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固原》节目——第93期
(播出日期:2023年6月5日 时长:30分钟)
本期节目内容:
1.版块一:书香情缘
人物访谈:固原市第一中学退休教师——马正虎。
2.版块二:本土文学荟萃
本土作家马永珍谈创作谈《乡愁在左 我在右》写作初衷。
马永珍朗读原创作品《乡愁在左 我在右》。
节目片花
主持人:收音机前的听众朋友,大家好!您现在收听的是FM 93.8 固原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诗意固原》节目,我是主持人何玲玲,欢迎您的收听。
《诗意固原》节目旨在推动全民阅读,打造“书香固原”、“文学固原”,搭建展示“文化固原”美丽华章的窗口。希望您在忙碌奔波的生活中稍作停留,与先贤畅谈、与自我对话,共同构筑“书香为伴 诗意固原”这个属于我们自己的精神家园。
版块一片花(书香情缘)
主持人:用书籍滋养灵魂,用书籍丰盈内心。读鲁迅的深刻悠长,读张承志的刚烈粗粝,读汪曾祺的散淡宁静,让自己在阅读中获得优雅而美丽。今天的“书香情缘”版块中,与听众朋友一起分享固原市第一中学退休教师马正虎的读书故事。

马正虎:读书,滋养灵魂 丰盈内心
主持人:马正虎,宁夏固原市人,固原市第一中学语文高级教师,2021年退休。从事教育工作三十六年,先后任教于固原民族师范学校、固原市第一中学等校,被宁夏师范学院西海固文学研究室聘为特邀研究员。有文学评论《生命的律动》《抵达天堂的途径》《故事的力量》《文学马金莲》等先后发表在《民族文学》《名作欣赏》等刊物。
主持人:小时候的马正虎生活条件艰苦,每家每户都在为挣工分忙碌着,马正虎给生产队挖洋芋、掰玉米、拔荞麦。1971年,直到十一岁时才进入小学,开始了读书生活。
我开始读书是偶然的,可以用阴差阳错来形容,一点不为过。在我11岁的时候,当别的孩子都背上书包去上学的时候,我却背起背篼参加生产队的修渠劳动。每天将整背篼的黄土从渠底背上渠畔,累的死去活来,除了两只眼睛转动外,整个人就是一个“土”人。一位下队工作组的同志对母亲说:“娃娃正是上学的年龄,现在下这么大的苦,把娃娃的头发都挣干了。”后来,在记工分的时候,跟我年龄一般大的孩子记了5分,只给我记了2分,父亲一气之下就让我去读书了。
主持人:上小学时,马正虎的语文老师穆国仓不知从哪里弄来一本没有封面的艾芜的《南行记》,师生们争抢着去阅读。初中时,马正虎就读于三营一中,他的同学路彩霞有一本散页且纸质粗糙的吴强的《红日》,同学们争先恐后的传阅着。每逢集日,马正虎都要去三营文化站看报纸和杂志,因年龄小多次被拒之门外,那时候的他特别羡慕在文化站自由阅读的人。
我被三本书深深地影响。我读到的第一本是上小学的时候,我的老师穆国仓有一本艾芜的《南行记》,这本书到我手里的时候既没有封皮也没有封底,这本书的书名也是我后来看电影的时候才知道的。第二本是《楚汉战争》。第三本是上初中时,我的同学路彩霞有一本吴强的《红日》,书的装订线全部断裂,书的纸质不好。即使一页一页的读这些散页的书,我也感觉到文学的穿透力。
主持人:1978年,恢复高考的第二年,马正虎考入固原民族师范学校进行学习。1981年,马正虎师范毕业后被分配到高台中学,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此时的他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与写作。
