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曲吉森
主播:安 好
六月,杏子成熟了。
连绵的雨下个不停。院子里那棵大杏树结满了杏子。风一吹,雨一打,熟了的杏子噼里啪啦落了一地。站在窗前看见地上那黄澄澄的杏子,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小时候偷杏的故事。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儿童,是最苦的一代,没吃没穿。每家几分地的院子用秫秸围成障子,不让那只老母鸡钻进去啄那两垄葱,那可是饭桌上仅有的下饭菜。为数不多的人家中,靠在低矮院墙的边上,有一棵杏树。到了杏子成熟的时候,家里的当家人时时刻刻看管着杏树,不让家里人随意摘杏子,更不许外人来偷杏,只有家里来了重要的客人,主人才让摘下几捧,用水洗干净,招待客人。客人走了,剩下的杏子主人叫来家里的一群孩子,一人分几个。但往往是大哭小叫的,因为分的不均或者是大孩子争抢小孩子的,因为多吃一个杏,总会抹去很多眼泪。
家里的杏子,都卖给了村里的供销社。
每年杏子还没有完全成熟的时候,供销社就开始收杏了。家里为了几块钱,自然是把杏子卖给了供销社。供销社收杏子的时候,要雇佣几个家庭妇女给他们用麻绳把装杏子的袋子缝好。这些妇女在干活的时候,也会把个型大的、味道好的杏子偷偷放在自己衣兜里几个,回到家里把杏子分给自己的孩子们。慢慢地,大孩子从妈妈的行为中受到了启发:去供销社偷杏。那些十几岁的孩子们都时不时围在供销社的大墙外,等待时机一拥而上,两个裤兜装满了杏子,在卖货员的大声呵斥中四散而逃。孩子们跑得煞黄了脸,摸摸裤兜里滚圆的红杏子,咧开嘴,笑了。我们前街距离供销社比较近,孩子们偷杏得手的时候比较多,后街和西台的孩子就差得远了。

我在小学读书时,有一次我和向党去景华家偷杏。景华家的杏树挨着老贵叔家的西墙,而且老贵叔家地势高,景华家地势低,站在老贵叔家的西墙边,轻松就可以摘到树上面的杏子。那也是一个有雨的中午,我俩利用大家都午睡的时机,蹑手蹑脚钻进老贵叔家,摘了两挎兜子熟杏。但我俩还觉得不过瘾,想站在墙头爬到树尖上去摘杏。谁知刚跨上大腿,屋里传来一个大声质问“谁呀?”,吓得我俩收起大腿一溜烟跑了。
爸爸也曾给我讲述一个偷杏的故事:几个人乘着夜色去一家大门外的杏树上偷杏。不料树上稀里哗啦的声音惊动了主人,主人穿着短裤喊到门外,树上的“偷杏贼”都纷纷跳下树来狼狈逃窜。只有一个胆子大的,悄无声迹地爬在树上一动不动,借着夜色和杏树繁茂的枝叶隐了身。主人见偷杏的跑远了,骂骂咧咧的关上大门睡觉去了。树上那个偷杏的,继续“干活”,直到“锅满盆流”,才慢慢从树上溜下来,打着口哨,扬长而去。
岁月轮回,一转身,半个世纪就过去了。现在的山村,已经失去了从前的热闹,大多数人已经移居到县城。坚守大山的,是那些拄着木棍的老者。六月,杏子熟了,这些小时候偷过杏子的老人,盼着孙子们来自家偷杏。可是,年年岁岁黄杏红,不见当年偷果童。雨中,新鲜的杏子散落一地,让雨水腐烂着。一年又一年,慢慢地也腐烂了那代人心中偷杏的童年——

作者简介
曲吉森:辽宁建平人,小学教师。

主播简介
安好:文海雅音传播中心、柠露文化金牌主播,全悦大同阅读会、花开朗诵艺术团成员。热爱朗诵,钟情瑜伽。

声明:本平台图片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