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梦想而跑
——记在马拉松赛道上逐梦的鲁瑞大姐
毛秋实
每个人的一生,都像在跑一场自己的马拉松。当跑到终点时,输赢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曾经勇敢地去追求过自己的梦想,努力达成目标。
你听说过云南跑步圈的大姐大——鲁瑞大姐吗?她把跑马拉松运动,作为自己退休后的健康生活方式,“以跑马拉松的名义去旅游”为人生追求,为了实现在70岁前,跑完国内外100场全程马拉松比赛,跑完中国的10大马,励志征服世界马拉松“六大满贯”的宏伟目标,退休后10多年来,她一直奔跑在马拉松赛道上,并已获得大大小小各种奖杯、奖牌不计其数。
截止2023年5月21日,她已经参加并跑完了90场国内外全程马拉松比赛,包括几场50—60公里山地越野赛。另外还完成了25场半程马拉松赛。北京马拉松及金山岭长城马拉松、德国柏林、科隆、美国纽约、芝加哥、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台湾基隆国际马拉松等,她都去跑过。六大满贯也已完成了柏林马拉松、芝加哥马拉松、纽约马拉松三场比赛。8天跑3个全马、3天跑3个全马,她都不在话下。
走,让我们跟随着鲁大姐的脚步,一起去看看她的精彩人生。

走近鲁大姐 她亦平凡亦卓越
跑马拉松需要有百折不挠的信念支撑,肯吃苦耐劳的性格,坚韧不拔的意志,超越自我的勇气,则山海无阻,可健行天地间;有了家人背后的默默地支持、陪伴,才能奔跑随心,快乐随行,跑出激情与活力,跑出健康的身体,跑出精彩的人生。而眼前这位鲁瑞大姐,真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这些条件都具备了。
在好友涛的介绍下,我有幸认识了云南省登山协会会员,云南著名的犀牛训练营的成员、云南秘境百马跑团的——鲁大姐。她以前只是玉溪机床厂一位普普通通的退休女工,退休前的生活再平凡不过。但她却有着一颗强大、执着、善良的心,退休后在马拉松的赛道上创造了人生奇迹,一次次地超越自我,成绩斐然,卓尔不凡。交谈间,我们都被她积极阳光的心态,快乐奔跑的热情深深吸引,为她和家人去执着追求梦想的精神所感动。
鲁大姐今年刚满70岁,身高153cm,体重51kg,有些矮小、偏瘦的她,一直在用脚步丈量人生,梦想从未止步。
她从小就喜欢锻炼身体,田径、游泳、篮球、跳绳、举重、翻单杠、双杠、登高、打乒乓球等,一样也没落下。初中时,体育老师抽了30多人组成培训队,每年的冬季校运动会,她都参加几个项目,并且多次获奖,跳远曾得过第一名,打破了学校记录,成绩为女子4.15米;800米长跑第二名;100米短跑第三名;200米短跑第二名;400米跑第二名;跳高第二名,总分成绩第一名的好成绩。
善良的品行,是需要从小培养的。她哥哥的体育也非常好,常常冬泳,曾在过省射箭队。当他听说妹妹的体育成绩得奖后,就会给她拾元钱作为鼓励。鲁大姐就用钱买了圆珠笔、书、作业本分给同学用。她的刻苦努力,赢得了老师同学的一致好评,当过三好学生、学雷锋标兵、参加过建水一中第一次学代会。然而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她与自己最初的梦想,当一名体育老师擦肩而过。
生活就是一场马拉松,是奔跑还是逃跑,都得继续。
1974年,高中毕业的鲁大姐,被分配到建水曲江东山公社当了知青,喂猪、挑柴、做农活样样得干,肩上的担子没有压垮她,反而成就了她健康的体格。
