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风采】
吴仰生,笔名仰生,昵称:俯仰生涯。安徽省作协会员,曾为下乡知青、工人、中学和大学教师。爱好文学,笔耕不辍,已有350多万字的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发表与出版。其中,中篇小说《亡魂》和长篇小说《爱的家教》颇受好评;曾获“小天使"铜像儿童文学奖、"阿英”文学奖等十多种奖项。
【长篇国学之文学札记】
文山艺海撷拾
(系列六十五)
话说《阅微草堂笔记》
中国古典经典小说《阅微草堂笔记》作者简介
纪昀(1724——1805)字晓岚,也字春帆,自号石云,又号观弈道人,直隶献县(今河北人) 生于雍正二年,卒于嘉庆十年,终年八十二岁。
纪昀和于家境殷实的富贵之家,父亲纪容舒,康熙举人,曾在京城户部、吏部做官,也曾任云南姚安知府。兄纪昭,乾隆进士,官至内阁中书。
纪昀少年颖异“目逾万卷,心有千秋”(张维屏《国朝诗人征略》),二十四岁时在顺天乡试考中解元,三十一岁考上进士,进入翰林院,历任乡试考官,后破格提拔为侍读学士。
其间曾因学政泄密案,被贬官乌鲁木齐三年后遇大赦回京。乾隆三十八年,任四库全书观总纂官,后累迁到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衔,死后谥号文达。
《阅微草堂笔记》小说简介
《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文人纪昀继承魏晋志怪风格之作,以“大旨不乖于风教”为指导思想,内容广泛而多样,可以说是包罗万象的杂记。
既涉及政治经济,又有民情风俗;有神鬼怪异故事,又有家庭、亲友和本人的真实见闻;还有直接发议论的说教。文字简洁锋利,叙述简淡,不作细节描写,不求文辞华美说理透彻周密。
鲁迅在谈到文言短篇小说艺术的发展中,就曾说《阅微章堂记》“后来无人能夺其度”。
《阅微草堂笔记》原名《阅微笔记》,是纪昀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嘉庆三年(1798年)间以笔记形式所编写成的文言短篇志怪小说。
作者将流传的乡野怪谭,或亲身所听闻的奇情轶事写成笔记小说;在空间地域上,其涵盖的范围则遍及全中国,远至乌鲁木齐、伊宁、滇黔等地。同时《阅微草堂笔记》有意模仿宋代笔记小说质朴简淡的文风,曾在历史上一时享有同《红楼梦》、《聊斋志异》并行海内的盛誉。
《阅微草堂笔记》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意在劝善惩恶。全书虽然不乏因果报应的说教,但是通过种种描写,折射出封建社会末世的腐朽和黑暗。如第一章中对几类主要的狐形象进行描写,体现狐世界的秩序和规范;第二章写纪昀构建狐世界的叙事手法;第三章写纪昀创作狐故事的原因。
在结语中,纪昀肯定了狐故事的艺术价值,并将其与以往及同时代的作品进行比较,指出其情理内涵和叙事语言、故事安排上的特点,总结小说创作受到的内外因素的影响及表现。
书中记述若真若假,旨在藉由这些志怪的描写来折射出当时官场腐朽昏暗堕落之百态,进而反对宋儒的空谈性理疏于实践之理气哲学,并且讽刺道学家的虚伪矫作卑鄙,旁敲侧击的揭露社会人心贪婪枉法及保守迷信。不过对处于社会下层的广大人民悲惨境遇的生活,纪昀在笔调中也表达出深刻的同情与悲悯,在每则故事结尾处作者总是会来那么几句短语,以衡平的语气来评断其故事来龙去脉理事曲直之所在或其有否通情达理之处地,此些评后语却也总是耐人寻味。
《阅微草堂笔记 》文本概况
作品目录
卷一滦阳消夏录一
卷二滦阳消夏录二
卷三滦阳消夏录三
卷四滦阳消夏录四
卷五滦阳消夏录五
卷六滦阳消夏录六
卷七如是我闻一
卷八如是我闻二
卷九如是我闻三
卷十如是我闻四
卷十一槐西杂志一
卷十二槐西杂志二
卷十三槐西杂志三
卷十四槐西杂志四
卷十五姑妄听之一
卷十六姑妄听之二
卷十七姑妄听之三
卷十八姑妄听之四
卷十九滦阳续录一
卷二十滦阳续录二
卷二十一滦阳续录三
卷二十二滦阳续录四
卷二十三滦阳续录五
卷二十四滦阳纪汝佶六则
创作背景
