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校一一峰局忠东中学
作者: 陈平安

提起忠东中学,河北峰峰现在大概有90%以上的人不知道。忠东中学成立于1968年,隶属于峰峰矿务局,1972年归属矿办学校,并更名为五矿(红旗矿)中学,在2000年以后移交地方峰峰矿区教育系统。由于峰峰矿务局企业改制搬迁,以及峰局五矿破产关闭,从忠东中学毕业的学生大部分已年过花甲,第一批高年级的学生都70多岁了,况且大部分都随子女搬离了峰峰矿区。所以能记起忠东中学的人少之甚少。
近期与几个初高中同班老同学微信聊天,回忆当年在忠东中学的一些往事,心潮澎湃,并一致推荐由我执笔写一篇回忆录,去年第一稿曾在《燕赵佳话》发表,后略有修改再次发表,以表达对母校的怀念,对恩师的敬仰情怀,对老同学们的思念。
1968年秋,我从峰峰矿务局五矿小学毕业,升入忠东中学。建校伊始由驻校军管领导小组、学校革命委员会、驻校工宣队统一管理,各年级按军事编制连排制编排。第一批进入忠东中学的新生分四个连,其中一连由矿务局小学和五矿小学66年毕业生混合编共分6个排;二连由矿务局小学和五矿小学67年毕业生混合编共分7个排;三连由矿务局小学(北校区)68年毕业生编排共分6个排;四连由五矿小学68年毕业生编排共分6个排。在忠东中学筹建期间,一连二连的学生临时在矿务局工程处院内平房上课,三连学生在峰局小学北校区上课,四连学生起初在五矿工人村南边一个奶牛场破旧的平房,经过改造成几排教室里上课,后搬迁到峰局党校上课。当时还没有全国统一教材,都是各省教育部门编印的地方教材,主要课程有语文、数学、政治、工业基础、农业基础、音体美等。有些教材还是用钢板蜡纸手工刻印的讲义教材。忠东中学的教师队伍实力很强,大部分是从矿中和五矿小学抽调的全国名牌大学毕业的任教老师,还有从局机关和五矿抽调的工程师技术员等组成,文化素质高,教学经验丰富。
1969年8月底,忠东中学新校区建成开学。在立合村东边山坡下,两栋新建的两层教学楼格外醒目,这就是忠东中学的新校址。无围墙,无校门,无校牌,无操场。其它教学设施几乎为零。当时一部分新教室用的是旧课桌,一部分教室还没有课桌。新课桌是全体师生步行十几公里,去彭城常范口邯郸市第二木器厂,顶着酷暑烈日,翻山越岭,一步一步抬回来的。为修建学校的体育操场、兰球场、足球场、环形跑道等体育设施,校领导将每天下午后两节课改为劳动课,还专门购置了一批铁镐、铁锹、大筐、扁担、小推车等劳动工具。全校师生齐参战,在教学楼北边荒坡地上,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劳动,靠我们的双肩和双手,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硬是靠人工刨土,肩抬手堆,开挖填平出一个东西长150米,南北宽60多米的长方形体育操场。因地制宜,修建了周长300米的环形跑道,一个不太标准的足球场,三个兰球场,一个男女厕所。后来,又在学校东边的泄洪沟上架起了一座宽2米,长30米,深8米,砖混结构,水泥路面的小桥,在学校北边修整了一条3米宽通往五矿工人村的的简易道路,还安装了照明路灯,方便了学生上下学走路安全顺畅。
参加煤矿高产和修建铁路会战
当时矿务局以“抓革命,促生产”为中心,确保煤炭生产大干快上,支援国家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峰峰矿务局所属各矿每月都要组织安排几个或十几个高产日会战活动,全民参战。中学生和矿工家属都成了参加煤炭高产会战的主要配角。按照矿上生产需要,每星期都要安排2一3天忠东中学师生参加井下劳动,多数同学的父亲是井下矿工,母亲是家属,一家三口同日下井参加大会战不足为奇。而且各居委会组织家属到矿调度室搂前垒火立灶,拉起大棚,职工大食堂供应原料,增设食品加工摊点,将油条、菜角、糖糕,包子,水饺,面条等各种食品送到矿工宿舍。大生产会战气氛搞得轰轰烈烈。有时,我们还被调到别的矿去参加高产日井下劳动,其它矿的中学生也到五矿参加高产会战劳动。
