栽绒棉帽子,身边是他的美丽的妻子莫尼克公主,他们一同到临潼访问观光。其中有一个西哈努克亲王品尝临潼火晶柿子的镜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当时就看着西哈努克亲王,又看着坐在我们前边的工人们,最后看看我们这帮穿戴破烂不整的农民,心想这人和人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距呀?我当时还是比较悲观的,心里想上大学,但那时候大学招生靠推荐,自己家里是中农成分,是贫下中农团结的力量,低人一等,被推荐上大学几乎没有可能。招工也是如此。不过,那时梦想着跳出农村,成为城市人中的一员,是包括我在内的农村青年埋在心里,不可告人的愿望。
五
看一会儿电视,身上的汗也慢慢暖干了,倒感觉有点冷了。于是,我们便往回走。回家是上坡路,走起来较吃力。乡间小路和羊肠小道凹凸不平,走起来一脚高一脚低的。晚上走夜路,未免有些寂寞、无聊和害怕,高大叔就给我们讲神仙鬼怪的故事,听得人既感觉有趣又有些害怕。蒲松龄有诗句云:"途中寂寞姑言鬼,舟上招摇意欲仙。"小时候既爱听鬼怪故事,又心里害怕。有一天晚上上原时,弟弟脚下粘了一个玉米壳,一走路后边就有嚓嚓声,一停下声音就没了,以为是鬼,心里发怯身上冒汗,后来发现这鬼怪竟然是玉米壳,于是大家一阵大笑.....
走完肖家寨村到我村双电杆这段路后,就走到了平路上了。这时人心一松驰,困乏就随之袭来,就很想睡觉,于是在半醒半睡的状下,摇摇晃晃地走到家里。到家里,肚子饿了,又睡不着了。这时,吃些搅团、红苕之类的粗粮果腹,然后睡倒就梦周公了。
第二天黎明,虽然困乏,必须按时起床,在残月和寒星下赶路去上学。傍晚又挑担去纺织城卖红苕。如此披星戴月,两头摸黑,白天读书的生活大约持续了二十多天,终于将红苕卖完了。在今天人看来,白天上学晚上卖红苕,似乎不可思议?岂不知当时上学不太正规,不是学工就是学农,上课也可以偷偷睡觉,家庭作业也非常少,才有精力放学后去卖红苕。
六
红苕卖完了,我却干咳不止,好多天不见好。母亲有点着急,问周围邻居大婶、奶奶们,她们说:"娃骨头嫩,把娃挣了,伤了身子"。后来,不知道母亲从哪里听到了一个单方,说是用油煎鸡蛋可以治干咳。于是那几天,母亲就每天给我用青油煎一个鸡蛋,大约吃了不到五个鸡蛋,干咳竟然缓解多了。就再不吃油煎鸡蛋了,因为那年代油和鸡蛋是奢侈品,农民养鸡下蛋换钱,舍不得吃鸡蛋的。那时,我吃油煎鸡蛋是"特殊待遇",弟弟在一旁看着眼馋,就让他尝一小口,本想解馋,其实我们俩谁的馋都没有解啊!
帮家里卖完了红苕,母亲心里很高兴,她有一种把儿养大了的幸福感和自豪感,更重要的是她看到了这个家庭的希望之所在。当然,眼前的现实是她再也不会一人操劳家务和农活了,有了帮手,就会减轻她一些负担了。母亲很乐观,她常念叨道:"银钱垒成山,不如我的活宝(指自己的孩子)在面前",母亲在内心里还是很看重她的孩子的。有一天母亲说,你跟益荣卖红苕时,买红苕的人说"这俩娃小小年纪就能卖红苕,长大了肯定是个好好(有出息)"。不知母亲从哪里听到这话,是从高大叔那里听到的吗?还是母亲为了鼓励我们,把她听到的话改造后,用白鹿原乡上人的方言表达出来的?我想,母亲这是用她的乐观和激励的方法影响、教育我们成长吧!
2021年6月25日完稿
作者简介

高增荣,中学政治特级教师。曾任咸阳彩虹学校副校长、咸阳彩虹中学执行校长、咸阳彩虹中学国际部执行校长、陕西省重点中学政治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咸阳市德育教育学会理事长、咸阳市文综教学研究基地专家组成员及基地学校负责人等职务;1995年被评为全国百名优秀政治教师之一,其先进事迹曾被《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政治教育》、《咸阳日报》等刊物报道。酷爱文学,数十年笔耕不辍,发表杂文、散文、随笔、论文、读书札记、诗歌1000余篇(首);撰写和发表论文、演讲稿50多篇,参与编写教学辅导资料13册;编著中学生校本读物《趣味哲学》,出版发行教育随笔集《会思考的芦苇》一书,主编并出版《咸阳彩虹学校志》。现为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书法作品曾在《秦商》杂志发表,并在咸阳市临帖展中获优秀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