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家往事
第一辑
第三章 文/鲁汉
合夥生意赖以持家、喜结连理良缘天成--1942年

二人一拍即合,打点上路,小驴一匹、皮褥子搭包、八瓣兜耳的缠头,缰绳带嚼子,后边是兜腚的袢带紧连脊襻,打点停当,就开始了粮食贩子的勾当。
凡事开头难,二人都是雏巴,就商量着先去近处,赶个集看看,成与不成随遇而安吧。二月的天气时暖还寒。这天正是聂索大集,聂索街不大,南北街北头紧顶徒骇河的堤坝,尤其是码头重镇,买卖兴旺,集市摊位擁擁不透,是当地的大富豪聚集所在地。不光当地,远处的客商,因舟楫便利,西射聊城,东联利津、蒲台(滨州),一些客商将鱼虾之类海产,也在此交易。

这里是一个河套地界,都是黏土地、常年的高粱、小麦轮茬耕作,家家富裕,粮食吃不了,卖粮的多,买粮的少。二人来到街上,一眼望去满街的人黑压压的,背着搭子,悠哉悠哉的,那是近处的农家,殷实农户来赶集散闷的。那些牵着毛驴背着鞍子,身穿长袍的,在这集上逛来逛去的就是富户了。二人初次来到,站在一个店门口,把小驴拴在店家预备的拴马桩上,天还早,店里不忙,店主人瞅着两人那漫无目标的神情,猜想是初来乍到、不是经常走街交易的老手,过来搭讪说闲话。和二人叙述了两袋烟的功夫,二人把来籴高粱做买卖的意思告诉了店家,也向店家打听这里高粱的行情。店家说:”你来的巧了,有一家财主家,是我的亲戚,存的高粱急于出粜,去家里装货还优惠,赶到饭时还可在哪里吃饭。前几天才告诉我,让我给他找买家呢。”把地址、姓名记好了,介绍的这家卖粮户是周翟庄的。到那一看,不错,主人实在,价格适中,买卖顺当。聂索属李庄镇,周边西靠姜楼乡的史田庄,东靠周翟庄,铁匠姚家,南邻邢家、洼里吴。
二人第一天很顺利,丑时起床、寅时上路,辰时装好了粮食返回,两块二一斗高粱,每人装了二斗,巳时赶到常王庄,午时成交,未时返回,申时刚到就来到了家。高粱售价两元八角一斗,䞍赚六角,两斗赚一块二角,能合十六斤高粱,这是一笔不小的利钱,来了个开门大吉。第二天有了数,晚起半个时辰,晚上对小驴加了料,在路上空着时就骑上,直接上门自然就快了不少。装上货就悠着慢慢走,一道生、二道熟,熟了也不觉得路远了。一天十六斤高梁的收入,作为李敬明来说,已是很不错的收入了,他与弟弟二人一天有四斤粮米就够生活的,加上三叔三婶的吃用,还是能有余富的,坚持一个月后,心里有了底。天天高粱掺豆面的窝头,或是加麯、糟一发,那发面窝头还是很受人喜欢的,生活便不再发愁,对不堪的生活也就不那么担忧了。
时间久了熟人多了,客户也就增加,有订购小麦的,订购大豆的,酒坊里也和他订合同,按时订购一定数量的高粱,他两个人也就不断的开发客户,如酒坊要的数量多,从村里找个靠的住的人,套上大车拉一趟,要顶二人好多趟的,买卖顺利的干起来。越干越有经验,利钱如水,生意红火起来。
敬明的弟弟敬亮生的聪明伶俐,在崔寨的学校上小学,穿戴虽旧,但还干净,人虽瘦小,但成绩名列前茅,很受老师喜欢,每期考试总在前列。每与族人谈及,老人们总说“兴家必是此人”,村里传为佳话。
街坊论辈朱孝尭比敬明上一辈,这敬明虽小几岁,与他的孝尭叔搭伴真是天生的匹配,敬明性情刚烈,遇事义气,有江湖侠客作风,不怕吃亏,二人在一块十分的融洽,不知道的以为是亲叔侄,形影不离,生意半年下来,手头渐渐宽松。他生来好酒,手里有了钱毎饭总爱来上二两,只要有酒不在乎饭菜。孝尭也爱喝,但在外从不沾酒,他心里明白必须保证敬明不出事,他对父亲的嘱咐,时时记在心上,怎么说我也比他敬明大,一口一个叔的叫着,一旦出了事自己脱不清的干系,李家一大家子,都盼着敬明成人呢。每每喝酒后孝尭都尽心照料,静下来就和他疏长疏短地说道,勉励他走正道,立大志,不忘争气,以免惹是生非。