1975年12月,玉溪机床厂去招学工,在120多名知青中招了4个女的,她开始做油漆工,后来又做了出纳。她坚信健康的身体是本钱,参加了厂里的篮球队,坚持锻炼。
1995年春节后的一天,她看到厂门口宣传栏里,两名女同事参加玉溪市春节环城赛获奖的消息。她的心也开始痒痒的,那埋藏在骨子里多年的梦想火苗又被点燃,也跃跃欲试。
由于婚后爱人工作忙,家里里里外外靠自己。她只能自己学骑单车,在送儿子上学后,回来抽空练一下跑步。第二年她就报名参赛了,还得了第38名(女子中年组)。
1997年,她第二次参加了玉溪市体育局、红塔区体委总工会、市妇联主办的春节环城赛,虽然只有6公里的赛程,她取得了好成绩。
以后几乎每年,她都会代表玉溪机床厂去参赛,一跑就是十几二十年。2020年的玉溪环城跑,还得了第9名。本来环城跑是有年龄限制,女性超过56岁就不给报名了,但厂里的工会领导就会以厂的名义给她报名,多年来,她都是以54岁去报名参赛。颁奖时大家都心照不宣地“调侃”她越活越年轻,她笑而不语,反而年年参赛,越跑越开心。
她还积极报名参加市垂直极限户外运动有限公司、玉溪蚂蚁部落户外运动俱乐部主办的市首届“金立杯”九九重阳节全民健身登高比赛,在2003年、2004年两次登山比赛中荣获女子第一名。

跟着鲁大姐 奔跑随心快乐随行
2014年5月25日,已经61岁的鲁大姐,正式拉开了自己参加马拉松比赛的人生序幕。从此,她的人生像开了挂一样,一发不可收拾,奔跑与风景同在,呼吸与快乐共舞。只要她一出马,一般都会拿奖。
她第一次报名参加的是昆明高原国际半程马拉松,女子10公里赛,就取得了57分13秒,女子排名64名的好成绩。一开始她报名两次都没有成功,她儿子在官网上又帮她报了两次名,都说年龄超过60岁不能参赛。最后还是儿子帮她找了一个单位内部名额,她才如愿以偿,因此,不管训练还是比赛,她都很刻苦认真。
她第二次参赛,是2014年9月,在云南昭通水富国际半程马拉松,21.0975公里赛中,她取得了2小时12分15秒,女子排名77名的成绩。首次跑半马,就取得了好成绩,还得了500元奖金,她高兴极了。
2014年11月29日,她参加了福建宁德三沙(中国)山地越野马拉松,女子半程赛,取得了2小时16分31秒,女子排名28名的成绩。
2014年12月20日,是她第一场全程马拉松,在海南儋州举行,完赛成绩4小时41分56秒。2014年12月13日,在广西南宁的半程赛中,她仅用了2小时2分。
2015年9月20日,北京现代北京马拉松,全马完赛4小时38分58秒,是60—40岁的第11名,完赛奖牌中心镶着一小片纯黄金。这样的奖牌她有三个。
奔跑在人生的马拉松路上,离不开同伴的鼓励和帮助。鲁大姐在哪个队,哪个队就出成绩,因此大家都非常喜欢她。但人生这场马拉松赛,机遇与风险并存,人品与实力共存。人有时也要量力而行,不能盲目玩命。
2015年,她在广西南宁跑吧团长杜明礼的鼓励和帮助下,和金宝明、张淑蓉等几个跑友,去参加了几个山地越野赛和超马。
在2015年12月12日,深圳越野85公里(实赛48公里被关门而退赛),因为是晚上12点跑,前两天下过雨,石头多路滑。在张淑蓉被树藤绊倒,头灯电池丢失,有困难,害怕又无助,有求于她,没有见到志愿者时,她选择了伸出援助之手,毅然决然地留下陪她。虽然这次她放弃了自己的成功、成绩,但相反是完成了检验自己人品的一次人生马拉松赛,小张也因此感激她一辈子,永远记得这位陪她穿越过生死的鲁大姐。