1981年,我从固原民族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当时固原最偏僻的高台中学教书。从县城到乡村,从川区到山区,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自己的心境也郁闷至极。当时,手边正好有一本林语堂写的《苏东坡传》,我也就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也开始喜欢文学写作了。
主持人:那时候的马正虎除了教授学生知识外,其余的时间就是读书,他翻来覆去的读高中课本,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渐渐地,读出了苏东坡的坚韧与豁达,阳光与开朗。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沿着这个轨迹,马正虎从一名中学教师又成为一名大学生。1983年,马正虎考入宁夏大学中文系学习,四年的大学生活是他读书的黄金时期,除了大学课程外,还听姜春枒、张贤亮、吴嘉鳞、李增林的讲座,让他开阔了眼界,拓宽了视野。
现在依然能够记起来的老师有我小学的陈玉德老师。当时,我们的老三营小学只有两名老师,一位是陈玉德老师,另一名是路满库老师,陈玉德老师是我的启蒙老师。我的固原民族师范老师是侯开川,在我们走进师范的第二年,他教我们“文选与写作”专业课,侯老师虽是高中学历,但是他对作文的分析与讲解,总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后来,我放弃中学教师的工作,依然考上宁夏大学中文系,也与侯老师当年的启迪有关。还有,固原民族师范阅览室的周建朝老师对我的影响也很大,她是学校图书室(或阅览室)的管理员,对我很照顾,借阅图书、杂志都很方便,让我初步养成了读书的习惯。而走进大学后,我的班主任张衍芸老师,教唐宋文学的张迎胜老师,还有唐骥老师。他们的博学深深地影响着我。
主持人:1987年大学毕业后,马正虎回到固原民族师范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教授学生专业课“文选与写作”兼春花文学社的辅导老师。正因马正虎孜孜不倦的读书和对文学的热爱,培养出李义、马金莲、王佐红、秦志龙、马君成、刘静财、李兴民、张宁锐、马生智、高红霞等诸多西海固作家诗人。
我在读书的时候,感觉是世俗的生活、诗意的栖居、神性的思考。我读汪曾祺,读孙犁,读季羡林,读阿勒泰的李娟的作品;我读季伯伦,读雨果,读托尔斯泰的作品;我也读《百年孤独》《红楼梦》,更多的时候我读西海固作家的作品,读身边的作家写的身边的人与事,这对我们有最大的启发性,也是作为一名高中老师给学生励志的最好的方法。所以,我认为让读书成为习惯,让教书成为工作,让写作成为悦己愉人的一种活动,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愉悦,这才是我们读书的真正目的和意义。
主持人:马正虎教学工作中,亦师亦友的朱世忠、虎西山、朱进国都爱写作,闲暇时总用“最近读了什么?”“最近写了什么?”相问候,读书自然就是常态。读《随笔》《读书》《文史知识》《人民文学》《小说月报》《新华文摘》《读者》《散文百家》等刊物,马正虎指导学生写作也得心应手,撰写文学评论《生命的律动》《抵达天堂的途径》等发表于《民族文学》《名作欣赏》。现在的时间,我们邀请马正虎老师朗诵原创散文诗《燃烧的石海》和诗歌《从孝庄到杨河》。
《燃烧的石海》
——火石寨印象
作者:马正虎
风吹了多少年,雨淋了多少年,日晒了多少年。
仿佛信守一个诺言,实践一个约会,火石寨久久矗立着,以今天的姿态等待我。
暮游火石寨,看万山红遍!
