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与云朵的邂逅
第六篇
文/周天明
一一读张林华老师《一生不过一念》片断
题记:我一生在基层从事劳作和工作,虽然喜欢文字,但真正阅读并不多。近获张林华老师力作一部,初读便有伯期相遇之感。为加深理解,欲边读边写些体会感受之类的小文,请老师和诸友不吝赐教。
第六篇:赤子家山
与小时情结孪生的兄弟是家山情结。张林华老师在《要看看菱角和竹子》中说:“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大山里的村落环境和气场并不陌生,老纪录片般的时空转换,把我们拉回田野可以奔跑、繁星可以细数的童年时代。这种童真与幸福,恰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曾经那样真切地陪伴着我们成长,经过岁月沉淀,成为我们面对一个个生存难题的精神支撑,在越来越浮躁的滚滚红尘中提醒我们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正确方向。”
张老师所称的“大山”是指莫干山,位于湖州市德清县境内,中国著名休闲旅游避暑胜地。老师多次写莫干山的景与事,我读后觉得最为感人的是《缤纷英溪帖》和《我很想建一座凉亭》。
《缤纷英溪帖》以诗情画意般的笔调描写莫干山山谷汩汩流淌的英溪:“英溪的源头栽满了桃树。春天来临,千树万树,桃花盛开,有喜燕无数,翻飞相逐花间,微风催动细枝,吹落枝头片片桃花,飘飘洒洒,落入树下小溪中,浮漾水面,灿若锦绣,又顺着溪水,缓缓漂流。人立岸边,目送桃花顺流而下,蔚为壮观,英溪之名由此而得。”英溪流至一个静逸的集镇,两岸是亭台楼阁、酒肆遍布,白天人头攒动,晚间灯火阑珊的余英坊,临河架有木栈道,顺河湾延伸,席地而坐,将双脚探进水里,最让人想起遥远的威尼斯。最忆江南,舞在江南,余英溪畔的前溪歌舞扑面而来,“春光常驻柳梢头,剪得长条插酒楼。便作家家寒食看,村歌社舞更风流。”这是远道路过的诗人杨万里领略了前溪歌舞风采后的评价。一条出自山野的普通小溪,不仅流淌着自己的风光,而且孕育出诸多的名贤巨匠,一下子让我掉入梦中似曾相识的星星河里。且不说防风氏下渚湖聚族汪茫,莫邪干将铸剑春秋的古老传说,单就沈约荡着小舟泛永康江吟哦,和俞平伯的曾祖父俞樾中榜喜讯报达洪洲,就够雷倒我等泛泛之辈。沈约是历史上第一个为永康江写下诗句的非永康籍诗人,其“长枝萌紫叶,清流泛绿苔。山光浮水至,春色犯寒来。临睨信永矣,望美暧悠哉。寄言幽闺妾,罗袖勿空裁”的美妙诗句,至今还回响在永康大地的上空。我地洪洲俞氏家谱记录有俞樾中榜后喜报送达大宗祠堂的条目,把他列为洪洲俞氏开肇以来的第五位进士而引以为傲。至今,当年俞樾祖上离开时所读的书院和手植树都还保留着留给后人纪念。我顿时产生思接远古,拉近当今,不曾亲游胜似亲游的感慨。
《我很想建一座凉亭》是为保家卫国献出生命的莫干山英烈褚定侯而写的,文中写了褚定侯的身世和事迹,他于“1919年出生于浙江省莫干山的一个普通农家,年少更事,勤奋好学,曾是浙西临时中学的高中生,因为受到周恩来主任演讲的感召,毅然投笔从戎,于1938年考入黄埔军校武冈二分校17期。从军之前,英俊的他曾与家乡一个姑娘坠入爱河,可是国难当头,在1941年的长沙保卫战中血染沙场。”烈士牺牲后,他的母亲得到一笔抚恤金,在生活艰难的情况下,母亲紧捂着抚恤金不用,而想用来在儿子生前经常上下的莫干山陡峭山路上建一座凉亭,给那些为生计赶路的人遮风挡雨。母亲这个心愿得到家人理解和支持,只是随后抗美援朝战争爆发,老人家将钱全部捐出购买飞机用于打击侵略者。因此直至母亲去世,凉亭还是没能修起来,读完令人既感动又酸楚。
张老师对这个“一晃大半个世纪过去了,褚母生前期待修建的凉亭仍无踪影而唏嘘。”他也提出很多建议,例如亭名怎么取,建构怎么配置,用材如何选择,内涵如何表达等等。但末了那句“我不知道,这样的心愿,是否有朋友起而响应?”是够戳心的,想想我地革命老区釜历山上的烈士真坟究竟埋在何处?不也照样是个迷吗?我想,亭虽没建起来,但英烈之丰碑永远矗立在人们心中!
2023年6月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