人生路上,有知己亦有伯乐。2015年3月31日,她到河南省报名参加“郑州——开封马拉松”赛。玉溪机床厂的老厂长还在郑州为她加油。到了比赛前,他们买了云南特产带去给因马拉松赛结缘的朋友,朋友也专程开车来接送他们,带他们游玩,跑友还回赠了郑州的特产。
跟着鲁大姐,快乐随行。2016年4月16日,她参加的安徽省黄山马拉松赛50公里组,这是她人生中最难忘的一次赛事。她和爱人郑再元一起,辗转被拉到几十公里外荒郊野外的赛场。因为比赛的前两天,就一直下雨,比赛异常艰难,当天下着雨,还打雷。老郑不顾一切,站似一棵黄山松,屹立苍穹,硬是在赛场外陪鲁大姐一起挨饿受冻,心里默默为她加油、鼓劲。当天有三分之二的参赛者被关门。尽管一路风雨,一路泥泞,但鲁大姐的凭借超强的毅力,良好的身体素质,不仅坚持下来,还在第一等同伴12分钟的情况下不负众望,提前一个半小时完成赛事,最终耗时10小时30分40秒,取得了女子排名第77名的好成绩。
2016年10月,第一次出国跑马拉松的她,站在了科隆马拉松的起跑线上,用4小时38分跑完了赛程。并和老伴老郑,凭一本导游手册在德国开心地玩了一天,在儿子同学的陪伴下又游玩了几天。
……

山地越野赛 挑战自我极限
通过各种大大小小的赛事,鲁大姐积累了丰富的参赛经验,看尽各种风景,也品尝了人情冷暖、人生百味。
鲁大姐认为,参加山地越野赛,远远比跑一般的马拉松全程难度要大。要是遇到晚上参赛,不仅要战胜体力,克服多变的外部环境,还要战胜内心的恐惧。虽头戴一盏灯,但天黑有时难免会被树枝、藤条绊着脚,甚至还会产生一些幻觉,吓得满头大汗,浑身无力,小腿抽筋。经过坟地,前看无人,后看身后也无人时,远处隐隐约约的灯光,就像小时候见到鬼火一般,便情不自禁地越想越害怕,毛骨悚然,脚下无力,也不敢跑,只能快走。
2017年11月18日,她参加的楚雄紫溪山60公里越野赛,就是这样一场令她终身难忘的赛事之一。那日紫溪村的火把场,熊熊篝火把人心烧得火辣辣的,选手个个摩拳擦掌、激动不已,欢快的锅庄舞、热身操,更是把赛事推向高潮。随着一声枪响,他们踏上了铺满松针和金黄色落叶的赛道。起初跑得非常舒服,脚下松软的树叶,好像在给他们足底做按摩,嗅着扑鼻的清香,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更是神清气爽,脚下生风,意气风发。
但是,在森林里跑越野赛,接下来等待他们的就是崎岖坎坷的山石路、沙石混合路,连走都困难更别说去跑了。紫溪山越野赛道最著名的地点是驴滚坡,坡度达到70度左右,是个V型坡,坡长100多米,根本无法跑。下坡全是沙石,没有树枝可以抓手,稍有不慎,脚一滑就会滚到100多米的坡底,不死也会重伤。好在鲁大姐遇上了医师跑者冯杰,把左手交给他,右手用登山杖支撑着,一步一个脚印,大概经过25分钟,才好不容易挪到了坡底。有的年轻人图省事,就直接坐地上往下梭,裤子都烂了,起来围上一件衣服接着跑。
前面又遇上20多度没有台阶、也没有路的上坡路段,又只能手脚并用,奋力向上攀登。偶一抬头,只见前面选手的脚。但旅途的艰辛,也阻挡不了他们的脚步,更阻挡不了爱美的心,互帮互助的热情。为了帮大家照相,罗燕找好有利地势,叫鲁大姐抬起头来,美美地摆了一个姿势,给她照了一张珍贵的相片。
一路的山峰、湖泊、森林、草地,也没来得及细赏,稀饭、榨菜就是中午最佳补给。越野赛的各种情况,真是始料未及,没有最虐,只有更虐,爬坡上坎是家常便饭,有时还得见山开路。
好在有给力的羊汤锅,吃饱喝足,哼着小调,又能健步如飞……在队友的鼓励下,终于迎来了终点的冲线,鲁大姐以12小时28分零6秒的好成绩,在14小时的关门时间前完赛。