《阅微草堂笔记》创作始于乾隆五十四年终于嘉庆三年(公元1789年—1798年),历时十年,约在纪昀66岁到76岁之间。
十七世纪是中国历史上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大动荡、大斗争的社会条件瞬息万变,有力地推动了思想领域的发展。纪昀在前辈进步思潮的影响下,崇尚汉学的征实,鄙薄宋学的虚伪与空谈。在纪昀看来,这伙道学家满口的“存天理,灭人欲”理论,视人欲为罪恶,才是最大恶。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纪昀开始用文字勾勒讽刺这些假道学家的虚伪面目,对假道学进行了极其严厉的斥责与抨击。
同时,中国文学发展到清代,所有写作模式已经成型,尤其是志怪小说,到清代已经形成完备的发展体系,纪昀在这种大背景下,一方面吸收前人的经验,另一方面在前人的基础上开辟新模式,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产生了这部作品。
角色分析
《阅微草堂笔记》中描写了各种各样的角色,如第一卷中,写曹竹虚的一位族兄,他沉着冷静,一次又一次地挫败了女吊狰狞多变的脸谱,终于使女鬼黔驴技穷,羞惭而灭迹。作者着重指出:“不畏则心定,心定则神全,神全则沴戾之气不能干。”第三卷中,写一位农村少妇荔姐走夜路,遇上坏人追踪她。在危急时刻,她沉着、机智、冷静,果断迅速地躲在了坟墟后面,卸妆而披发吐舌,装作个女吊的形象,反而把坏人吓倒,自己顺利逃脱。以上这一类故事,给今天的读者们以树立正气、战胜邪恶的启迪。
《阅微草堂笔记》中还有一些描写王公贵族、豪门富商、恶霸地主依仗权势横行不法的篇章。如第二十卷中写一个富商,见别人的新妇艳美,即起歹心,设下圈套,将新妇巧夺到手,使其夫悲愤忧郁而死。作者对富商的阴险手段、以及在金钱支持下的恶势力,给予充分的揭露。在第四卷里,写一个商人富贵之后,拒绝帮助一位当年他赖以生活十馀年、并资助他得以经商致富的老人。他为富不仁,忘恩负义,被一位姓杨的术士把钱拘了去,归还给老人。这些篇章,充分揭示了当时极其尖锐的社会矛盾,也暴露了这些人道德的沦陷;他们荒淫无耻、唯利是图,腐朽丑恶,全无人理。
《阅微草堂笔记》中也触及到封建士大夫阶层的一些不良作风和恶习,如第十三卷中,有一则就描写为他人撰写墓志铭,阿谀之词连篇,就连墓主的鬼魂都感到扪心自愧,哑然失笑。又如第七卷写一位假名士,他胸空如竹,不学无术,家中居室却处处铺陈古董珍玩、文房四宝,琴棋书画。其矫揉造作,故作风雅之态,反而令人生厌,俗气逼人。
作品鉴赏
思想内容
《阅微草堂笔记》以“超传奇追晋宋”为己任,熔记叙和议论为一体,以从容自然的口吻娓娓道来,其内容丰富多样,语言质朴淡雅,风格亦庄亦谐,记载了大量社会基层、边疆士卒和少数民族的故事,赞扬他们的勤劳质朴和胆识,并对当时的民间疾苦寄予很深的同情。其文体简约、笔法凝炼、语言精湛,在清代大量的笔记小说中独树一帜,与《聊斋志异》并誉为清代笔记小说中的“双璧”。
《阅微草堂笔记》具有鲜明的反理教倾向,这其中体现出作者对人性及社会问题的进步认识。读者可以从那些生动的故事中感受到纪昀对宋儒议论的苛察,尤其对道学家言行的虚伪、世俗偏见的迂腐毫不留情的揭露和抨击。而其中对当时社会上诸类丑恶黑暗现象的谴责,用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也许还带有明显的封建意识,但其对社会悲剧的痛心,已足以使人们对纪昀有一个允当的评价。
除此之外,《阅微草堂笔记》保留了丰富的官场及民间掌故、民俗趣事和里巷异闻,这其中自然有不少荒诞不经、渗透着迷信糟粕的东西,但透过这些庞杂的内容,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所隐藏的历史、文学及社会文化价值的内涵,仅就这一点而言,《阅微草堂笔记》的价值是其他作品所无法替代的。
文学地位
