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在山城当老师
作者:周葵
1970年3月8日,我们告别了水里泥里冰里雪里苦苦奋斗了一年半的沉湖军垦农场,分配到了孝感地区教育局。我们离开农场时,一路都有解放军干部护送,当时护送我们到孝感的是我老伴所在连的连长。连长知道我老伴在家是独子,只有一个老父亲,再加上我老伴是汉川人,就征求他的意见,是打算留在孝感还是分回汉川或者汉阳。我老伴把连长的好意告诉了我,我当时有点一根筋,就说:“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把文化还给贫困的山区。”于是,我们就一起到应山县。从广水下火车后到应山城关,要经过大山口,那山真是险,怪石嶙峋,山路颠颠簸簸,好不容易到了应山,我被分到了城关中学,老伴则分到了八一学校。
上课的第一天,我有些忐忑,因为从来没有上过讲台,有些手足无措。但我的学生给我的第一印象却非常好:他们穿着都很朴素,可衣服都洗得干干净净的。那一双双明亮的眼睛,流露出对知识的渴望,就像久旱的禾苗渴望甘霖;那红扑扑的脸蛋,挺直的腰板,就像一棵棵小松树,等待园丁的栽培。面对这么可爱的学生,使我慢慢平复了紧张情绪,我边上课,边觉得我和他们越走越近了。
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既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我要塑造什么样的灵魂呢?这是初为人师的我,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我希望塑造的灵魂是一种理想化的灵魂,他应该有着乐观开朗的性格;有着面对困难,勇于担当的大无畏精神;有着正直豪爽的品质;有着不断拼搏好学上进干劲。他是我理想中的人格,也是我一直追求的人生目标。女娲以自己的形象抟土造人,我也要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去教育我的学生,。在大学时,老师讲过,我们“师范”两个字的含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范”就是楷模,就是示范,就是标准,就是榜样。要当一个好老师,既要学问好,又要品行端。正如《礼记》中所言:“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我把这些作为自己的教学理念,并决心逐步把理念变成现实。
当时的城关中学,教学条件极差,没有校舍,和北小挤在一起,共用一处校舍。上午,我们上课;下午,北小上课。其实,我们是有校舍的,我们的校舍就是当时应山人民心目中的圣灯——应山一中的校舍,只是我们的校舍被当时的人武部占据了。当时,人武部的个别领导,执行错误的知识分子政策,加之“四人帮”的极左路线,他们撤消了一中,把一中的老师赶到了乡下,却把自己的家属院搬到了一中,并打算长期占据下去。欧阳修说:“学校,王政之本也。”为了要回一中的校舍,让教学走上正轨,我们真是用尽了心思。写材料,找领导,多方面反映问题,为这还在在大会上被点名批判。最终,正义战胜了邪恶,1970年秋季开学时,我们回到了我们自己的校园。返校的那天,全校师生员工喜气洋洋,我也一样,非常喜悦。从此,我就与这所学校紧密相连,荣辱与共,我在这里辛苦耕耘,实现我的人生价值。
七十年代前半叶,劳动就是学校家常便饭。有时还要带着学生下乡支农,搞双抢。农忙时节,抢种抢收,劳动量很大。那时我怀我的小女儿已经六个月了,因为当班主任,我还是要带学生下乡劳动。我们的学生都是城里娃,吃苦受累,有些受不了。我就在工休时给他们讲我们在军垦农场劳动锻炼的故事,讲我们是如何夏练三伏冬练三九的。他们听了都很受教育,虽然很累,但没有一个叫苦叫累。我还给我的学生们讲当年八路军的作风,八路军当年住在百姓家,临走时,都要水满缸,地扫光,要把整个村子都打扫得干干净净。我们要向八路军学习,多帮住家农民干家务活。我的学生在农村支农,虽然都很稚拙,干活也并不是得心应手,有的同学看到稻田的爬虫,吓得哇哇乱叫,但农民伯伯对他们却很好。生产队长派专人给我们做饭,每天早晨还给我的学生一人一颗鸡蛋,这在当时真是难能可贵。