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凤阁
高家堰,亦称捍淮堰、高家长堆、高加堰、唐堰,现在通称为“洪泽湖大堤、洪泽湖古堰”。位于中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东岸,北起江苏淮安市淮阴区马头镇,南至洪泽区蔣坝镇,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始建于东汉、完成于明清,加固于当今的重要堤防。是世界上最长最宽的大堤,与四川成都的“都江堰”一道,被誉为是中国水利史上“绝代双雄”。
洪泽湖的形成是自然与人工的结合,如果没有二者合一,就不可能有今天“日产斗金”的洪泽湖。踏上“悬湖”古堰,触摸周桥大塘古堤,徜徉于历史与文人的长河。
早年,淮河两岸土地肥沃、气侯宜人,一支高氏部落人便在此地开垦、繁衍。时至战国末年,暴雨连涟,淮河漫溢,河堤冲决, 水患无穷,灾荒不断。部落名叫高祺的首领,手举黄旗摇晃呼叫,所有氏族老少,一齐砍伐芦韦草蒲,进行挡浪阻决,一百多口氏族齐动手,把大片芦苇水蒲放倒扎捆起来,肩扛担挑运到决口处、挡浪打堰,最终堵住了决口,由此高家的芦苇坝得名了,这就是现在“高家堰”乳名。
明万历七年冬(1579年),高家堰增高至一丈五尺,“北起武家墩,南至越城,长60里”,几年后又“延筑至周家桥(《淮河水利简史》)”,高家堰以西水位大增,于是这一段的淮河就与周围的洼地和附近的小湖泊连成一片,成就了现在一望无际的洪泽湖。“高家堰”渐渐被称为“洪泽湖大堤”。

洪泽湖大堤,全长百余里,蜿蜒曲折、弯弯绕绕,就象一条逶迤曲折的巨龙横卧在洪泽湖东岸,犹如“水上长城”。锁住洪水横流,泛滥成灾的洪泽湖水。古堰沿线名胜古迹众多,如高良涧的青龙庵、三国大将邓艾饮马池遗址、九龙弯、周桥大塘、乾隆御碑、滚水坝、黄罡寺、三河闸(现仅存“九牛二虎一只鸡”的镇水铁牛)……
大堤防浪石工墙使用千斤重的条石、糯米石灰浆砌筑,共用料石6万多块,且规格统一,筑工精细,充分显示我国古代水利建设的高超技艺,筑堤成库规划和直立条式防浪墙坝工程技术代表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尽管此时的洪泽湖大堤又宽又高,多次决堤时有发生,给东部里下河地区带来深重灾难。民谚云:“倒了高家堰,淮扬不见面”。说的是如果高家堰倒了,淮阴淮安扬州都将被水淹成汪洋一片。清人张养重《悯水》诗中写道:“高堰如城水如賊,年年防水水莫测。 丙辰五月雨十日, 波撼长城守不得。洪水倒注势可骇,桑麻到处成沧海。””尸骸遍野谁人收,数口绳牵逐乱流。”可见被洪水淹没面积之大,生灵涂炭状况之惨。据史料记载:从大明万历三年到大清咸丰五年(1575-1855年)这280年间洪泽湖大堆就溃堤决口140余次,几乎每两年一次。洪水肆虐、就像脱疆的野马,横冲直撞、咆哮如雷,水患无穷。虽说历朝历代备受重视,但乾隆期间尤甚。在《南巡盛典》中清楚看到,一代帝王六下江南,六到洪泽湖,且时隔三十三年在同一块碑上分三次题字,此种现象乃实属罕见。乾隆二十年(1755年),将大堤剩余的土堰部分改建结实“砖工,”以诗下旨(1756年)。
迤北岸离湖,
筑土仍旧贯。
癸酉几致危,
易砖筹御扞。
后来乾隆皇帝“思高堰堤工,绵远保护维艰”,“惟不惜多费币金建石工,使高厚坚固,久远可持”,于是又下圣旨,将“砖工”一律改为“石工”。乾隆四十七年(1783年)改建峻工,乾隆得知大喜,为之赋诗曰:
砖工不若石工坚,
改筑曾教庚子年。
由此可见,乾隆皇帝重视大堤防固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在洪泽湖千年漫漫长堤上流传着许多历史传奇的故事。
故事一,明初年(1368年)洪泽湖大堤决口,洪武帝朱元璋下旨要刘基修固大堆,刘基来到洪泽湖后,沿湖堪察地形湖况,终于想出一个办法,他向百姓收了大量米糠,运到上游老子山处投入水中,米糠随风漂流,南至至蔣坝北到码头,米糠沿着湖岸形成一道道弧形,刘基随稻壳迹线修筑大堆,形成现在的108道弯的洪泽湖大堤,顺其自然、受力均匀、弯弯绕绕、承受风浪,曲强于直。不得不佩服古人的聪明才智。
刘基筑堤洪泽湖,
地形湖况堪察中。
顺其自然办法好,
聪明才智立大功。
故事二,道光四年(1824年),林则徐正在大堤修筑周桥段时,来自家母病逝讯息,日夜兼程赶回奔丧。官员中无有精通水道人才,工程被迫停工。丧事后,按汉人官员父母逝世后须在家守孝三年的贯例,林则徐在家患病,守孝养病不到半年,洪泽湖又发大水,皇帝下特旨要林则徐前去督修堤工。林则徐为落实责任到人,保质保量,在每块铁锔上(料石连接铸铁蝴蝶扣件)刻名字,工程出现问题,在湖水中捞出铁锔,勿须调查,就认定谁的责任。从洪泽湖博物馆中保留的铁锔上,就有“林工”、“钦工”等字样,也许“铁证如山”一词出自这里。

身着孝服林则徐,
接旨赶赴洪泽湖。
监修督工责任重,
铁锔刻名来追溯。
风餐露宿大堤上,
徒步奔走泥淖路。
脚踏实地见成效,
质量管理名千古。
故事三,同治三年(1664年)为防捻军,驻淮阴漕运总督吴棠,上奏清朝皇上建城获准,本地无山石料犯难,下属提出“拆石工堆条石修城”,吴棠大喜下令派众人前去码头拆石运回筑城,当拆到“刘基筑、吴棠拆,拆到此处拆不得”13个字条石时,“天意不可违也”,只得缩小建城规模。出现(武)关帝庙在城内,(文)孔庙在城外的全国独一无二。
淮阴城一大怪,
武在内文在外。
刘基筑吴棠拆,
无良计规划改。
洪泽湖大堤是历史上最为壮观的古堰堤,其投入“人数之众、用材之多、耗时之长”的人工水利工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历数明清两朝,共有200多位治河官员驻节淮安,其中陈瑄、潘季训、林则徐等中国历史治水名人都在淮安留下了足迹。快两千岁了,这条雄冠天下长堤巨堰巍然屹立,彰显了淮安独特的水工文化,对研究古代水利交通、河道治理、漕粮运转等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2023年5月1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