值得一提的是,她的爱人老郑,为了等她冲线,给她拍照,还饿着肚子。她82岁的大哥喜欢体育运动,这次还前来当志愿者,为她和其他参赛选手呐喊、加油助威。

登峰造极 不给自己的人生设限
身经百战,鲁大姐早已成为圈内名人。她说:“胆大是成功的一半,一个人要有永不放弃的念头。哪怕被关门,她也要坚持完成赛事。”退休后的鲁大姐一直都在坚持跑,她跑步是为了玩,如今已经跑了3万多公里。但她的人生目标,不仅仅锁定在跑马拉松赛上,登山也是她酷爱的运动项目之一。
雪山,是多少人心目中的人间天堂,圣洁之地。鲁大姐参加过10峰登山项目,目前还有3峰没有完成。
玉龙雪山登山赛,很多人被关门,但她顺利完成了赛事。轿子雪山4200米的顶峰,也留下了她的足迹。
鲁大姐骄傲地看着那张自己在海拔5396米的哈吧雪山的留影,也勾起了她一段难忘的经历。为了适应高海拔环境,他们提前来到雪山脚下的哈巴村,待了两天。
她们骑马来到了海拔4100米的哈巴雪山的大本营。起初向导觉得她的装备除了登山杖和背包合格外,什么都不合格,尤其是跑鞋,不是登山鞋,劝她退赛,鲁大姐自然不愿意,说明天试试再说。向导是哈巴村的人,46岁,已带队登哈巴雪山十几年,第一次遇到这么犟的大姐。
由于海拔较高,外面的风敲击着屋顶的瓦片,生硬的声音犹如打雷一般,她感觉才闭上眼睛,便到了凌晨2点,向导来敲门。早餐煮了面片,她吃了小半碗。凌晨3点半就出发,开始向顶峰攀登。
到了半路,有位牧民大叔,听说她已经67岁,一点也不敢相信,被她的精神所折服,便拉起了二胡唱起了歌,为她送行。中午12点多回来时,大叔又竖起了大拇指为她点赞。
向导吩咐她,走5步就要停下来喘一下气,再走5步,再调匀呼吸,重复着往上走。结果她觉得自己状态还好,干脆一鼓作气不停地往上走。借助微弱的头灯,她们一路艰难向上。爬上大石板,穿过乱石堆,经历了下雨、下冰雹、下雪的恶劣天气。
早上6:30抵达海拔4900米的休息处。7点钟,金色的阳光照在身上时,她别提有多兴奋了。可很快又成了云遮雾绕的天气,天空成了灰黑色。她的手套不专业,两手被冻疼,只能将手伸进怀里暖一暖。好心的向导看到,就把自己的手套借给她戴。雪灌到鞋里,脚趾也被冻僵了,但她依然没有放弃。快登顶时,她感觉舌头也开始发僵,向导说什么她只能点头、摇头回应。
登哈巴雪山途中,难度系数最大的就是绝望坡,面对一眼看不到头的山坡,她只能按向导的吩咐,低着头一步一步往上爬。但绝望坡不止有绝望,更有绝美的云海和日出,犹如置身仙境,在云上漫步。这时,缓过神来已经登顶的她,才回头看到来时的路,原来这么陡,难怪向导不让她们回头看。她心里既感慨、又兴奋,忙着去拍照留念。作为马拉松运动大神的鲁大姐,在登顶时依旧没有忘记奔跑冲刺,此时的她犹如一根标杆,立在了雪山顶。
有的人去到大本营就感觉呼吸困难,但鲁大姐这一趟雪山爬下来,除了硬憋了一泡尿,有些难受外,身体、呼吸都很正常,没啥不适的感觉,这或许得益于她常年坚持户外运动。
就连向导都不得不佩服这位跑马拉松的大姐,竖起大拇指连连夸赞,确实厉害。但也提醒他们,记得今后不能再用跑步的装备登山了。
让我们把视线转回马拉松赛场,鲁大姐自参加马拉松比赛以来,最好完赛成绩是4小时38分58秒。
2018年,是鲁大姐跑得最多的一年:参加了16次马拉松全程跑,5次半程跑,一次山地越野赛。
2018年11月4日,她参加美国纽约全程马拉松赛,成绩5小时32分14秒,女子排名17077名,65—69岁排82名。
2019年她参加了云南牛人家庭马拉松赛,获得终身号6号。
2020 年七彩云南秘境百马环滇超级马拉松比赛中,她3天连跑3个全马,获得了“人气跑者奖”“老骥伏枥奖”。