赶集买卖粮食,走两条路,一是北路去聂索这条紧靠徒骇河,在徒骇河的南岸,属河套地区,多产高粱、小麦,是鲁北的产粮大区,是米粮宝地。二人买卖小,装货走人,集会场所是不能马虎的,要歇要玩,回家或到僻静之处咋玩都行,年轻气盛一句话惹了麻烦,不是小事。孝尭时时跟得很近,犹如小驴嘴上的嚼子,不时就提一提,过后再给敬明赔不是。“您不要那样,我脾气不好,但好歹还是懂的,你都是为了咱的买卖,为了我好。”敬明知趣的宽慰着,心里还真的过意不去,有心数,一时也不忘,没有这么个实在人跟着,闹乱子也不是不可能的。
闲话多了也是负担,二人出聂索街,贴河崖一直往西,二十里地开外到秦家圈,秦家圈西紧靠黄家桥,向南是常王庄,向北过河是展家,展家是个大集市;往西走不远就是郑路,也是个大集市。二人走北路,多是去郑路的。时间久了这里也有了不少的朋友,还认了几门干亲家,无非是为买卖招想,多几个帮手而已。
第二条路就是南路。南路是东去李庄南部,归仁街,大孟、华李一带。买上粮食往回返,从官道冯向西北就又回到了兰家,有时在家一住,直接过去赶路的时候较多。赶上下午回来得早的时候,装上粮食回到家住一宿,可以轻松一些。第二天再转路向西过杠子家,经郭郎王走三岔口、到董家林,这里是姜这里是姜家楼最西边界,也是惠民县和商河县的边界地,就是他二人售粮的目的地常王庄。