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带的第一个班没能参加中考和高考,他们都下了乡,成了知青。但令人欣慰的是,他们都干得不错,我的学生段洁志从农村回来看我,对我说:“老师,我觉得我们都有点像你,做事认真,不会偷奸耍滑。”我说:“是呀,人生是个漫长的过程,不要急功近利,遇事肯吃苦,向前看,不见得就是坏事。”这批学生从农村出来后,工作都很积极,有的当了副市长,有的当了人武部长,有的当了工商局长,有的当了招商局长,有的当了医生,有的当了会计,有的当了老师。他们为家乡的建设积极工作,出力流汗。到现在,我们都还保持着很亲密的师生关系。
恢复高考制度后,教学走上了正规,从那时起,我就成了学校的主力队员,年年带班主任兼语文课。整个语文组,就我一个女老师,年年带班主任,忙的不亦乐乎,大家开玩笑,说周葵就是阵阵不离的穆桂英。
1979年,我带的是个文科班。当时的文科生,不是文有所长,而是理有所短,“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号,喊得震天价响,这也给我们文科生带来了思想压力。我分析了文科生的特点,情商高,记忆力强,会表达,就积极地鼓励我的学生,多读多背。我对我的学生们说:“中国有句俗话,叫着‘不死不活,死去活来’,咱们就记住这两句话,该背的都背会,再慢慢领悟,把‘死知识’变成‘活知识’,学会运用,学会思考,这就是进步,这就是‘死去活来’了。”当班主任,最重要的是要爱学生,要让学生爱我,我必须要先爱学生。在授课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让这些底子薄的孩子热爱学习,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昂扬的认真学习的班风和以表扬为主的教学方式。我非常注重作文评讲课,学生的作文中,哪怕只有一两句写得好的句子,我也要念出来,并加以评讲,鼓励他们,希望以后写得更好。当年的高考实行的是一考三录,即一次高考,录取大学中专技校,这个方法可以大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当时的就业压力大,国家百废待兴,改革开放,千帆竞发。我的学生在我的带领下,努力学习,积极上进,在高考时,凡是非农户口的学生,都被各类学校录取,我的文科班,获得了大面积的丰收。学校对我的奖励,就是分给我一套两居室的房子,解决了我家长期住筒子间的问题。几十年过去了,我的文科班学生汤应中还对我说:"老师,我永远都会感激您,是您教会了我读书。在我到文科班以前,我根本不会读书,总是糊里糊涂,是您教会了我,把我从馄饨状态引导到明白的路上来。”现在他已是广水市驻京办的主任,2007年还邀请我到北京,待我如父如母,让我尽情领略京都风貌,我享受到了不是母子胜似母子的师生之情。
文科班毕业后,我又接了一个初中班。那是1979年的秋季,学校为了夯实基础,从初中抓起,就决定把业务扎实的老师下沉,办初中班,为的是为高中输送高质量的生源。初中的学生,年级都只有十二、三岁,坐在教室里,脑袋比桌子高不了多少,稚气未脱。我想,这些娃娃们的爸妈,也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奔忙,他们把自己的心肝宝贝交给了我,这对我是多大的信任啊,学校把这个班交给了我,我一定不能辜负他们。我把这些娃娃当成自己的孩子,甚至比关心自己的孩子还要用时用力。有个女孩叫王渚清,她告诉我她在回家的路上,有个年青人拦路,对她说,喜欢她。这可不是一件小事,我立马组织班上的男生,两人一组,每天下晚自习后护送王渚清回家,而且要看着她进门再转来。也要其他的同学放学回家,注意安全。天天护送的结果,那个无赖再也没有找王渚清的麻烦了。王渚清的父母都是医生,每天也都很忙,看着我这样爱护他的女儿,非常感激。王渚清后来考上了中山大学外语系,现在定居新加坡,事业成功,家庭幸福。我班还有一位男孩韩家宏,有一天没有来上课,我去他家走访,才知道他家不幸失火,家产全部烧光,连同他的书包都烧了。为了帮助他解决眼前的困难,我在班上发起募捐,自己也捐钱,同学们也都很积极地表示自己的爱心。我们用募捐的钱,为韩家宏同学买了新书包,新文具,新书,新本子。我带着班长、学习委员把东西送到韩家宏的家,还剩下的几元钱,也给了韩妈妈,帮她解决燃眉之急。