那火焰般跃动着燃烧着激情澎湃的石头的海洋,把我乘坐的车子荡漾成一叶顺流而下的孤舟,翱翔成一只凌空展翅的火凤凰。
此时此刻,“丹霞地貌”这一抽象的地理名词具体生动形象成残阳如血中的满天万道霞光。
自然天成,鬼斧神工,错落有致,情态各异的石头尽显了造物者的伟大,凸示了自然力的神奇。
遭遇西海固大地上壮美的景象,是与命运契合的一次可遇而不可求的前定的神游。
回望火石寨裸露的暗红山脊,敞开的赤诚的胸膛,我的内里也像揣了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游览过的无数人工堆砌的假石山,造访过许多石头博物馆,与眼前的火石寨相比,都显露出弄巧成拙的人工点缀的俗不可耐。
夕阳西下,峰峦如聚的火石寨,重申着“大地有美不自言”的千古名句。
《从孝庄到杨河》
作者:马正虎
从海原到西吉
从张宁锐到史静波
从《中国政协报》到《华兴时报》
从一场婚礼到一座书院
从月亮山东麓到葫芦河东岸
从固原出发
沿着古丝绸之路
经过三营西进须弥山
顺李俊、杨明抵达孝庄
跟刘静财、秦志龙、田玉铭参加一场婚礼
走百里山路
花两个小时
走州过县翻山越岭
见证一段婚姻
送上美好祝福
师兄弟抱头痛哭
黄河的倒影
映照出一条文学杨河
马永珍在首都吟诵
马生智在红寺堡唱和
两位没到过木兰书院的诗人
写出了书院的神韵
走过月亮山
坐在山巅眺望三滴水
那是刘宏强读小学的地方
啃羊腿喝番茄酱
虽然没到过书院
却牢记着杨河
每个人都是文学杨河的支流
汇入文学的黄河长江
在中国的版图上唱响
书院是大家的书院
文学是大家的文学
事业是大家的事业
一首诗从从西吉写到固原
一首诗从固原写到银川
一首诗从银川写到北京
一首诗写满人间
文学杨河这首大诗
波涛汹涌滋润心田
主持人:2003年,固原民族师范学校与固原一中合并后,马正虎代高中语文课程,他的语文课幽默风趣兼具知识性强,深受学生喜爱。所带学生马鹏斐考上清华,丁乐、杨锦程、黄翔考上北大。所带的宏志班被弟子们称为“弘志二班”,全班五十七名同学以最高648分,最低464分上了一本线。
我是通过诱导、引导,然后指导学生阅读的。首先,诱导学生读中高考高频选考阅读材料作家的作品,例如季羡林、冯骥才、汪曾祺、李娟、阿城等作家的文章。其次,引导学生读身边作家的作品,例如西海固作家的作品,比如石舒清、郭文斌、马金莲、单永珍、王怀凌、马永珍的小说诗歌。最后,指导学生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例如《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老人与海》《百年孤独》《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妮娜》。在阅读中注重阅读品“位”,培养学生阅读经典的正确习惯。
主持人:紧张而忙碌的高中教学工作,马正虎每天坚持读书的好习惯。如果说生活是天空,读书就是彩虹,读书让马正虎的生活变得五彩缤纷。
读书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这是对一个真正的读书人而言,读书对个人而言,可以让你修身养性。而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他(她)一定是一个有道德,懂得真善美的人。对社会而言,一个人的安静和谐,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一定是一名合格的公民;对家庭而言,一个读书的家庭,它肯定是温馨而和睦的。而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他(她)一定是有担当、负责任的,他(她)是一位合格的父亲,或者是一位合格的母亲。那么,对子女而言,一个喜欢读书的父母亲,他(她)一定会言传身教,我们所说的家风、家教、家训,它最好的方式就是读书。
主持人:一本好书就像是一把钥匙,可以打开一扇大门。在今天节目中,马正虎给听众朋友推荐的书籍是曹雪芹的《红楼梦》。
我推荐曹雪芹的《红楼梦》原因有三:第一是《红楼梦》这部百科全书式的长篇小说,是作者将人生巅峰与人生低谷反映的淋漓尽致的人情世故的全景图,是可以与任何一部世界名著比肩的中国古典小说。第二是《红楼梦》和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被新课改推荐为整本阅读教材的高中教材,这自有选读的道理。第三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当人活到退休的时候,才能略微明白曹雪芹《红楼梦》里的丰富意味。
主持人: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些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以及中国古代社会百态的史诗性著作。接下来的时间,我们邀请马正虎老师朗读《红楼梦》精选片段。
(《红楼梦》精选片段)
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超手游廊,正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屏风。转过屏风,小小三间厅房,厅后便是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是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雀鸟。台阶上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一见他们来了,都笑迎上来,道:“刚才老太太还念诵呢,可巧就来了!”于是三四人争着打帘子,一面听得人说:“林姑娘来了!”
