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与班马
作者:李春雷

过去,我们谈得最多的是文本问题,就是如何写作、写作的技法等等。今天,我们谈谈文品。
就是如何真实、真情、真诚作文的问题。
前几天,我在《光明日报》发表了一篇散文《秦岭添新绿》。几天之后,重新修正,又在《西安晚报》重新发表,题目是《秦岭之春》 。
背后有什么故事呢?
这就是今天咱们谈的主题。
先说《秦岭添新绿》。
秦岭,大家都知道,具有特殊的寓意,也被称为中华文明的龙脉。习近平总书记特别表扬过多次的作家柳青,在秦岭生活14年,其《创业史》就是以秦岭为背景创作的。还有贾平凹等著名作家,大都以秦岭文化和生活为素材。
去年七月,中国作协在秦岭脚下搞了一个很大的采风活动,中国作协的邓凯书记也参加了。
那次采风,从秦岭北部到南部,从柳青的老家一直到贾平凹的老家,共四五天时间,很有感触。

当时回来后,我写了一篇散文。由于当时是夏季,我就描写了夏天的秦岭景象。但由于太忙,有些拖沓,交稿时已是秋季。报社编辑稍一犹豫,再一耽误,就进入冬季了。于是,那篇写夏日秦岭的散文,就有所耽误。正好今年开春是全国“两会”。会议期间,《光明日报》向我约稿,正好我前一段又去了一次秦岭。于是,我就将文中季节改为春季,在副刊头条位置发表了。
发表以后,引起了不错的反响。
这篇文章,应该还是可看的。但是,在受到表扬的同时,我也收到了几条建议或者批评。有读者留言,说你文中有一点错误:秦岭的名字不是来源于司马迁,而是来源于班固。
在我过去的阅读中,秦岭的来历好像就是源于司马迁。在西安,在秦岭脚下,还有主流的、官方的一些媒体,大部分也是如此。我很早记得,秦岭名字来自司马迁,说秦岭是“天下之大阻也”。
太行山和秦岭,一南一北,是中华民族的两大主脉。

记得2004年我写太行山的时候,就查过很多资料。清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写道:“秦岭,天下之大阻也”。太行山,是“中华脊”。
我一直有这种印象,所以写作时很自然地就把秦岭命名权写成了司马迁。
平时,我对自己的创作态度还是比较严肃的。有些想当然的东西,还是要改正。所以,收到读者的批评后,我就又细查了。
细查之后,果然是我的错!
班固,是东汉史学家,在历史上与司马迁合称“班马”,一个西汉,一个东汉。
司马迁的历史贡献是《史记》。他把中华民族在汉武帝之前的历史,详细地梳理了一遍,功莫大焉。
班固是东汉著名的史学家,他的《汉书》是继《史记》之后的又一部重要史书。这本书记录了从汉高祖元年到新朝王莽的史事,历时230年的历史。《汉书》在图书体系建树上取得了重大进步,法度清晰,文风工整,开辟了官方修史之路。
司马迁和班固,各有特殊的贡献。
但秦岭的出处,到底是谁呢?
清代顾祖禹说“秦岭,天下的之阻也”这句话出自《史记》。经过细细查阅,根本没有。不仅《史记》中没有,司马迁的所有著述中都没有。看来,这是他编造的。而“秦岭”两字的最早出典,是在班固的《两都赋》里,其中有“睎秦岭,睋北阜”之语。
所以,经过再三地考证,根据现有的资料,我感觉应该是来自班固。
基本查证之后,我很有感慨。
当时考证这个问题的时候,为什么没有更认真、更全面、更细致一点呢?为什么想当然呢?以至于造成这个错误?
不管怎么说,我很自责。
所以,在读书写作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慎之又慎,正反兼顾,不要急于求成。只有这样,才能得出一个相对客观、冷静、科学的结论。
这样,我就在《秦岭添新绿》的基础上,认真地自我修正,把第一稿中有关秦岭的命名,改成了班固。标题也改了,叫《秦岭之春》。
而后,这篇新散文,在秦岭之下的《西安晚报》重新发表了。
作为一个严肃作家,一定要这样,不要给自己护短,要真诚地为文。
在这里,我想和大家谈谈,一定要坚守两点:
第一个,就是绝对真诚,绝对真实。过去,我对报告文学写作,一直坚持以真实为底线。但是这种真实,有时候是相对真实,有时候不够完全真实。
近些年的写作中,越来越感觉到,我们要为历史负责。
纪实文学是历史的证词,所以一定要坚守真实的底线。这种真实,是绝对真实,在细节上也不能虚构。因为绝对真实的力量已经足以震撼人,只有绝对真实才更有价值。所以,我现在的观点就是修正自己。
另外,一定要绝对真诚。对读者真诚,对自己真诚,对文字真诚。不要虚构感情,更不要虚构故事。
古人讲,文字是通神的。所以,我们对文字要虔敬、真诚。
纪实文学和散文都需要有这种态度。小说,虽然故事可以虚构,但是你的认识,你的思想,你的感情必须是真实的,要绝对真实。
所以,我们将来的创作,一定要追求绝对真实,绝对真诚。

第二点,就是无愧历史,无愧良知。一个作家,尤其是一个历史性的作家,负责任的作家,面对的是历史,是时间,是后人。所以,一定要经得住后人指责。
如果我们自己水平低,知识结构单一,视野狭窄,那是天生的局限,后人会理解。但是,如果我们明明可以做得到,却没去做,放弃了,那就是人格问题,那就是虚伪,那就是人品恶劣。
总之,我们还是要讲究知识分子写作,真诚为文,真情为文,真实为文,无愧苍生,无愧天地,无愧历史。
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中赞美孔子:“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所以,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朝着这个目标,朝着这个方向行进。只有这样,你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写作者,一个真正的文学人。

如喜欢《空中课堂》想进群学习,请加本公众号。
如需作者签名图书,请加微信:18833741298

〔名家介绍〕李春雷,1968年2月生,河北省成安县人,一级作家。现为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河北省作协副主席。系中宣部确定的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主要作品有:散文集《那一年,我十八岁》,长篇报告文学《钢铁是这样炼成的》《宝山》《摇着轮椅上北大》等40余部;短篇报告文学《木棉花开》《夜宿棚花村》等200余篇。曾获鲁迅文学奖(第三届和第七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徐迟报告文学奖(蝉联三届)等。
李春雷是鲁迅文学奖历史上最年轻的报告文学作家,也是新世纪以来唯一两获鲁迅文学奖的作家,还是鲁迅文学奖历史上唯一以短篇报告文学作品获奖的作家,被称为“中国短篇报告文学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