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两“家”于一身的罗红
王业松
上午咖啡下午茶,
读书看报练书法。
游泳骑行隔日换,
幸福钥匙自己拿。
这是我九十岁人的日常生活写照。读书看报是我对知识的追求,每有所获和新的感悟都喜上心头。每天对知识的获得感都在增添我的幸福感。
5月29日,《新华每日电讯》关于人文经济的报道文章说:“大国发展实践声明,文化和经济好比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车轮,……二者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读了此文,顿时想到了我曾经写过的罗红先生。
兼“两个轮子”于一身的罗红,也是兼两“家”于一身的罗红。他既是国际著名的摄影家,又是中国有名的企业家。
说罗红是企业家,因为他创办了“好利来”蛋糕驰名商标。他在全国80多个大中型城市有千家连锁店,总资产过亿,拥有万名员工。
所有的企业家都是商人,但不是所有的商人都能成为企业家。企业家和商人都追求经济效益,但企业家除了获得利润,还有对社会效益的追求,还有家国情怀,为国分忧,为民造福,为民族争取荣誉。用此标准衡量罗红,他不愧是一位企业家。罗红发财不忘本,得意不忘形,他关爱少年人的成长,从2008年起,每年出资1000万元资助中国儿童环保教育计划,直到2013年。2006年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签订了协议,独资设立“罗红环保基金”组织。2009年,罗红获得联合国颁发的全球“气候英雄”称号。2011年,获得肯尼亚政府总统颁发的“勇士勋章”。
宋代舒岳祥《冬日山居好》诗句曰:“人生何所事,口腹最相关”。罗红给社会献上了最好的美食蛋糕。京东创始人刘强东在谈到何谓企业家时说:“真正的企业家应该把自己视为这个社会和社会财富的受托人,而不是一味的汲取社会资源,汲取社会财富,而无所贡献”。罗红就是前者的企业家。
说罗红是摄影艺术家,因为他对摄影艺术的孜孜不倦的追求。他之所以成为企业家,也是从文化开始的。罗红身上具有中国传统的孝文化,他起初做蛋糕是从孝顺母亲开始的,是为了满足母亲对蛋糕的需要,从而把艺术做在蛋糕上,蛋糕中蕴藏着对母亲的爱。这种对母亲的热爱又激发了他的艺术灵感,让蛋糕有了文化艺术的支撑。
罗红有艺术家特有的志向,他要用相机把大自然最美的瞬间变成永恒,留在画卷里让人们永远欣赏。他有艺术家特有的坚定信念:“用天地的大美,来唤醒人心的大善,善待自然,善待万物,也善待我们的子孙后代”。他曾说:“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你拥有多少物质财富和多高社会地位,而在于是否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笔精神财富”。罗红自信地说:“我能够留给后人的是一种积极的价值观和一份温润的心灵作品”。
罗红为了追求作品的完美,经常冒着危险,乘坐自己的直升飞机去地球上人迹罕至的地方寻找大自然的美,拍摄美,赞扬美,并把这些美奉献给没有机会看到这些美的广大读者。为了追求摄影作品的尽善尽美,他因选站最佳位置,选择最好角度而几次摔伤。王蒙在评论铁凝的文学作品时说:“铁凝是一个把自己放在书里的作家,你从书里处处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脉搏、眼泪、微笑、祝祷和滴自己心头的血……她与书中的人物互为代言人”。这个评论用在罗红身上同样很贴切。罗红每次都把自己放在要拍摄的景物中,与景物感同身受。所以,他拍摄的每张照片都有鲜活的生命,都有他的思想。北京人艺具有“戏比天大”的精神,而罗红也把他的摄影作品同样看作比天大。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罗红在这两种力量中同时发挥着企业家和艺术家的作用。
社会的供给侧有物质方面的产品,也有精神文化方面的产品。罗红在这两个产品中同时拿出了供给社会的产品。
说到罗红,笔者自然想到延安时期为毛主席、周总理照相的并拍下白求恩替伤员做手术照片的摄影家吴印咸。笔者还想到1973年1月8日为周恩来总理照相并发行9000万张的意大利《时代》周刊记者焦尔焦·洛迪。但他们都只是摄影艺术家,而罗红则是文化和经济两个轮子兼于一身的两个“家”。说到企业家,人们会自然想到当代的任正非、曹德旺和董明珠等人,他们都是令人尊敬的企业家,但他们都仅仅是企业家,而罗红荣兼两个“家”。
说到身兼两个家,除了罗红之外也有,但少之又少。当代冯骥才先生就是作家兼画家的两“家”之才。但很少有人像罗红这样大跨度兼备两个“家”。
在此文结尾时,笔者还要提到洛迪。在为周恩来总理拍照后的当时,洛迪满脑子都想着要匹配怎样的一篇文章才可配合这张照片。同样的道理,罗红的摄影艺术作品也需要有相当的文章配合,而作家韩瑛对罗红摄影作品的点睛之作就是最好的配合。韩瑛的点评文字是作家对艺术家的赏识,是让画面中的景物对读者倾诉,是对艺术作品的注译和荐赏。艺术家及其作品需要这样的点评和介绍。
2023年6月2日于江苏淮安作者王业松简介
王业松,男,1934年⽣,汉族,江苏省泗阳县⼈。南京⼤学中⽂系毕业。曾在国务院外事办公室任助理,在公安部外事局和教育局任处、局⻓,并兼任《公安教育》编委主任。现为中国散⽂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多次在《⼈⺠⽇报》《⼈⺠论坛》⽹、《中华英才》半⽉刋、《亚洲财富国际交流》⽉刊,以及南⾮出版发⾏的《⾮洲时报》等报刊发表⽂章。已经岀版《呼应》等九卷散⽂集,计300万字。其中《⾬中送魏巍》、《我送荣毅仁副主席回家》和《我在中南海⼯作期间花絮》等散⽂在社会上⼴为流传。作者年已九旬,但仍在为时代发声。读者可从中听到⼈⺠的呼声,看到国家发展的脚步,感受到时代的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