那个年代煤矿井下工作环境十分艰苦,没有机械化釆煤设备,安全环保设施也很简陋。全靠打眼放炮,人工撩煤,出大力流大汗,发扬工人阶级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每天,在井下工作十几个小时,虎口夺煤,为社会主义建设增砖添瓦。我们学生每次下井参加高产日劳动,下井前都要参加班前会,有釆区领导讲煤矿安全生产规章和注意事项,并由老矿工带领我们下井到掌子面撩煤,亲身体验煤炭生产全过程。那时我们初中生都是十四五岁的孩子,虽然很辛苦很累,但是看到用我们的双手撩过地煤运往全国各地,也能为国家建没做贡献了,感到很光荣和自豪。同时又感受到了工人阶级朴实勤劳,大公无私,勇于奉献的思想品德再教育。记得五矿最高日产煤炭达3000多吨,创建矿以来历史最高记录,向党的九大召开献了厚礼,这里也有我们学生和矿工家属的一份功劳和贡献。
在彭城镇豆府沟村西,有一条通往孙庄矿和黄沙矿运输煤炭铁路专线。50多年前,这里曾记录着忠东中学师生们洒下的汗水和辛勤的劳动成果。那是1970年春天,全校师生驻扎陶瓷二厂,参加修建孙庄矿铁路大会战。会战工地在豆府沟村西,工地上红旗招展,彩旗飘扬,一派火红热烈的劳动竞赛场景,只见铁镐挥舞,车轮滚滚,抬大筐的运土队伍你追我赶,装满土石的大筐压的扁担吱吱作响。连与连,排与排,组与组之间争夺“流动红旗″竞赛如火如荼。全面开展劳动竞赛促进了工期提前完成,不到两个月各连都顺利完成了铁路路基土方施工任务。
紧接着,又参加了黄沙矿铁路大会战。正值夏日酷暑和汛期季节,为了赶工期,同学们分三班倒,24小时不停,加快施工进度。“刮风当电扇,下雨当流汗,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住医院"。这是当年我们在黄沙矿铁路大会战工地发出的誓言。在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指导下,我们全体师生战高温,抗酷暑,抢时间,争分夺秒加油干。三天任务两天完,两天任务再提前。不向困难低头,不向恶劣环境认输。许多男同学不仅干活生龙活虎,苦干加巧干。而且还学会了开电绞车,开推土机,开电钻,打炮眼,装雷管炸药等高难度技术活,为保质保量提前完成工期做出了突出贡献。经过四个月的苦战,按期完成了土方施工任务,黄沙矿铁路会战胜利告捷。在修黄沙铁路过程中,一部分1954年上半年出生的学生开始分配工作,男生都安排到牛儿庄矿井下工作,女生被分配到邯郸市制氧机厂、国棉厂等单位工作。由五矿的大卡车将分配工作的同学统一接回,送到工作单位。
军训野营拉练
1970年冬,全民皆兵,备战备荒。军事训练成了每个中学的临时增设课程。全校集中三个月,每天下午改为军训课。军训的教学课目有:刺杀,队列,正步走,匍匐前进,跨越障碍,走独木桥,射击(跪姿、卧姿、站姿),枪械(步枪、手枪)拆装擦拭保养,手榴弹投掷,战地救护,防空演习,野营拉练等。在军事教官指导下,从严要求,从实战出发,把平时当战时,把操场当战场,把目标当敌人,把自己当军人,把教官当战场指挥官。做到指令就是命令,每个动作正确与否,关系到你死我活,胜败决斗。以三不怕精神,即不怕吃苦,不怕摔打,不怕牺牲。完成每一课目的规范动作并达到优良考核目标。
1971年春节刚过,2月8日(正月十三),我们忠东中学的师生参加了由峰峰矿务局统一组织的野营训练活动。从五矿出发,沿峰磁公路向东徒步进军,平均每天行军约40公里,途径磁县、临漳县、魏县、大名县、成安县、邯郸县、武安县(市)、峰峰矿区大社镇返回五矿。历时十几天,总行程300多公里。在行军途中,进行了传口令训练,急行军训练,防空演习,战时野餐训练,暴风雪恶劣天气行军训练,路标识别训练,夜间紧急集合等。每到一地,严格执行解放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帮助村民打扫卫生,演出文艺节目,宣传毛泽东思想,到田地果园做农活平整土地。受到当地老百姓夸奖和好评。通过军事训练,不仅使我们增强了国防意识,保家卫国理念。而且还提高了身体素质,培养了良好的军人作风和勇敢坚强的军人意志。这期间,我们还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挖防空洞劳动,在学校南边东西路的南侧开挖了十几个洞口,每个洞口向下挖了七八米深,然后向南挖十几米,再将十几个地道东西走向相连接,总长达六七百米。