正是由于上述这些非凡的特点,《阅微草堂笔记》在清代大量的笔记小说中独树一帜,鹤立鸡群,成为唯一能够与《聊斋志异》相媲美的作品,人们把这两部作品誉为清代笔记小说中的“双璧”,道理正在于此。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阅微草堂笔记》有过高度的评价:“惟纪昀本长文笔,多见秘书,又襟怀夷旷,故凡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者,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叙述复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固非仅借位高望重以传者矣。”
主要版本
嘉庆五年(1800年)
盛时彦刊《阅微草堂笔记》
道光十五年(1835年)
刊本“二十四卷”
清嘉庆21年(1816)
《阅微草堂笔记五种》
200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
《阅微草堂笔记》刊本 [7]
后世影响
纪昀无疑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无怪乎,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记史略》中评论此书道:“纪晓岚本长文笔,多见秘籍,文襟怀旷达,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他竟敢借文章以攻击社会,真算得很有魄力的人” 。《阅微草堂笔记》的主要成就也如鲁迅所说:“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中国小说史略》)。由于作者的文笔好和地位高,它在当时文坛上影响很大。可见《阅微草堂笔记》实为“无人能夺其席”的中国文学瑰宝。
《阅微草堂笔记》的文学价值
长期以来,在主流古典文学批评里,经常出现因意识形态原因而故意曲解误读古典作品的现象。判断作品的标准,重“思想性”而忽略阅微草堂笔记部类作品的文学价值。
我们现在看到的阅微草堂的笔记是由纪昀重写的。它涉及的文化和历史资料不到前一本书的十分之一,内容也不像原著那样丰富和详细。主要描写狐仙、鬼魂等故事,意在劝善惩恶。因其文雅朴素的风格,深受读者喜爱并广为传播。有一段时间,它可以与《红楼梦》和《聊斋志异》相提并论。当然,这不是一种恭维。无论是思想深度还是艺术创作,月尾草堂的笔记都可以与《红楼梦》和《聊斋》相提并论。
《阅微草堂笔记》在创作手法上模仿了六朝小说的朴素风格,在细节描写、情节控制和形象塑造上显得苍白无力。然而,通过这些奇怪的事件,作者反映了社会的黑暗与堕落,批判了一些伪善道家打着伦理幌子的卑劣行径,讽刺了谈理学、忽视时空实践的不良学风,倡导务实的实践精神,通过温和曲折的方式揭示了当时人们的悲惨处境,表达了同情和同情。
《阅微草堂笔记》最大的特点是“杂”,这是由于纪云丰富的经验、渊博的知识和广泛的朋友。从古代到现代,笔记的内容包罗万象;无论你在哪里听到和看到,你都会记录下一切。因此,这本书的文学价值相对较大。
《阅微草堂笔记》具有极深的文学价值和很高的艺术修养。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赋闲在家的时候,写成的笔记体小说。原为五种,即《滦阳消夏录》六卷,《如是我闻》四卷,《槐西杂志》四卷,《姑妄听之》四卷,《滦阳续录》六卷,自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至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陆续写成。每一种书写成后,还未最终定稿,即被民间的书坊盗印窃刊,在社会上、百姓中广为流传。纪昀遗憾的表示“非所愿也”,但他无可奈何,无法阻止,因为老百姓喜欢,这就是这本书的价值之所在。可知此书在当时属于畅销书,大受欢迎。
嘉庆五年,纪昀的学生盛时彦又将这五种性质相同的书合为一部,又精心校勘,并经纪昀最后审阅,按先后编次,成二十四卷,以《阅微草堂笔记》为名刊刻印行。