韩家宏后来考上了湖北中医学院,现在是广水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主任。有一年我老伴患了尿道结石,那时韩家宏还在泌尿科做医生,对我老伴几尽后生晚辈之能事,照顾得周到温馨。朱小平家里比较困难,这孩子用废弃的香烟盒中的包纸钉本子,做课外作业,而且写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我就在班上表扬他。朱小平学习一直都很认真,后来考取了清华大学。还有邹晖,她没有妈妈,后妈待她不好,我就经常关心她,家里有了好东西,也叫她一起来吃。她后来考取了武汉大学。杨军是个乡下孩子,个子小,胆儿也小。我也是经常把她叫到家里吃饭,鼓励她。她后来考取了湖北省林校,留校任教,现在在美国。杨军的爸爸因为孩子读书,和我们家交往,成了朋友,他有一次非常动情地对我说:“周老师,你教我们杨军,不是改变了我们杨军一个人的命运,而是改变了我们整个家庭的命运。我的其他几个孩子,也都以杨军为榜样,努力学习,个个都考上了学,都在外边工作。我真是要感谢你。”像杨军爸爸说的,通过读书改变整个家庭命运的,在我的学生中,还真的不止一个两个。我的初中班的学生,真是不负众望,后来中考,大部分都考取了我们一中,我的语文无论高分还是人平分,均占全县第一。“得天下英才教育之,人生之一大乐也”。

县教委为了提高全县语文老师的教学水平,居然搭高台,唱大戏,让我为全县老师上示范课。我还记得当时讲的是毛岸青夫人邵华将军写的《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那是一篇文情并茂的好文章,作者要纪念的是我们的革命前辈,自己的母亲杨开慧烈士。我在授课时,以作者浓烈的情感为主线,以欣赏语言美为重点,引导学生诵读,在诵读中领悟字词句所表达的深厚情感。达到既学习革命先烈崇高精神,继承先烈遗志,又受到文学作品熏陶的目的。一堂课下来,好评如潮。我认为教书育人,是教师职责所在,天经地义。讲好课,受欢迎,是老师应有的本分。
铁打的学校,流水的学生。在初中班升入高中之后,我也跟着当上高中班的班主任和语文课。那时教书也有循环,带了初中再带高中,叫着大循环;带了高三再转来带高一,叫着小循环,我就属于大循环。1983年学校把理科高一(六)班交给了我。高一(六)班是住读班。住读班的学生大都来自乡下,大多是农民的子弟,他们勤奋,刻苦,读书的目的性很强,听话。我以前带的班级,学生都是城里娃,下了晚自习,各人回家,老师不用管他们吃饭睡觉。住读生就不同了,老师不但要教他们读书,还要在生活上照顾他们。有的男孩在家根本就没有洗过衣服,我教他们如何洗衣服。我每天都要去查看他们就寝,看他们睡得好不好,有没有人乱讲话,影响别人休息。流行感冒时,我会用家里的火锅煮醋水,放在教室里,杀菌消毒。那时学校没有饮水设施,学生课间要到食堂去抬水,我担心女生力气小,抬水会出事,就对男生说:“咱班的男生发扬风格,多抬几次水,女生就不要抬水了,她们力气小,万一烫到了,可不是好玩的。”刘圣平在高三时,母亲不幸离世,为了安抚他,我给他买了一套夏天换季的衣服,他后来考上了西安交大。三年的辛苦劳作,让我们高三(六)班形成了风清气正,团结向上,拼搏奋发的班风,男女生没有早恋的,都在为了更大更远的目标奋斗。俗话说,不问收获问耕耘,1986年,我的班参加高考,过一类分数线的有31人,我的语文成绩也是考得最好的。2016年,是他们毕业30周年,他们从四面八方回到了母校,这时的他们,正当年华,有的已是企业副总,有的在单位独挑大梁,个个意气风发,风度翩翩,在聚会敬酒时,不约而同地喊:“周妈妈,儿子姑娘回来看你啦!祝您健康长寿!”还有什么比这更幸福呢?我不懂电器,我的学生是华帝的副总;我不会架桥铺路,我的学生却在青藏线上当工程师;我不会给人看病,我的学生是博士医生!他们的业绩我不能一一枚举,我的学生超越我的也不是一个两个了。他们成了我们国家的建设者,成了国家的栋梁。不论他们在哪里,都记挂着我,我的学生仇明贵和我的大女儿在一个城市工作,只要知道我去了,一定会来看我,还要给我红包,说:“老师,你还记得吗?当年我在上海读书,你资助过我。”他知道我爱唱歌,就给我买唱歌的书,各种版本的,寄给我。这就是我投身教育,甘当一辈子中学老师最大的快乐。

