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列随笔/延安行(7)
文/刘玉伟
1982年10月19日上午,我在延安的王家坪瞻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旧居后,还去延安革命纪念馆瞻仰和学习。王家坪老一辈革命家旧址的前面有一片广阔的平地,成立于1950年7月1日的延安革命纪念馆就建在这里,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成的革命纪念馆之一。
我1982年10月和1996年6月两次来这里瞻仰和学习时,都还是1950年建成的旧馆,2009年8月28日新馆落成并全面对外开放。新馆占地面积238亩,主体建筑面积29853平方米,基本陈列面积10677平方米,现有馆藏文物3.6万件,历史照片1万余张,图书3万余册,不仅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我1982年10月19日一站在延安革命纪念馆面前时,就想到了“万丈高楼平地起,盘龙卧虎高山顶。”的陕北民歌,延安革命纪念馆那高大雄伟的展览大厅,像是一条巨龙盘卧在美丽的山水之间。走进大厅那一件件文物,那一张张照片,真实地反映了党中央和毛主席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进行革命活动的情况。看到当年伟人们用过的一些简陋而又粗糙的用品,使我们联想到当年生活的艰苦,正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用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领导全国人民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石,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

一间间普通的土屋,一张张斑驳的桌椅,一幅幅用红蓝线标注的作战地图,毛主席拉过的石碾,骑过的白马,周总理雨夜救群众的马灯,刘志丹穿过的棉衣,这些珍贵的文物,感人的故事,都向我们昭示着老一辈共产党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对人民的无限深情,对事业的执着忠诚。
延安革命纪念馆玻璃展柜里还有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著作,讲话和所签发电报的文稿和手迹。除了这些,还有刘志丹等陕北革命领袖们用过的文物,有红军用过的刀枪,有八路军用过的武器。在那个年代里,延安就是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和武装斗争的统帅部,无数优秀青年,无数仁人志士不远万里,冒着生命危险,冲破敌人的层层封锁线,来到延安,来到党中央和毛主席的身边。延安真不愧是中国革命的圣地,真不愧是新中国的摇篮。

延安革命纪念馆里最引起所有人关注的,是展厅里的“军功马标本”,它是毛主席当年的坐骑小青马,我那时还能用手去触摸马的身体,内心真的很激动。我似乎又看到了伟大的领袖毛主席骑着这匹小青马转战陕北,运筹帷幄,决战千里,指导着全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我下午走出延安革命纪念馆,夕阳西下,革命纪念馆在身后群山的映衬下,身披着淡淡的晚霞,显得更加的庄重和雄伟,也让所有瞻仰和学习的人肃然起敬。也正是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孕育了流传千古,具有深远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延安精神。因此,延安革命纪念馆是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全国廉政教育基地。

刘玉伟,1982年10月19日晚写于延安86460部队招待所,2023年6月2日修改于西安市大明宫铁路小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