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身异域献青春
——回顾冯金星两年的医疗外援羁旅
2011年4月,国家卫生部和商务部联合实施国际医疗援助活动。根据国家统一安排,吉林省四平地区派遣4名医务人员,并且指定双辽卫生系统选派一名外科医生、伊通选派一名麻醉师、梨树县选派一名护士、四平市选派一名妇科医生。
双辽市卫生局通过研究决定,选派中医院外科医生冯金星参加这次国际医疗援助活动。消息传出以后,亲友们都不同意。他乡异域,生活不习惯、想家回不来,前程未卜,自不必说;主要是不安全。非洲是艾滋病高发区,外科手术非常危险,划伤碰破,最容易感染。但是,冯金星毅然服从了组织安排,做好了远赴非洲的一切准备。父亲冯耀廷鼓励他:“去吧,小子。好男儿志在四方,出国了更要好好干,别给祖国丢脸。”
2010年,在吉林省卫生厅统一安排下,冯金星在长春国际交流中心培训半年,学习英语和外事交往常识。2011年4月2日集结于北京国际机场,由吉林市卫生局副局长张宝山带队登机,于当天晚上9点起飞,经由印度、埃塞俄比亚、津巴布韦,4月5日清晨,抵达目的地赞比亚的首都卢萨卡国际机场。
冯金星他们下了飞机以后,眼前呈现薄云湿气,看得出来,是刚刚下过雨,满目陌生,天空飞翔着数不清的飞虫。前来迎接的是赞比亚卫生部官员。大家寒暄以后,乘车直接来到卢萨卡市内驻地。
初到此地的印象是,整个城市没有楼房,全是低矮瓦房,街道柏油路,车辆很多。
他们来到驻地以后,当地官员告诉大家,做饭取暖用电热炉灶,停电了,就用木炭代替。其实,后勤保障不需要大家担心,全部由国家负责。他们出诊行医,每组7辆大卡车,每到一地,把车厢打开拼接以后,即刻成为一座小型医院,其中包括放射线、医疗检验、超声波、药房、手术室和病房等设备。
身在异国他乡,有诸多生活不便。在家乡过惯了一年四季,而在赞比亚则是一年三季,11月到来年4月为雨季,5月到8月为干冷季节(最冷为零下15度左右),8月到11月为干热季节,最热天气温度达42至45度左右。日出北方,日落西南。蚊子特别多,晚上睡觉必须挂蚊帐。
赞比亚人非常淳朴,讲文明,懂礼貌。公共场所没有大声喧哗。饭店用餐招呼服务员,用手势,不呼喊。看病排队,没有夹塞的。公共厕所男女分开,内外清洁。没有随地吐痰的;农作物以玉米为主,所种植的少量水田,是为了供应外国人食用。全国移动通讯为“中国华为”建设。总体讲,这里一年当中,鸟语花香、气候宜人。 赞比亚全国72个部落,分4个省,全民实行医疗免费,每到一地,都要找当地一名懂得英语的翻译。
冯金星来到赞比亚两年时间,供职于“莱瓦尼卡”省级医院,院长叫卡祖玛,是一位黑人,现在,他还仍然和冯金星保持联系,经常打电话互致问候。
由于气候和地域关系,不论大人小孩男性,人们多患疝气病。过去,一旦得了这种病,就丧失了劳动能力。中国医疗队的到来,给赞比亚朋友带来了福音。在这里,冯金星先后作了3000多例疝气手术,最多的1天做了27台(例)。2012年一处建筑工地发生工程事故,5人从30米高的脚手架上摔落下来,一个颅脑外伤。他们当地医院没有诊断医疗药物和收诊措施,患者还不宜转诊,在这种紧急情况下,通过中国其他途径,弄到了3瓶甘露醇静点,观察3天,患者病情平稳,康复后出院。还有一例外伤性脾破裂、股骨干骨骨折、右下腹拇指粗钢筋穿入直达左膈下,放射诊断,无明显损伤,决定先做脾破裂,经治疗痊愈出院。 在赞比亚援外期间,冯金星就享受一次45天的探亲假,往返路费均由国家承担。每年春节期间,香港凤凰卫视都来到中国医疗卫生援外驻地采访,并且邀请他们对着摄像头向祖国和家人祝贺新春。
2013年4月8日,冯金星他们圆满地完成了这次为期两年的医疗卫生援外任务,回到祖国。他们四人本单位的院长驱车来到长春车站迎接骄子归来。双辽市中医院院长祁学东在人群中看见脸色黝黑的冯金星,几乎认不出来了,两人拥抱在一起。从不哭泣的冯金星,见到了亲人,激动地落下了眼泪。
如今,已经走上了双辽市中医医院管理岗位的冯金星,每当谈起这段人生经历时,仍然很平静:“救死扶伤是没有国界的。如果有朝一日,国家还需要我走出家乡、走出国门,无论在哪里,我会一如既往地履行好自己的神圣使命。” 大医精诚,医者仁心。冯金星不但说出了所有白衣天使的心声,也道出了广大患者的殷切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