所谓“阅微草堂”是纪晓岚在北京居住时书斋的名称,有着见微知著的意思。也是的,纪晓岚当过一品大员,曾是皇帝的红人,还曾流放到新疆,体尝过少数民族百姓的苦日子,可以说他的人生酸甜苦辣咸俱全,但他淡泊名利,关心百姓的生活,这样就使《阅微草堂笔记》一书更能反映当时最普通民众的心声了。
《阅微草堂笔记》的内容类同《聊斋志异》差不多,是专门讲述鬼怪妖狐故事和善恶报应故事的文言体短篇小说集。
不过,在写作方法上,《阅微草堂笔记》与《聊斋志异》有很大差异。纪昀对“小说”的理解,并非是文学性创作,而是保持着先秦两汉以来的传统定义,即认为小说乃对于街谈巷议、道听途说的忠实记录,属于稗史一类的作品。他在《滦阳消夏录》的序中说:“小说稗官,知无关于手著述;街谈巷议,或有益于劝惩。”古代士大夫向来重诗辞文章,对小说的文学价值则认识不足,认为那只是一种轻松的、即兴性质的史笔。以此为标准,纪昀对《聊斋志异》颇有微词。他认为薄松龄在形象塑造、情节安排等方面的艺术构思,尤其是对于故事人物的心理活动和隐微情态的细致描绘,不合情理,明显违背“小说”应真实记录的原则。基于上述观点,《阅微草堂笔记》虽显怪异但却平实真切,接近百姓实际。
自远古以来直至纪昀所处的清朝中晚期,人们都秉承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为己任,使得我们传统的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力,也使得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历经五千年而不衰,这是其它文明所不能比拟的,而关于神仙、鬼狐、佛道传说,因果报应,成了百姓口耳相传的主要内容。《阅微草堂笔记》就是这样的一部书,现在读来,仍具有极深的文学价值和很高的艺术修养,更能反映中华文化的传统理念。
清代的“高级故事会”——《阅微草堂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这部文言笔记小说,享有与《红楼梦》《聊斋志异》并行海内的盛誉。
纪昀一生在文化上主要有两项成就:
其一,是从他四十九岁开始,奉旨主持修纂的《四库全书》。
清代学问,至乾嘉时期达到鼎盛,当时出现了大批博学鸿儒,他们以研究儒家经典为主,对其中的字音、字义、名物、制度、版本等进行考据,开创了小学、金石、辑逸、校勘等考据学科,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学术研究巅峰时期。如今,“乾嘉学派”在学术界仍然有着如雷贯耳之名。纪昀就在这个大时代中,以“学问优”得到乾隆皇帝赏识,被委任为《四库全书》的总纂官。
为圆满完成《四库全书》这一巨著,纪昀遍览天下典籍,成为当时无人能及的通儒。当时的编纂工作异常辛苦,作为总纂官的纪昀更是夙兴夜寐,“鲸钟方警,启蓬馆以晨登;鹤籥严关,焚兰膏以夜继”已成为他的常态。虽然每日处于忙碌之中,但纪昀却很自豪,他曾在《自题校刊四库全书砚》一诗中写道:“检校牙签十万余,濡毫滴渴玉蟾蜍。汗青头白休相笑,曾读人间未见书。”
实际上,到嘉庆十年(1805)纪昀去世,《四库全书》这部巨著的续缮工作才算竣工,总共历时32年,相当于纪昀把半生的精力都投入到了这个伟大的工程之中。据《冷庐杂居》记载:“说者谓公才学绝伦,而著书无多,盖其平生精力,已荟萃于此书矣。”纪昀撰写的《四库全书总目题要》,也是诸多国学研究者的必读之作。
《 清史稿》评价纪昀说:“昀学问渊通。撰《四库全书提要》,进退百家,钩深摘隐,各得其要指,始终条理,蔚为巨观。”
其二,就是这部《阅微草堂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为纪昀晚年作品,也是他唯一一部面向大众的通俗作品。纪昀自乾隆五十四年(1789)至嘉庆三年(1798),历时十年时间,以笔记形式写成了这部文言短篇志怪小说。这部作品是他晚年的遣兴之作,“追录见闻”“时作杂记”,但却并非真的只用于“消闲”,作品以“不乖于风教”为主旨,以期达到惩恶劝善的目的。
《阅微草堂笔记》作为一部文言短篇志怪小说,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该书共二十四卷,含《滦阳消夏录》六卷,《如是我闻》《槐西杂志》《姑妄听之》各四卷,《滦阳续录》六卷。