2021年4月24日参加成都双遗马,获得65岁以上组女子第一名,组委会奖励伦敦马直通名额给她。
2023上合昆明马拉松赛,有2千多人退赛,她却取得65岁以上第6名的好成绩。
2023年4月16日,她去跑金山岭长城半程马拉松,由于赛道非常艰险,最窄的地方,脚下就是万丈深渊,能完成下来,已经很了不起了,这也是她第三次被关门。
2023年4月19日重庆,5小时23分,获总年龄段15名。
2023年,因为疫情耽误,刚恢复各种赛事的鲁大姐,为了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更加珍惜各种机会。几乎每周她不是在参赛的路上,就是在训练的路上。
2023年2月25日,曲靖罗平花海马拉松赛,这时离她70岁生日还差两个月,是她参加的第87场比赛。尽管当天天气有点冷,飞着小雨,但她穿红色短衣,白色短裤,把黄色的雨衣别在腰后,冒着小雨去跑,那样子简直酷极了,还有帅哥为她全程直播。经过5小时36分,她作为本场年龄最大的全马参赛者,她跑完42.195公里,顺利到达终点,并且状态非常好,心态更好,她觉得能完赛的人就是英雄。黄色的花环,见证了她此刻的幸福、骄傲。比赛中国,当离终点不远时,赛道旁站了几个年轻人,老远就能听到加油的声音,跑近时就把一束漂亮的鲜花送到她手中,并为她点赞。冲线后记者迎上来采访,接着领导亲自给她挂上了美丽的花环。

爱拼才会赢 不到黄河不死心
鲁大姐骨子里有股中国人不服输的劲头,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为了自己的梦想,为了自己的打算,让她吃再多的苦她也愿意。
她说:“人来世上走一遭,任何时候都要给自己一个机会,把人生的酸甜苦辣,都要品色尝一下。跑马就是我的退休生活,一边旅游一边跑马。我奔跑,我健康!我快乐!我幸福!”
她的生活因跑马拉松而变得多姿多彩,以前在玉溪生活时,跑完半马的她,还要去背5公斤的山泉水,手里再提上一桶,回家去换自家的鱼缸水。有时邻居找她要山泉水,她就大大方方地送给他们。
现在由于自己家住昆明市东边,去昆明海埂大坝的参赛,为方便运动,缩短路上奔波的时间,她就先租个房间,约个小伙伴一起住一晚。遇到下雨,半程马拉松跑下来,连号码簿都被雨淋烂了,但她依然非常开心。
近10年来,鲁大姐参加过大大小小各种赛事,一路坚持走来不易。她说:“没有家庭的支持,就没有自己的成绩。”她不仅把整个家庭带动起来,带动了儿子、儿媳、孙子一起跑步,还带动了周围的同事、邻居。
她取得这些成绩的背后,离不开丈夫、儿子、儿媳的默默支持、鼓励。据说,每次参赛,儿子要么给经济上的支持,要么帮她报名,办护照、办签证,换外汇,订火车票、机票、酒店,行程计划,要么就陪她一起去。甚至有的人还在想不通时,看完鲁大姐卖房子去跑马拉松的经历后,觉得自己仿佛白活了一场,瞬间才活明白了——人生就要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不懈地努力奋斗。
鲁大姐的爱人老郑,更是在陪跑路上把她宠成公主,与她出双入对、风雨兼程,背包递水、鞍前马后地跟随服务。他们说下辈子两个人还做夫妻,他们是人生路上最好的夫妻搭档。
说起跑马拉松,除了要有足够的体力、耐力和吃苦精神,经济也得跟上。跑马拉松是很费钱的,你敢想象吗,去德国跑一趟,就花了4万多元人民币。一家3人去德国连跑带玩花了16万元,15天去玩了七八个周边的小国家。有的比赛单报名费5万多元。这些年为了支持她圆自己的人生梦想,她爱人和儿子,不惜45万元钱卖了一套房子,让她安心地去跑马拉松。
