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大统》(六十)
作者/三木秉凤(周凤森)

荧火泛野寥星繁
暮亭夜烛泊绒船
胸藏千军无敌对
沙场一骑过百关

雄天拂尘,旭达华千,大德无功,大圣晚成。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一个优秀的政治领袖首先是本民族文化的拥护者、继承者和传播者,只有这样,中华文明才代代承传而不中断,秦始皇虽然“焚书坑儒”,但他仍然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法家文化,并将中国的道家文化,兵家文化等留存下来,我敢肯定地说,一个抛弃了本民族文化及民族信仰的领导人物,他最终也会被这个民族所抛弃,因为他已失去了民族灵魂。
中华文化在经历了秦朝的动荡以后,从西汉开始,国家开始重视文化教育在政治社会中的作用显然,两千年的封建统治中的国家管理机构里,主管文化教育的礼部一直 排在中央各部的首位,因为各个朝代的帝王都明白,国家要想长治久安,民族灵魂必须饱满,民族文化必须灿烂,民族传统必须继承,民族精神必须发扬,因为这些才是我们民族认同与民族团结的真正力量!
匆匆无言, 历史冥冥荡荡地给出人类的不二选择,精神性灵魂建设与有形性物质建设同等重要。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以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础的精神文明建设,将为这个特色社会带来最低的管理成本,以及最大的社会公共效益,文化是什么?就是”以文载道而化导天下“。在一个民风淳朴、道德厚重的社会环境里,大家都谦虚礼让,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像杀父害妻,离婚弃子、分产争财、遗弃不孝等人类的渣滓行为,根本就没有存在的市场。回顾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的县乡政权里,几个德高望重的老者或者刚刚科举入官的文化人带几名助手,就 能够将一个县打理的井井有条,何也?道德文化的教导作用不可忽视。
大观逆复,回首中国的不同时期,随着文化发展会产生不同的治国理念。上古时期…以道治国,中古时期…以德配天,下古时期…以礼安邦,自从进入秦汉封建社会后,中国历代统治者采取“德主刑辅”的治国理念。
《道德经》三十五章中老子曾对治国顺序作过概论,即先道后德及仁义礼五层。一,以道治国者,人循天地之道而行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皆效法自然之律,以天为本,故人“纯”;二,“以德配天”者,德以配天而万民效法,民风淳实,以人为本,故人“朴”;三,以礼治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悌”,“民重君轻”,大家规于范,束于 礼,以礼为本,故人“让”;四,“德主刑辅”者,以道德教化为主,以国家惩戒为补充,众皆能安居乐业,礼尚往来,以仁为本故人“义”。五,“依法治国”者,我暂称之为“法主德辅”,法治为主,道德隐退。
历史永远不会重复过去,然而人类历史规律所凸显的循环往复的轨迹却惊人的相似。朝代更新,物是人非,天地循循,春秋如故。遥观天下,故政渐渐离去,新政又会在民族的脚步声中闪亮登场。政治与军事,经济与文化,道德与灵魂,等等,如果从上层建筑的角度看待物质和精神,经济基础是好似一个人的有形的血肉躯体,而精神更像一个人的无形灵魂。一个民族为了他们的共同利益,对外抵御侵略,对内生存发展中,要以国家的形式通过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手段让本民族求生存、谋发展,那么承担这个民族历史使命的代表即国家政治领袖的历史智慧就尤为重要了,因为自伏羲氏起七千年的中华文明已经向我们清晰无误地昭示着什么。
风贯青窗,晨曦送祥,纤思几虑,幽谷得阳。《易传》曰:君不密失臣,臣不密失身,几事不密害成,人类之朴何来思暗蓄谋?叹而天行,文过难饰。

作者简介: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于2016年创建了【世界大同文化传媒】在中央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为传承经典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提升民众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带着一支草根文人组成的编辑团队在征文领域走过了六年,在这充满传奇色彩的17届征文中,每个获奖者的奖金都来自他个人倾囊相授,只为祖国文化复兴,文化昌盛,以身作则去弘扬正能正量,传播优秀文化,启迪宇宙智慧,是大爱无疆的中华文人典型代表!

编者按语: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传承优秀文化是民族的责任和使命。以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为首的【世界大同文化传媒】创建以来,一直在弘扬传播民族优秀文明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软实力,为实现民族文化自信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