嘉庆五年(1800),纪昀的门人盛时彦将以上五种校订合刊,定名为《阅微草堂笔记五种》。每种笔记前除有纪昀撰写的小序外,同时还附有盛时彦所作的序跋,读者可从中体会到纪昀的著书目的及深刻见解。《阅微草堂笔记》共有1196则故事,内容大都为纪昀亲耳听闻,其中涉及的地域范围非常广泛,几乎遍及全国,远至乌鲁木齐、伊宁、滇黔等地。涵盖了官场百相、世态炎凉、风土人情、边地风光、轶事奇闻、神怪狐鬼、星相占卜等诸多内容。纪昀以其独特的奇思妙语,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天趣盎然的广阔生活画卷。
纪昀原本就学识渊博,在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时又有机会饱读珍贵典籍和皇家馆藏,加之他的高远胸襟,使他在《阅微草堂笔记》中为读者呈现了具有很高史料价值的内容,包括政治、历史、经济、民俗、地理、文学等诸多方面。清代李慈铭在《越缦堂读书记》中说:“虽事涉语怪,实其考古说理之书。”
有些读者在阅读《阅微草堂笔记》时,常会有一种错觉,好像在读另一本《聊斋志异》。的确,二者同为古典文言小说佳作,又涉及志怪题材,自然有些相同之处,但二者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首先,二者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
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主要分传奇及笔记两种形式。《阅微草堂笔记》以其篇幅短小、叙事简洁、注重说理,并且记录的都是作者道听途说来的街头巷尾之事,因而充分具备了笔记体小说的特点,成为这类小说的代表作。《聊斋志异》则兼有传奇及笔记两种形式,在简洁的行文中又会穿插细致的描写,文学性更强一些。正因二者采用的表现形式不同,所达到的艺术效果也就各异。
其次,二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也不尽相同。
纪昀对小说的理解在《滦阳消夏录》的序言中已说得很清楚,他说:“小说稗官,知无关于著述;街谈巷议,或有益于劝惩。”古时的士大夫阶层向来注重诗词文章,但却很少注意到小说本身的价值,他们只把小说当成一种轻松、即兴的史笔。而纪昀则秉持先秦两汉以来对小说的认知,认为小说属于稗史,是对街谈巷议、道听途说的忠实记录。
因此,《阅微草堂笔记》虽说是一部谈狐说怪的小说集,但纪昀并不是单纯的谈怪论狐,作为一位饱经风霜的高级文官,纪昀借鬼狐来抒发己意,反映世态人情,揭露社会阴暗面,对道学家的虚伪予以抨击,以此达到惩恶劝善、弘扬美德的作用,也就是站在传统礼教的基础上来引导人心向善。同时,作品也表达了他对下层百姓悲惨生活的深切同情。每则故事结尾处纪昀那几句简短的评语,读来都让人回味无穷。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论《阅微草堂笔记》时说,纪昀“处事贵宽,论人欲恕,故于宋儒之苛察,特有违言……且于不情之论,世间习而不察者,亦每设疑难,揭其拘迂。此先后诸作家所未有者也。”“惟纪昀本长文笔,多见秘书,又襟怀夷旷,故凡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者,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叙述复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固非仅借位高望重以传者矣。”
蒲松龄作为一介怀才不遇的书生,屡次科举考试都未考中,这使长居乡野的他有了更多机会接触下层百姓,了解他们的疾苦,又因自幼喜欢民间文学,时常搜集一些鬼怪神妖的故事,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融入其中,同时加之对不合理的科举制度深有感触,因此便创作出了《聊斋志异》这部作品。