黛玉方进房,只见两个人扶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知是外祖母了,正欲下拜,早被外祖母抱住,搂人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当下侍立之人无不下泪,黛玉也哭个不休,众人慢慢解劝,那黛玉方拜见了外祖母。贾母方一一指与黛玉道:“这是你大舅母。这是二舅母。这是你先前珠大哥的媳妇珠大嫂子。”黛玉一一拜见。贾母又叫:“请姑娘们,今日远客来了,可以不必上学去。”众人答应了一声,便去了两个。
主持人:博览群书的马正虎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两个女儿,闲暇之余,他经常带女儿去学校翻书读一读,通过多年的读书和学习,两个女儿如愿考入重点大学。
初为人父,我是有着培养孩子读书的计划与想法的,但因当时的生活所迫,我的大部分计划和想法都没有实现。只不过身教胜于言教,我在固原民族师范教书的时候,经常把两个女儿领进教室,耳濡目染,她们也经常翻看我数量有限的藏书,我经常开玩笑的说:“人家的孩子都是从小学起读,而我的孩子是从中专起读书的。”后来她们都考进了重点大学,这与她们从小养成的翻书习惯有很大关系,翻一翻书籍,对孩子后来的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
主持人:业余生活中,马正虎的读书生活充实而愉悦。他说,坐拥书城,浏览古籍,翻阅经典,终其一生,老而弥坚。
为求学而读的书是知识,为了丰富自己而读的书叫文化。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读书是指读课外书,也就是为了丰富自己而读古今中外的经典。其实我教了一辈子书,读了一辈子书,读书已经成了我生活的一个部分,也就没有刻意安排不安排的说法。只要手边有书,我就拿起来读几页,比如我在候车室读纸质的书,当下的网红就把我当作异类。退休后,给自己建一个书房,也给自己灵魂一个归宿,这就是我退休后最大的愿望。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书房,有了一个自己安放灵魂的地方,也能够让自己安静下来,在自己的世界里,寻求人生最终的末点和意义。
主持人:读书,让马正虎放下俗世的牵绊,走向豁达,走向宽容,走向阳光,走向庄子般的逍遥人生。今天节目中,固原民族师范学校春花文学社培养的作家诗人为马正虎老师送上最真挚的祝福。
固原市文联副主席马金莲:马正虎老师是原固原民族师范学校春花文学社的指导老师,在马老师的引领下,我是顺利走上了文学道路。先是在春花文学社的社刊上发表作品,后来,马老师又带领和指导我们在校外发表作品。所以,我们的作品由校内文学逐步走向外面的文学期刊。这么多年的时间里,在他的指导下,我在文学道路上顺利成长。马老师始终在关注着我及当年春花文学社社员的文学发展,所以说马老师就是我们的引路人,感谢马老师,感恩马老师,他永远都是我文学路上的导师。
固原市作协主席李兴民:记得2022年端午节,“西部新乡土文学首届诗人节”组委会给马正虎老师致敬了一个“青春旗手奖 ”,颁奖词如下:他已经满头华发,却始终保持着文学的青春;他育人无数,培养了许多文学翘楚;他作为领军和奠基人,推动春花文学社成为西海固文学的滥觞、西海固作家的摇篮;他在华甲之年,领航春花文学社重新扬起西海固文学进军的青春梦想,再次远航。这个颁奖词很贴切。很代表学生眼中及各界对马正虎老师的评价。无疑,马正虎老师是一名成功的教育家,不但培养了遍布大江南北的著名高校大学生,各专业领域骨干。在我的视角中,他培养了马金莲等一大批文学拔尖人才。目前固原本土文学有这么好的成就和氛围,“军功章里”,马正虎老师功不可没。