86届毕业走后,广水市一中由于教学业绩显著,由地区重点高中提升为省重点高中。1987年第一次评定职称,我就被评为高级教师,还高票当选教育战线的人大代表,广水市人大常委,湖北省教育战线模范教师。教委开展“一堂好课比赛”,学校派我参赛。我讲的是孙犁先生的《荷花淀》。在《荷花淀》中,孙犁先生用散文诗般的语言,刻画了一群有血有肉灵动乐观积极向上的农村青年,他们为保卫自己的美丽家园,在白洋淀打了一场消灭鬼子的伏击战。发生在《荷花淀》中的战争,犹如一幅水彩画,娇艳的荷花,翠绿的荷叶,荷叶下的水生;静静地瞄准,准确地射击,飞快地扔手榴弹,击沉鬼子的运粮船。整个伏击战,干脆利落,没有淋漓的鲜血,没有残肢乱飞。荷花淀的伏击战,宛如现在的抗日神剧。那么,作者创作这篇小说的目的是什么?难道当年在枪林弹雨中打鬼子,就这么富有诗情画意?为了上好这一课,我必须要把作者的创作意图弄明白,不能只停留在欣赏诗化语言和优美的画面上。经过反复的揣摩,我认为作者写《白洋淀》,塑造一群有血有肉的农村青年,是要通过他们在白洋淀的伏击战,歌颂中华民族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心,是要赞扬抗日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在颂扬战斗中成长的中国的英雄儿郎,特别是那群在战斗中成长起来的白洋淀妇女。妇女的进步,是社会进步的深层次的体现。这是我们民族战胜强敌的根本,也是毛泽东抗战必胜的伟大思想对广大民众浸润的结果。只有准确把握住作者的创作意图,才能高屋建瓴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才能提纲挈领地提出问题,才能讲好这一课,才会避免照本宣科,或者单纯地寻章摘句。在教学方式上,我采用我一贯的启发式教学,师生互动,老师边讲,学生边读;老师边点拨,学生边领悟,边揣摩,边体会,边想象。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达到深入理解作者创作意图的目的。一堂课,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情趣盎然。从字词句段篇,到标点符号的运用,也都落到了实处。当时听课评课的都是广水市语文教学的老前辈,他们不仅学养深厚,而且对语文教学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经过他们慎重的评定,一致认为我的《荷花淀》教学应该获得“一堂好课比赛”第一名。由此我体会到,认真对待每一节课,讲究教学方法,是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关键。语文课堂,应该激活一池春水,有波有澜,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为太热爱三尺讲台,退休后,我继续受聘到武汉、海南、深圳等地教学,在南奔北波之中,我饱览了祖国的大好风光,增加了自己的见闻;在教学上,也交出了很好的答卷。我在海南国科园实验学校教的初三毕业班,中考时,150分的考卷,我的学生乔立、谢夏莲、张硕丹三人都考出了145分的好成绩。后来在亚太国际学校和西乡学校教书,也都受到学校领导和学生们的欢迎。老师的工作虽然普通,但却是个关乎千家万户,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在这个岗位上需要付出无私的才智,也能收获许许多多的幸福和快乐。回首往事,教书半生,应该是没忘初心,我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奉献给了我的学生,奉献给了山城应山。
【作者简介】
周葵,女,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67届毕业生,沉湖8250部队军垦农场二分队九班班长。湖北广水一中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参加编辑出版《历史上改革人物100例》《中国古代社会调查故事》,著有诗歌散文集《芳华依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