鲁大姐有个奇怪的特点:就是她跑前不热身,跑后不拉伸。但她觉得这样对于一般人来说不妥,跑完还是有必要做拉伸运动。她现在没有三高,还能做五六个引体向上,35至40个俯卧撑。每周三下午6点15分前,她就到犀牛训练营活动,在教练的带领下做运动,她还能扛一个人,蹲下又起来。
按说超强运动后,她每天应该吃一个鸡蛋,但她常常记不得吃。她跑步就用红糖兑盐巴做能量补给。平时吃点阿胶补血。跑后腿抽筋时,她就喷点白药。她没有什么特别的饮食习惯,爱吃些酸辣的东西,凉拌菜什么的。

我很好奇,鲁大姐应该怎样平衡自己的爱好和家庭的。她与老伴以沫相濡,新冠疫情期间,因身体素质好,全家就她一个人没感染,她连跑三家药店,去买药,照顾整整躺了一周的老伴。郑大哥说,以前工资低,家里条件不好,鲁大姐跟着她吃了不少苦,为了照顾家庭,鲁大姐付出了很多。现在经济条件稍好一点,但儿子也成家,没有了后顾之忧,他就全心全意地支持她去完成自己的梦想。每天早上两人一起到家附近的昙华寺公园,每天坚持5至10公里的跑步运动,遇到下雨或有事就不去。
在平时鲁大姐同样要买洗烧煮。为了能腾出时间,去参加训练,甚至有时候会跑步去训练的地方。
她觉得人也要服老,随着年龄的增大,她要留有余地,跑不动时,就慢慢跑,要让主办方和自己的家人放心,有时候能完成赛事就不错了。她觉得在完成自己的计划之后,就能轻松许多,将来会多选择一些半马赛。她觉得自己多锻炼,少生病,就少给家庭、国家增加不必要的负担。
没有人知道鲜花与掌声的背后,是怎样超越常人的一种执着与坚持。但看着那满墙的奖牌、奖杯,还有她那被阳光、风雨、汗水浇灌出来的,一脸沧桑幸福的模样,听着她爽朗而又具有穿透力的笑声,侃侃而谈自己的人生马拉松经历时,一切就都释怀了,原来不是拥有金山银山、万贯家财才是幸福,也不是积攒了金钱的财富,才能换来精彩的人生。普通老百姓,也可以有宏伟目标,靠着不懈的努力,孜孜以求,让自己的人生从此熠熠生辉!人生就是马拉松,每个奔跑者,都是英雄,自带光环,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
计划跑到75岁的鲁大姐,在2023年5月21日,还在奔向幸福的马拉松赛道上。2023年5月21日,在中国大理国际沱茶文化旅游节半程马拉松赛,她又取得了女子排名23名的好成绩。
让我们祝福她,早日实现自己的梦想,永远年轻,永远快乐,永远幸福……

【作者简介】:毛秋实 字西圃,号琴溪,松雪堂主,女,白族。 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云南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副秘书长;昆明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从小耳濡目染,随父亲毛诗奇学习诗歌、文学创作。自1991年起发表作品至今,已在多家省级报刊上发表散文、诗歌、评论等各类作品270余件。 1998年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从事报刊美编工作24年。 自幼喜爱书法,2012年起,师从著名书法家吴致铨恩师习书法9年。楷、篆、隶、行、章草均有涉猎。
2013年起,师从著名古琴演奏家杨媚恩师研习古琴。
2019年起,师从著名篆刻家王家宁恩师研习篆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