吴忠市红寺堡区作协副主席马生智:突然发现最难定义的往往是最熟悉的人与事,因为太熟悉,很多事情都已经习以为常,就像让一个土生土长的西海固人说西海固精神一样无所适从。其实,在我认识马老师之前就已经知道马老师了——他是哥哥嘴里的好老师,好大哥;是姐姐口中在校园里给她苹果的师范老师。我进入师范校园第一个见到的老师不是我的班主任,而是马正虎老师。上师范后,马老师就引领着我走进文学的大门,我一直觉得几年的师范生活是我人生最充实最快乐的,而这种充实与快乐的源泉恰恰是对文学的热爱。马老师总是喜欢扳着指头细数从春花文学社走出去的作家们,他知道他们每一个人的创作动向,了解他们每一个人的生活近况,仿佛他们都是他的孩子。他对身边的人,对生活的热爱其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记忆中他的脸上总是堆满了笑容,那种发自内心的,可以让别人忘记烦恼的笑,得有多热爱生活、多热爱这个世界才能洋溢出那么纯真的笑。遇到一位好老师真的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而我恰好遇到了。马老师经常说:“在西海固,只要有学校的地方就有我的学生。”于马老师而言,我只是他众多弟子中的一个,于我而言,他像一座灯塔,引导着我心灵的方向。
主持人:听众朋友,“书香情缘”版块就到这里,感谢您的收听。稍后休息,我们进入到“本土文学荟萃”版块中,稍后见!
版块二片花(本土文学荟萃)
主持人:听众朋友,大家好!欢迎继续收听《诗意固原》节目,我是主持人何玲玲。您可以锁定FM 93.8 固原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每周三、周五的15点整收听。同时,请喜爱文学的朋友们,通过添加微信18295291190编辑短信的方式参与到我们节目当中。
主持人:欢迎进入到“本土文学荟萃”版块中。乡愁是怀念家乡而忧伤的心情,是一种对家乡眷恋的情感状态,对故土的眷恋,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者以及移民,无时无刻都在思念着自己的故土家乡。今天节目中,我们把本土作家马永珍的创作谈《乡愁在左 我在右》分享给听众朋友。
(写作初衷)乡愁是中国文学中最古老的话题,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李白的“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到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样表现乡愁的诗句车载斗量;因此,关于这样的内容应该很好写,也不好写,为什么呢?说他好写,因为乡愁大家都会写,都在写,毫无新鲜感;说它不好写,就是因为大家都会写,都在写,要写出与众不同来就有点难度了。经过几天几夜的思考,我想,我的乡愁是什么呢?离开故乡近三十年了,故乡的一草一木,人文风景都永远地镌刻在我的脑海之中,每一帧图画都是鲜活的、美轮美奂的回忆。于是就想从我上固原师专的记忆开始吧。一九九五年师专毕业,我来到北京昌平工作。告别了亲人、老师、故乡和朋友,远离了故乡的山山水水,从那时开始我的心中就诞生了一个词语叫乡愁。“每逢佳节倍思亲”,所以我希望用诗歌,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我的乡愁,表达我内心的感受,表达我对故乡的热爱。所以,我就给我的创作谈起了一个名字叫《乡愁在左 我在右》。
主持人:莫言说:“乡愁是家乡的红高粱,风吹的时候不停摇晃。”是的,每个人都有乡愁,它说不清,道不明,挥之不去,如一缕青丝缠在心头。下面,我们邀请马永珍朗读原创作品《乡愁在左 我在右》。
《乡愁在左 我在右》
作者:马永珍