从某种意义上说,蒲公的《聊斋志异》创作几乎于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同一时代同一时期,很难说谁借鉴了谁。两人都在说狐道鬼,但思路和风格似乎迥然。
蒲松龄在借作品反映现实生活的同时,也将自己的理想寄托在这些故事之中。这些故事有的描写才子佳人的爱情,有的讲述人和非人的友情,还有对社会不满的反抗,对不良品德的讽刺训诫,以及对当时科举制度弊端的揭露等等。
因此,二者在思想内容上还是有很大差别的。《中国小说史略疏识》上说:“《聊斋志异》以文胜,《阅微草堂笔记》以理胜,两者本各有所长。”
再次,二者的写作风格也有所不同。
相对而言,《聊斋志异》更具有志怪小说的特点,蒲松龄在作品中运用丰富的想象力,以细腻的笔触刻画出一个个独具特色的故事以及充满个性的人物形象,而作者则游走于自己所构建的这个虚无又真实的世界之中。
纪昀在写作时,则以体现作品的“价值”为主,因此并不过分注重细腻的描绘及天马行空的想象,形成了一种纪氏独有的简淡、自然的写作风格。正如鲁迅说的“雍容淡雅,天趣盎然”“隽思妙语,时足解颐”。
正因如此,《阅微草堂笔记》才能在清代大量的笔记小说中独树一帜,成为可以和《聊斋志异》相媲美的优秀作品,二者被誉为清代笔记小说中的“双璧”。
近年来,《阅微草堂笔记》越来越受读者的欢迎,其中一些篇目还被收录进中学教材,有些篇目则被选入文言文阅读试题出现在各类考试中,足见其旺盛的生命力。
纪晓岚纵论中医药:《阅微草堂笔记》
纪晓岚著有《阅微草堂笔记》,借鬼狐以发人间幽情。鲁迅称之为“发人间之幽微,托孤鬼以抒己见,隽思妙语,时足解颐……天趣盎然,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坐”。该书还有不少篇幅,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以引人入胜的典故、故事、医案等为引入点,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对中医药知识进行深入浅出的阐述。
纪昀是清代著名学者、文学家,曾任四库全书总篡官。能诗善文,学识渊博,才思敏捷,幽默诙谐,尤以对联为妙,被称为“对联大王”、“一代文宗”,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纪晓岚著有《阅微草堂笔记》,借鬼狐以发人间幽情。鲁迅称之为“发人间之幽微,托孤鬼以抒己见,隽思妙语,时足解颐……天趣盎然,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坐”。该书还有不少篇幅,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以引人入胜的典故、故事、医案等为引入点,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对中医药知识进行深入浅出的阐述。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中云:“景州方夔典言:少尝患心气不宁,稍作劳则似簌簌动。服枣仁、远志之属,时作时止,不甚验也。偶遇友人家扶乩,云是纯阳真人。因拜乞方。乩判曰:‘此证现于心,而其原出于脾,脾虚则子食母气故也。可炒白术常服之。’试之果验。”该医案扶乩以祖国医学中五行学说出发,用“治病必求于本”的治则,使用具有健脾功能的白术,故能“试之果验”。