常王庄属商河县管辖,也是土匪张希仁的活动地。
二人贩粮顺利,只是提防土匪的抢掠,这里是草头王张希仁的地盘。所以,朱孝尭经常提醒不要张扬的道理,二人弱小,数量又少,得空就卖,卖掉粮食就走人,尽量不在集上吃饭,他们都明白只有回到家才算收官了。
在来回的路上,都要经过郭郎王村,此村在三岔口的东边,西大流的东岸,村子名称郭郎王,建村久远,始建于元朝,始祖从河北枣强迁来,几经艰难困苦立下了家园,到这代家兴人旺,一股脑儿生下了十个儿郎,长大后其中一个官职做到郎中,由于人旺势众,周边声望日隆,就称此庄为郭郎王庄。慢慢的村里又来了王姓、杨姓、张姓、冯姓、村子越来越大、王姓已逝,只有郭姓、杨姓人丁兴旺,村名未变。
郭杨二姓是村中大姓,村内有一绅士,名叫郭东昆,号是天崙,在本村是上等人家,他的居所紧靠东西大道在路北,他好茶,喜酒,健谈、好友。当然,这些都是家庭优越的条件养起来的,所以村里大事小节,都有他的身影。只要他在场不管什么纠葛,多么复杂、难断的官司都会平息。
这天,天进正午,郭先生在门前闲站,见李敬明二人赶常王庄回来,走至门前,就打一声招呼:“今天发才啊,累了,也到家了,喝碗茶再走吧”。二人停住脚,抱拳打躬,说声多谢,“不打搅了,快到家了”。郭先生实心挽留,二人看天色尚早,也就把小驴拴在门前的树上,来回走的多了,郭先生又是爱说话的主,人早熟了,只是没有闲聊,交往又少,也就谈不上了解,这次算是缘分使然,郭先生原是茶博士,壷里泡着香茶,随时可用的,三人落座,孝尭自然上座,青花的茶盏酙上香茶慢慢细品,“只知道贵府兰家,不敢动问高堂是哪位?尊号咋称啊?”孝尭说:“家父早年在天津,才回来几年,你也许听的说,朱福岭就是家父,”“知道知道,咱弟兄,没机会叙谈不知道的,大爷的名号久仰,真乃失敬了”。”这位小弟也很面生,不敢动问是哪家……””祖上李继升,李广福便是家父,前年不幸辞世,在下李敬明一十八岁”朱孝尧没来得及搭话,李敬明就说了个透底。简单又不失文明,郭先生非常看好。有问有答的一壶茶喝的没了色,天已进午,这才想起回家,不想郭先生已备好饭菜不让走了,二人每天早上是吃过饭出门的,比平常人家不过有点早,本来在集上没有吃饭,走在三岔口才吃的饭也算是午饭了,一再推让反而有些显得生疏了,只得实实在在的坐下吃吧,何况还有酒菜,又都年轻,“过过门坎,再吃三碗”的年纪。三人都好酒的,三杯落肚口无遮拦,吃得痛快说的直爽都对脾气,饭没多吃,酒到喝的不少,看看天时已晚,只好先回家。
本想今天收市早,回家下午去装货,这下又不行了。只好等到明天早起去办了。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是这一顿酒成就了李敬明的一世姻缘。原来这郭先生父母早已去世,他家只有自己是男丁,另外姐妹四人,大姐、二妹具已出嫁,下有三妹、四妹。三妹一十六岁,还没婆家。今天见这敬明,年方十八,岁数相当,人虽粗狂,粗中带细,身形威武,说话直爽,犹如汉刘邦之樊哙,不压三国猛张飞。一时念念不忘,就一家人合计,虽说当下家里缺人少手的,可并不能说今后不能发迹,“我的意思,只要三妹没有意见,这媒可以促成”,当嫂子的自然用心,女孩子不说话就是同意。于是郭先生找了朋友,传帖递柬,一桩姻縁即办妥了。因敬明家中缺人,明智的郭先生便简单的仪式成全了他俩的大事。
郭氏原是富家,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受过教育的,虽说不上精通诗书,针织女红,家长里短都能料理;尤其对小叔子弟弟尤为照顾,衣饰被褥焕然一新。怕在学校吃的不好,放学回家都要精心调制饭食,以增加营养,也生怕弟弟蹇峻得慌,虽然鸡鱼肉的不那么富裕,有点合口的饭菜,能留的就留给弟弟。
亊虽简单,这一对患难中结成的夫妻,后来却成就了一大家业,当哥哥的在家慢慢的越来越有胆识,在村中也形成了举足轻重的人物,弟弟敬亮崔寨学校毕业后,正是建国时期,赶上了好时候。国家正在用人时期,先在银行,后在公社,威望満乡里,名望服众人。敬文,敬明、敬亮叔兄弟三人,膝下七男九女、人旺家兴的景象。这是后话,搁下不提,回头还说二人贩卖粮食。
二人去的都是高粱、小麦、谷子的主产地,是米粮仓,那么他贩粮食卖给谁呢?这么来回的、谁用这么多的粮食呢?何况这常王庄、郑路、展家沿徒骇河两岸都是产粮地区,那是咋回事呢。常言说:“话不说不明,木不钻不透”,这就得说道说道了。
2023.6.5

【作者简介】:鲁汉,姓名赵化美,惠民县人姜楼镇人,喜文史,山东省、滨州市诗词学会会员,滨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出版乡村纪事:《惠民乡风》、《刘冲还村事》、《生产队》三部作品,诗词一千余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