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子》读后感
文/孟义
往事跨越千年,永恒的,是智慧;不变的,是思想。作为一代亚圣——孟子,这位儒家宗师,一生推崇其人生主张,游说各国,后来隐退著书立说,为后世留下这包含了永不褪色的儒家文化的《孟子》。
程颐曾说过:“孟子有功于圣门,不可胜言。仲尼只说一个仁字,孟子开口便说仁义。仲尼只说一个志,孟子便说许多养气出来,只此二字,其功甚多。”寥寥数语,却将《孟子》精要概述无疑。可见,孟子的思想之于孔子,既是继承,更是升华。孟子也强调仁义,仁是人心的本质,义是人所必由的大道,倡导“性善论”,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仁政学说和修养学说。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谓之本心,且与仁义礼智分别相对应。孟子对梁惠王说“仁者无敌”以强调“仁”的作用;对齐宣王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来推广仁爱之心;孟子还说“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可见“仁义”在孟子学说中的重要地位。而“性善论”则是说人性本善,通过自觉努力,完善道德,人人都能成为圣人。
《孟子》中也出现了大篇幅的君主与孟子的对话。孟子作为世人的表彰,梁惠王、梁襄王、滕文公、齐宣王均问事于他。而孟子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理想,除推行“仁政”之外,“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更是推翻了君王一贯高高在上的思想,讲究“民为邦本”,这种民权驾于君权之上的说法比法国卢梭的民权论早了一千多年。正可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孟子认识到了人民才是政权的根基。其次,孟子认为君为人父母,不仅要有贤德、重义轻利,更重要的是与民同乐,所以喜爱音乐的齐宣王才能明了“与少乐乐,不若与众”的道理。又如,“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在学习方法上,孟子也有诸多主张。他认为要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即“君子深,造之以道”,也包含了我们今天科学学习的眼光;他也注重“自得”,即自觉学习:“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所以要自觉地有所得,才能彻底领悟才能将知识变为自己所有。另外,还要广泛地学习,达到融会贯通。而在教学方法上,孟子与孔子一样善于启发学生思维,善于使用问答,从不代替学生作结论,而是循循善诱,激发学生潜能,使其开动脑筋。孟子还提倡“专心有恒”“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其中很多部分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仍有不可忽视的启发作用。另外,孟子对为人师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就是“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也讽刺了那些“以其昏昏”却妄想“使人昭昭”的人。即教师首先要自己明白,才能使学生明白,在提升学习的同时也要提高自己。
接下来谈谈个人修养问题。我们都熟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孟子提出“自暴者,不可与有信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社会环境固然重要,然而个人意愿还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类似于周敦颐笔下的莲“出淤泥而不染”,可见人的思想道德并不总是以外界环境为转移的。
孟子提出的“取伤廉”“与伤惠”“死伤勇”也是具有时代意义的。取伤廉:取了有损于廉洁之称,大家都能够理解。而“与伤惠”是指给了有损于惠爱的称号,是叫人们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不滥施恩惠。至于“死伤勇”,是指死了有损于勇敢的称号,有时活下来比死去更需要一种勇气,这也教导人们要珍爱生命,永远不要轻生。
现代人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会遇到许多难以决断的时候,《孟子》一书给了我们这些问题的答案。人们处在社会之中,难免会遇到难以抵抗的诱惑,孟子告诉我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诱惑时时存在,关键在于我们怎么抉择,孟子又告诉我们“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必要的时候要“舍鱼而取熊掌”、“舍生而取义”。人生在世,总有失意的时候,这个时候,怨天尤人,自怨自艾并不能解决问题。孟子告诉我们:“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还注重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而“养气”要在平日里合乎道义,不可拔苗助长;他也教会我们知足常乐,“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他更是道出了坚持到底的难能可贵之处,“行百里者,半于九十”,在离成功一步之遥的地方放弃,以往的一切努力也在此时化为乌有;他还提出了个人对自身的要求,对国家、对社稷的贡献: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长于论辩,他能掌握对方的心,读者的心,使之在全然不知的情况下就走进了他用语言布下的圈套,这就是孟子语言吸引人的地方。而且作为面对君主的说客,孟子这么做也体现了他的智慧,比起直言不讳的谏臣,孟子的话更易被君主们接受。正是由于孟子的雄辩才能,才出现了“王顾左右而言他”的局面。他善打比喻,几句话便能让君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如他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指出梁惠王仁政不足,更可贵的是他向梁惠王提出的建议中还包含了当今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污池”“斧斤以时入山林”……这些都在保持自然的一个平衡状态,孟子思想之先进可见一斑。他以“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来告诉齐宣王,有些事并不是做不到,而是个人不愿去做,而大王不行王道也是因为不肯做而得不到民心的。再有,孟子说“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以此类比人心,就更需细细衡量。
孟子思想中迸发出的智慧火花及其语言中放射出的艺术魅力是无法让人忽略的,在历史积淀下一直熠熠生辉,愈发珍贵。尽管当时孟子无法将他的理想实现——改变诸侯割据局面,一统中国,养名教民,可后人能从《孟子》中汲取更多精华,在儒家文化中感悟大道,努力提升自我道德,将孟子学说沿用到当今社会建设及立身处世之道中。

养浩然之气——《孟子》读后感
文/ 孟义
一直觉得孔子和孟子,或者说中国历史上那些思想家,尽管观点可能存在不同,但是身上都有一些类似的东西。
这种模模糊糊的感觉直到读到徐葆耕先生的《西方文学十五讲》才变得清晰了一些,在那本书里,我看到了一次次不同文明之间的战争,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个文明灭亡,另一个文明兴起,灭亡的文明又会在某个时刻借尸还魂,崩溃与重建在一直发生,因此作为引领思想潮流的那些思想家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时常常处在迷茫之中,甚至有些人对于人类理性的未来失去了信心,最终走向精神崩溃。
但是中国的那些思想家始终有一种盲目的乐观精神,这种乐观精神一方面表现在无条件相信人类拥有光明的未来,也就是说“治世”一定会实现,另一方面表现在无条件相信自己能在建立光明未来的过程中发挥作用,也就是说,拥有一种笃定的使命感。
因此,孔子困于陈蔡之间的时候,才会弦歌不辍,才会对颜渊的那一句“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深以为然。
读《孟子》的时候读到孟子说的一句话:“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心里又有一种熟悉感,想起《论语》里面一个人对孔子的评价:“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这两句话何其相似啊。
“斯特林堡的《鬼魂奏鸣曲》写于疯癫状态;杰克·伦敦像他的主人公马丁·伊登一样自己结束了自己,只是采用了服毒自杀的方式;意识流巨匠伍尔夫投了河;海明威用枪打碎了自己的脑袋;奥地利的茨威格则用使用了煤气;“苏维埃最有才华”的诗人马雅科夫斯基也用的是手枪;叶赛宁步其后尘……他们的心灵如脆弱的芦苇,没有风时还颤抖不停,待寒风骤起,便一个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更多的作家陷入悲观主义的深渊。”(徐葆耕《西方文学十五讲》)
中国的文人有自杀的吗?
