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林正韵)
文/冯志清〔上海〕
6月4日新华网、央视网于酒泉报道,2023年6月4日凌晨6时30分许,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首次突破“黑障区”,在有效跟踪、实测、保障下,于中国航天东风着陆场成功平安着陆,较以往神舟飞船从太空站返程整整缩短了近20小时航程,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张陆安全顺利出舱、身体状态良好,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至此取得圆满成功。
综合新华网、央视网消息,自2022年11月29日,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将神舟十五号飞船发射升空,由费俊龙、邓清明、张陆组成的神舟十五号“航天三英乘组”进入空间站组合体,开始了长达180天的“中国太空站”出差任务。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27次飞行任务,也是进入空间站阶段后的第4次载人飞行任务。
费俊龙等神舟15号“航天三英乘组”,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了六个月,在太空见证了中国空间站正式建成的圆梦时刻。在轨期间,神舟15号“航天三英乘组”在地面系统支持下,首次实现2个乘组6名航天员“太空会师”,神舟十五号与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完成在轨轮换,随后圆满完成4次空间站出舱活动,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个乘组出舱活动新纪录,顺利开展空间站三舱状态长期驻留的多项目验证工作,进行多项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验证货物气闸舱出舱工作模式,迎来天舟六号货运飞船、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来访对接,并与神舟十六号飞行乘组进行在轨轮换。
志清6月3日深夜至6月4日凌晨在央视直播屏前,目击了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于6月3日21时29分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分离。飞船返回制动前第一次调姿后,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飞船返回制动发动机点火,返回舱与推进舱分离,飞船再入大气层,在距地面约10公里的高空开伞,最终于6月4日凌晨6时30分许在位于巴丹吉林沙漠中国航天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的全过程。
志清特别留意到,央视直播屏前,中国航天专家有几段精彩直播讲解。
一是,“神舟系列飞船是中国航天员实现天地往返的“生命之舟”,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本次神舟15号载人飞船回收任务与以往相比,在延续使用快速返回模式,在不改变软硬件条件下,返回绕飞地球从原来的18圈缩短至5圈,返回时间与采用该模式之前相比缩短近20小时”!
二是,“神舟15号凌晨3点就要奔赴东风回收场,在预定落点附近准备返回舱落地前的各项事宜,随时待命,时刻准备”。“夜间行驶是本次回收任务的一大挑战。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回收试验队在工作管理与流程方面进行优化,反复确认细节,克服自然条件,开展了多次安全培训,围绕返回过程故障、着陆环境异常、处置工序故障三大类故障模式,准备了20多种处置预案,包括返回舱弹道式返回、未脱主伞、无水肼泄漏、返回舱落入水中、气候条件恶劣等,并针对重点环节进行多次单项和综合演练,保障此次返回舱处置任务的圆满完成”。
三是,“轨返分离”“推返分离”……在东风航天城指控大厅,口令一个接一个地发出,搜救工作进入倒计时。不久屏前航天专家透露:“神舟十五号飞船返回舱巳进入黑障区。返回舱刚进入黑障区,敦煌测控区便准确地捕捉到返回舱的实时高清图像。面对曾经会让飞船与地面失去所有联系的最危险的黑障区,如今,中国航天已经实现可控”。“从神舟一号任务开始,为了解决飞船在黑障区的跟踪测量难题,中国航天经过一代代测控人接续攻关,现在神舟15号飞船返回,中国航天已具备了黑障区稳定跟踪飞船的能力”!
笔者欣喜认为,“中国航天已具备了黑障区稳定跟踪、实测、保障飞船安全返回的能力”一一这是如今神舟15号载人飞船“航天三英乘组”太空站出差180天,建成太空站“三船三舱”,创造太空站单个乘组四次出舱,先后实现神舟15号与神舟14号乘组、与神舟16号乘组“两度6位航天英雄会师”,实现神舟15号最终提前约20小时,圆满返航、平安回家的根本保障!凸显中国航天科技崭新实力!为此,特赋《天净沙》为评为纪。
三英穹际公差。
半年仙旅天涯。
两度宾迎会嘉。
出舱四下。
黑障踪测回家。
一一2023年6月5日凌晨时事诗评
作者简介:
冯志清,男,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在职工商管理硕士,高级政工师、经济师,化工企业多年公司党 委书 记、董事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曾兼任:中国化工政研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工报社记协特约记者兼顾问、中国化学试剂工业协会第5~7届副理事长、上海市职工政研会理事兼特约研究员、中国化工文化艺术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工作家协会第1~3届副主席和1~4届理事、顾问;中国文学艺术联盟签约作家、上海诗社会员、《2019年中国诗歌大典》副主编、2020年《古韵新风》第一册常务副总编、2023年《古钧新吟》执行主编、新上海诗社副总编、天下诗词文学时事评论员。1983年起,有各种论文、报告文学、散文、诗词在中央、部、直辖市等媒体发表或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