“交河黄俊生言:折伤骨者,以开通元宝钱烧而醋淬,研为末,以酒服下,则铜末自结而为圈。周束折之。曾以一折足鸡试之,果接续如故。及烹此鸡,验其骨,铜束宛然。此理之不可解者。铜末不过入肠胃,何以能透膜自到筋骨间也?惟仓卒间此钱不易得。后见张鷟《朝野佥载》曰:‘定州人崔务,堕马折足。医令取铜末酒服之,遂痊平。及亡后十馀年,改葬,视其胫骨折处,铜末束之。’”这是《阅微草堂笔记·槐酉杂志》中的一段医话,后半部分“张鷟曰……”,与《本草纲目》第八卷“赤铜”篇的记载是一样的。可见,在纪晓岚和李时珍的笔下,古时用铜末治疗骨折是有一定道理的。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记载:“乾隆癸丑春夏间,京中多疫。以张景岳法治之,十死八九;以吴又可法治之,亦不甚验。有桐城一医,以重剂石膏治鸿胪(注:官职名)星实之姬,人见者骇异。然呼吸将绝,应手辄痊。踵其法者,活人无算。有一剂用至八两,一人服至四斤者。虽刘守真之《原病式》、张子和之《儒门事亲》,专用寒凉,亦未敢至是,实自古所未闻矣。”从以上病案可以看出,石膏具有很好的清热作用,而石膏也确实称得上清热药之代表。重用石膏者,不乏其人,亦颇有效验。如清末名家张锡纯,尤擅于灵活运用石膏,他认为,石膏治外感实热宜生用重用,“用生石膏以治外感实热,轻症必至两许,若实热炽盛,又恒重用至四五两,或七八两。”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云:“待姬之母沈媪言:盐山有刘某者,患癃闭,百药不验。一夕,梦神语曰:‘铜头煅灰,酒服之,即通。’问:‘铜头何物?’曰:‘汝辈所谓蝼蛄也。’试之果愈。余谓此湿热蕴结,以湿热攻湿热,借其窜利下行之性耳。若州都之官,气不能化,则求之于本原,非此物能也。”医案中提到的蝼蛄,是常用中药,出自《神农本草经》,别名土狗,有利水退肿作用,主治水肿、小便不利,故治刘某癃闭“试之果愈”。
《阅微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云:“塞外有雪莲,生崇山积雪中,状如今之洋菊,名以莲耳。其生必双,雄者差大,雌者小。然不并生,亦不同根,相去必一两丈,见其一,再觅其一,无不得者……此花生极寒之地,而性极热。盖二气有偏性,无偏绝,积阴外凝,则纯阳内结……然浸酒为补剂,多血热妄行。或用媚药,其祸尤烈。”雪莲,中药名,出自《本草纲目拾遗》,主产新疆、四川、西藏等地。性味甘、微苦,温,有补肾壮阳、调经止血功能。该笔记先叙述了雪莲的产地,生长环境及形态,接着又讲它“性极热”,用浸酒为补剂或作媚药,会出现“血热妄行”等副作用。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曰:“蔡葛山先生云:吾校四库全书,生讹字夺俸者数矣,惟一事深得校书为:吾一幼孙,偶吞铁钉,医以朴硝等药攻之,不下,日渐尪弱。后校《苏沈良方》,见有小儿吞铁物方,云剥新炭皮研末,调粥三碗,与小儿食,其铁自下。依方试之,果炭屑裹铁钉而出。方知杂书亦有用也。此书无传本,惟《永乐大典》收其全部。余领书局,属王史亭排纂成帙。苏沈者,苏东坡,沈存中也,二公皆好医药。宋人其所论,为此书云。”该笔记中记述《苏沈良方》的治小儿吞铁物方,《本草纲目·第六卷》的“炭火”篇中也有同样记载:“白炭,主治误吞金银铜铁在腹,烧红,急为末,煎汤呷之。”故蔡葛山“与小儿食,其钉自下”。
《阅微草堂笔记·姑而妄之》曰:“里媪遇饭食凝滞者,即以其物烧灰存性,调水服之。余初斥其妄,然亦往往验。审思其故,此皆油腻凝滞者也。盖油腻先凝,物稍过多,则遇之必滞。凡药物入胃,必凑其同气。故某物之灰,能自到某物凝滞处。凡油腻得灰即解散,故灰到其处,滞者自行,犹之以灰浣垢而已。”笔记中说到里媪的民间验方,纪晓岚初时不相信,后来他使用后也“往往验”。《本草纲目·第二十五卷》中“饭”篇也有同样记载:“饭烧灰酒服,治食本米饮成积,黄瘦腹痛者,甚效。”
可见纪晓岚深谙中医之道, 并将其知识溶于小说情节之中, 这在中国古今作家中实为罕见。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苏州作家陆文夫发表了中篇小说《美食家》。他曾到我所任教的大学讲学,笔者曾请教他将美食文化引入文学作品的初衷与素材处理的诀窍。他说,这只是素材,是吃出来的,也是为写小说而收集的,是受了纪晓岚将中医知识溶于《阅微草堂笔记》的启发。他的这一启发,对我启发很大,故我常重视知识的积累并系统地荟萃之。
2023.03.18于芜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