有。但是一般是殉道,也就是说,正是因为对理想信念的坚守而选择了自杀,而不是因为理想信念破碎而选择自杀。
因为理想破碎而自杀的有吗?
当然也有。但是集中发生在近代那个被侵略的特殊时期,就算在那个特殊时期,也有更多的仁人志士奋起救国,杀生成仁、舍生取义,最终才有了现在的新中国。
这样积极进取的精神昂扬在《孟子》一书的每一个角落里。
很多人都知道文天祥的《正气歌》,“浩然之气”第一次出现就是在《孟子》里。
北宫黝不接受任何程度的侮辱,把对抗万乘之君看得和对抗平民百姓一样;孟施舍作战不考虑能不能战胜,不畏惧任何对手。这两人都是有名的勇士,但是都只是小勇。
儒家的大勇是这样的:“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这种大勇以浩然之气做支撑,如果自省有错,即使对方地位比自己低,也不要耻于认错,如果自省没错,即使千万人都敌视你,也要坚持自己的观点。
这种浩然之气不能刻意去培养,否则就是拔苗助长(拔苗助长这个典故也来自孟子),也不能因为无法刻意去培养而完全放弃自省。“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浩然之气来源于浩然之志,修行仁义、志存高远的人心里自然而然会勃发浩然之气。矫饰是没有用的,因为人无法欺骗自己的心。
浩然之志很难吗?
孟子认为“舜,人也;我,亦人也”,人人皆可为尧舜。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人人皆有的,仁义礼智是人人都能具备的,知道保有这样的天性不被外界污染,并且“扩而充之”,就能成为圣人。
但是也有这样一个问题:圣人到底是人?
圣人这个概念对于儒家来说就是一种理想人格,就像上帝这个概念对于基督教一样,但是,没有一个基督徒知道上帝是什么样子,同样的,也没有一个儒家学者给出过圣人的具体定义,这让我这样的工科生非常难受。孔子没有自居过圣人,孟子也是,他们自己认为三皇五帝是圣人,但是三皇五帝的事迹已经不可考了。
既然不知道定义,那么我们就来看圣人有什么用吧,这要看圣人处在什么位置上。
以舜为例,当然,孟子里面讲得最多的应该也是舜。
他的人生经历十分传奇,一开始只是一个普通的重组家庭里的小孩,后妈和同父异母的弟弟经常撺掇着父亲一起谋害他,即使这样,他都是十里八乡孝道的楷模,尧年老想要让位的时候听说了他的德行,就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来考验他的德行,发现他治家井井有条,让他摄政,发现他治天下也很有一手,于是尧死后舜就继承了天子之位。
并不是因为舜成为了天子他才成为了圣人,在儒家那个理想的架构里,正是因为舜成为了圣人,所以他才成为了天子。舜还没有发迹的时候在山里遨游,和麋鹿为伴,看起来和那些野人没有什么区别,但是把他放在儿子的位置上,他就是一个完美的儿子,把他放在丈夫和一家之主的位置上,他就是个完美的一家之主,把他放在天子的位置上,他就是个完美的天子。
是因为他内在已经达到了儒家认为的仁的极致,所以处在任何位置都能符合仁的标准,这样的人就是圣人。
和他形成对比的就是颜渊,在后世的很多儒家学者眼里,颜渊也是圣人。就连孟子也认为大禹、后稷和颜渊“易地则皆然”,“内圣”的人,是“仁”达到极致的人,放到全天下最尊贵的位置上,就能“外王”。
“求之有道,得之有命”,人所处的位置哪能是自己能掌握的呢,顺逆都是天命罢了。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但是心灵领域的事情是我们可以自己掌握的,求仁就得仁,求义就得义。
作者简介:孟义、男.80后、研究生学历、安徽省合肥市人、孟子七十五世孙.自幼习儒、兼修释道.孟义国学创始人.对诗词歌赋酷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