文化课学习
1970年秋,忠东中学开设了高中班,这期间忠东中学移交五矿(红旗矿)管辖。初中未分配的学生自愿直升高中。其中一部分在矿务局片居住的学生到矿中报到升高中,在五矿居住的学生到五矿(红旗矿)忠东中学报到上高中,重新编排为高中一连,共分三个排,1971年分配部分学生当教师取消一个排。1972年忠东中学更名为五矿中学。1973年第一批高中生毕业。

进入高中以后,开设的文化课程增加了物理、化学、英语,知识内容广泛而全面。为了让我们更多地学到文化知识,各课教师采用理论联系实际,概念与案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由表及里,传授文化知识。如语文课耿清华老师利用课本范文给我们讲写作知识和修辞方法,成语解释和运用技巧。政治课戴志昌老师讲毛主席的五篇哲学著作,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一分为二的方法去观察世界,分析和处理矛盾。农业基础课杨兰春老师为了让学生增加对农作物的感性认识,专门在学校旁边开出一块示范田,按季节变换种植红薯、玉米、小麦,以及各种蔬菜等,到田间地头讲农作物间作套种,土壤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和各种蔬菜种植管理技术。工业基础课张福老师不仅讲工业理论知识,而且带领学生到五矿更新厂、机电科对照实物现场教学,并在学校开办了校办小工厂。通过学习化学知识,了解了化学分子式的构成原理,化学反应的基本条件和物质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发生质变过程。煤炭通过燃烧提炼产生出煤焦油、焦炭、粗苯等100多种化工产品,其主要用途为塑料、橡胶、医药、食品添加剂、色素、化纤、服装加工等工业原材料。通过这些基础文化课理论的学习,使我们较全面掌握了一般常用文化知识,为今后走向社会和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基础。
师生聚会
时隔21年,1991年夏季,由原四连四排老排长宋合林(时任峰峰矿务局党委办公室资料科长)和我(当时在峰峰矿区糖业烟酒公司工作)组织筹划了忠东中学第一次师生聚会。邀请了原忠东中学的部分代课教师,原四连四排班主任杨兰春老师,以及五矿中学的有关领导,原四连四排能联系到的老同学29人参加,利用星期天,在五矿中学原四连四排教室举行茶话会。二十多年重逢相聚,师生们有说不完的知心话语,道不完的师生情怀。宋合林代表老同学作了主旨发言,原班主任老师杨兰春讲述了对我们班的教学过程,校领导分别作了发言。学校食堂为我们准备了丰盛的午餐,下午在原四连四排教室举行了师生联欢会,每个同学表演一个节目,气氛热烈而欢快。我们还专门请来《峰峰矿工报》社摄影记者王春林为我们照合影相,五矿中学安排专人对茶话会活动全程录像,在五矿电视台编辑新闻片报道播放。
一晃50多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对母校的情怀终生难忘。
生命无悔,阳光无限,感慨万千,余生康健!
祝愿我们四连四排以及原忠东中学的全体师生身体健康,平安幸福,快乐长寿!
在此,对原忠东中学各位代课老师的教诲和关爱,表示最崇高的致敬和感恩致谢!

在本文写作期间,对给予帮助回忆和提供线索的老同学一并表示敬礼和致谢!
制作:都市头条编辑刘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