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词新意趣说“萌”
作者:苑 枫 朗诵:枫韵
最近,报刊、杂志、电视,尤其是网络微信帖子,常常出现个“萌”字。什么萌娃,萌鸟,萌兔……
老伴近来对画画感兴趣,她说今天晚上六点半钟就有一位网络讲座的老师,给听众学员讲工笔画“萌兔”的绘画技巧。

按说:兔就是兔,兔,怎么还就“萌”起来了呢?这萌字咋就摇身一变,像吃了什么灵丹妙药,赋予了什么新意,好么样的兔子,咋就非得用一个“萌”字呢?啥叫“萌”呢?是形容,夸赞,还是什么?着实让我这个老朽一时弄不明白,似乎掉在了闷葫芦里了。也便对这个原本普普通通,确乎平常的字的字意反而糊涂起来,一头雾水,恰恰如是,也又让我忽然产生了一丝兴趣,试图追溯查阅一下这“萌”的真谛?要么,咋就平白无故的跟着人云亦云,“萌”什么呢?

有句笑谈话叫;教书先生查字果。于是我也顺手拿起字典求教一下。不是认真,是好奇心驱使所致吧。《说文》:“萌,草芽也”。《汉语成语词典》:“萌芽,开始发动”,如:春意萌动。《古汉语字典》:“草木发芽”,《礼记·月令》:“春季之月,萌者尽达,草木萌动,萌芽”。班固《东都赋》:“惧侈心其将萌”意在心动。《韩非子·问田》:“齐民萌之度”。萌指老百姓,通“氓”。《辞海》:“植物的芽,生芽、发芽。”《汉书·司马相如传下》:“明者远见于未萌”。……古之著述,说法虽凡,都大同小异。未见如今人之说者也。

如果说古人也有对“萌”的意蕴,那么李白的“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杜牧的“烟笼寒水月笼纱……”飘飘渺渺,若隐若现,望之迷蒙,追之不及。今天看来,依我之见,虽有点牵强,或许也算是有那么一点点朦胧之“萌”吧。
今有一微信,爆料“萌鸡小队”,“萌探探探案”……似乎什么都可以“萌”。诸如《萌探探探案》,据说《萌探探探案》拍了连续剧,迄今已演第三集了,而我等不识新意,一无所知。真的是少见多怪了。

又据微信爆出:沈阳有一妈妈让两岁多的小红娃,穿上服饰,拿上道具,频频出场表演:玉皇大帝、老龙王、包青天、济公、鲁智深……以及《西游记》里的各种角色,迎来500多万的关注度,笔者虽老朽,也好奇的查阅观看,果然惟妙惟肖,吸引眼球,让你不得不佩服小演员红娃,更佩服他妈妈的出新创意。倍感这个红娃似乎就是个“萌”,而且“萌”得可爱!“萌”得观众一派叫好声。

于是,这真情实感,让我忽然觉得这“萌”的含义确乎出新了。“萌”者,可爱,可亲,俏皮,天真,戏剧化了的童趣。大有创意与美好艺术的追求。一个“萌”字为艺术增添感官色彩,化陈词为神奇,谁都不能不说千年之“萌”,萌发出了新的奇趣。赋予了时代色彩。这何尝不就是文字意义的演进与升华呢?

于是我以为“萌”,即美好与可爱者也。既然如此,我们的生活与艺术何不也“萌”上一把,为时代而歌,为社会而“萌”呢?乐哉,“萌”也!
苑 枫 2023年6月5日17点30分 于晚风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