那时候最喜欢跑环城。从师专小巷出来跑到车站,左拐到中山街,然后右拐,沿中山路跑到二中坡子;左拐,跑到南河滩大桥。然后再左拐就有两条路:一条是沿二小坡子跑到一中门口,右拐向西,再跑回师专;另一条路是沿水电局那条路跑到师范坡子,左拐径直跑回师专。跑环城的队伍人数不固定,多时三四十个人,浩浩荡荡蔚为壮观;少时三五人,有说有笑,乐此不疲。那时年轻,正值青春无忧青葱时,汗水、拼搏和理想一起洒落在固原的大街小巷。
那时周末肯定是要回家的。同学们大都来自农村,真正的居民很少。我家是石羊村一队,也就是那个叫宋家洼的小山村。从师专到我家大约六十里路,那时没钱坐公交车,总是骑自行车。那时年轻,就是一个字“二”:骑着自行车上明庄梁都是不下车的,硬是骑上来。如果运气好的话,遇到爬坡的大拖拉机是最希望的。骑车的我,左手扳着大拖拉机的拖车上坡就轻松多了。
那时候回家,就戴草帽下地干活。割、捆、拉、磨镰、装车、摞摞样样精通。尽管汗如雨下,腰酸腿痛,但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特别是晚夕,忙碌了一天的家人终于能歇口气了,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吃饭喝茶,又说又笑,其乐融融;那时夜色凉爽,麦香浓郁,那种幸福的感觉就是“蚂蚁挽豆腐——不用提了”。
那时还不认识“乡愁”这个词,准确的说,她还没有在我的生命里诞生。
随着从师专毕业远赴京城工作时,和故乡相距三千多里时,在我的心里就诞生了一个名字叫“乡愁”。从此,乡愁就常常居住在我心房的左边。到现在,虽然都已过“天命之年”了,两鬓都早已斑白,华发对浊酒;但奇怪的是对于固原的一草一木都很清晰,比如就想喝车站门口一碗一毛钱的醪糟汤。
现在,有家有室,有事业,也有闲情逸致,但心里总觉得空落落的,这种感觉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但没有越来越少,反而与日俱增。
多少次,登上他乡最高的山,希望能望见故乡;
多少次,无论在京城任何地方,偶遇乡音泪流满面;
多少次穿越时空,梦回故乡?
三十多年来,乡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我的心里已经是茂密成林了。现在,故乡已经回不去了,用我逝世母亲的话说我现在“是把根已经扎在那里了”。人生的无奈有很多很多,“他乡放不下灵魂,故乡放不下肉身”,这样的无奈大概这也算是其中的一种吧!
幸好,人世间还有文字,有诗歌。赵缺在《无咎诗三百序》中说:“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诗歌里的乡愁不是虚空的,是结结实实存在的。他们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温暖、有光泽,因此诗歌就是我的故乡,我的亲人。
夜静人深之时,思念和回忆是乡愁的“肝”和“胆”。这种“肝”“胆”相照的生活是对我最大的慰籍,而且也是我最愿意享受的慰籍。
“乡愁在左,我在右”,何其美也!
主持人:作者马永珍,宁夏固原市人,现任教于北京市昌平区第二中学。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民族文学》《诗刊》《星星》《北京文学》等刊物发表作品多篇,入选《中国回族文学大系·诗歌卷》等多个选本,荣获2015年《民族文学》年度诗歌奖、2021年叶圣陶教师文学奖等多个奖项。鲁迅文学院25期少数民族作家班学员。出版诗集《种了一坡又一坡》。
主持人:各位听众,今天的《诗意固原》节目就到这里,非常感谢各位参与者和朗读者支持和帮助。在这里,我们希望所有爱读、爱写、有故事的朋友和我们一起,共筑精神家园,共同办好《诗意固原》。朋友们,感谢收听,我们下期节目中再会!
节目编播:何玲玲 责任编辑:张炜
值班编委:王建保 监制:王建保 总监制:马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