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茶畅怀萤梦酣
文/谢建林
1
2023年2月13日,宋光亚(光光)通过微信,给我发来他的光光诗词SGY071201[链接],他说:“这个是我百加号主页(握手,抱拳,玫瑰)”。我回复他:“您的百加号主页已经收藏。‘围炉答话’中有一张照片是‘朱氏宗祠’,可惜不是‘宋氏宗祠’。‘节里气中余味在’的第一张照片,构图和用光还算专业。图配诗的形式很好,图诗并茂。(三个点赞)”
2
2月19日一早,微信里收到吴硕贤院士的《翻书》:“闲来无事乱翻书,知识随机入脑颅。中外古今纷沓至,何时编就纬经图。”我回复他:“今日编描纬经图,清风不识乱翻娱。无垠浩瀚寰心阔,一颗新星亮脑颅。”
3月11日,收到吴硕贤院士的《蝶恋花·广州赞》:“珠水云山南粤会。中信蛮腰,中轴遥相对。四季羊城花树美,此间景色难描绘。四海名厨皆聚汇,食肆餐厅,处处飘香味。食在广州言实配。长居此地终无悔。”翌日,又收到他的《蝶恋花·春游》:“晨起迎眸春日丽。万里晴空,云影皆消褪。几树樱花多绽蕾,欲同梅蕊争娇媚。遍赏郊园春景美。病体初痊,更觉回春贵。人遇良辰心欲醉。老夫浑忘何年岁。”这个时候,北京阜成门桥西侧的花坛上,桃花儿朵朵鲜,许多游客在拍照,而天空却是朦胧一片,空气有点浊,太阳像一只银盘悬在那里,俯视着大地,煞是好看。我把所见拟为《观桃景》,回复给他:“人面桃花各色鲜,抬头远眺浊朦天。银盘悬挂高楼角,约与春容共缠绵。”
3月28日,收到吴硕贤院士《浣溪沙·石缝榕》:“石缝之间扎树根,盘桓缠绕裹岩身。树冠依旧向青云。不虑冈岩无养分,只需缝隙积泥尘。顽强生命见精神。”4月21日,收到吴硕贤院士微信:“青神萤火虫光景:青神县里奇光景,汇聚众多萤火虫。亿只翩翩飞草甸,千群烁烁耀林丛。微星闪动怡心魄,荧石频抛照眼瞳。生态绝佳成胜地,尤其欣喜是儿童。”萤光之美常见于诗作词句之中。吴院士在其《恒吟集》及《恒吟续集》中有萤光光景的描绘,有其词为证:《鱼游春水·萤火虫》:“小昆虫,带灯笼,张翅飞,会聚林丛。多少诗词曾吟诵,最令儿童稚心动,流萤闪夜空。”《捣练子·咏流萤》:“村野静,闪流萤,自带灯光照航程。常忆儿时生态美,丛间夜映万颗星。”我乘兴拟《萤火忆》,回复他:“萤梦未干童闹林,追光逐夜一时寻。谁家网袋装欢语,哪片草丛飞动心。日月星辰无暇顾,情怀懵懂有形吟。常嬉翁乐述前事,稚嫩回来颂如今。”
5月7日,收到吴硕贤院士《映樱》:“明池平似镜,映得半园樱。清水因无色,百颜易染成。”我书写“明池清水”,回复赠送射给他:“周日早安!”
5月14日是母亲节。收到吴硕贤院士《母亲节感怀》的微信:“世上多恩爱,最亲是母亲。口哼催梦曲,手写启蒙文。烹食甘滋体,教书惠贴心。阴阳虽久隔,音貌忆恒新。”在我的记忆里,我的母亲常年累月一有空就来到大厅的门内,坐上一把竹制且破旧光亮的扶椅,慢慢地织着罩子。罩子,即捕鱼的小网,在乡音里“织鱼网”被称为“织罩子”。2022年我回家去看望九十多岁的母亲的时候,母亲说院子里的枇杷熟了,让我去尝尝。听兄嫂说,母亲前段时间还抢着做她自己力所能及的农活,他们有时怕累着母亲,有的家务事不让母亲去做,说:“不让她做,她还不欢喜”。于是,我拟《忆母亲》回复吴硕贤院士,并通过微信将其转发至家庭微信群、三太众厅家族群,回复给衍湘舅,安徽诗词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左会斌,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的马兴旺。事后斟酌,为合平仄要求,我将第一句中的“椅竹旧”改为“扶椅光”。
《忆母亲》:“浅暗门前扶椅光,九旬绝技略苍桑。穿梭嗖嗖名声仰,织罩悠悠手势彰。浆洗缝衣寒意暖,挑灯陪读短期长。去年抢做农家事,细摘枇杷院溢香。”
3
陈勇礼先生自称是大巴山下一老翁。我与他至今还没有见过面。2020年10月,承蒙郭晨先生信任,我开始着手整理编辑他的有关文稿。在整理之时,郭晨先生将他与陈勇礼先生之间的微信互动内容发给我,让我存留。我读后便有感而发写了一篇文章,把他们诗作唱和的情谊记录了下来。郭晨先生将我的这篇拙作转给了陈勇礼先生,并把陈勇礼先生的微信推送给了我。之后,陈勇礼先生时不时会通过微信给我发送来他的诗文,有一次给我邮寄了他的作品若干本,包括《大巴山下》诗集,这让我惊喜万分。
2023年2月21日,陈勇礼先生通过微信给我发送了他的《在危难中前行——过往的回首》:“……走过春秋八十余/次次险后叹不已/多少险情难忘记/人生经罹难/绝境而后生/心中留下无数难以出口的感叹/也留下回望中的无穷的戚然……岁月让我变成了糊涂虫/耆年耄耋/还在人生旅途蹒跚/……不要悲伤/危难中前行/哪怕只身致远/勿忘勇往直前/心地真诚踏实/活得自在泰然……虽不卓立/守住自尊/不愧对地不愧对天”。我拟七绝一首回复他说:“气顺心平三月天,花萌春暖李桃前。蹒跚回首百年事,耄耋苍穹亦泰然。”陈回复点赞。
4月12日,读陈勇礼先生的微信图片。微信图片中,陈有用繁体字写的“不问人间烟火事,任凭岁月染霜华。”他感慨说:“从贾浅浅的‘诗’(俗不可言)可上首长接见外国总统的高墙,我们还问什么‘人间烟火’!”我回复他:“心静如怡,天宽地阔。”随后,拟《春日有感》再回复他:“心静如怡烟火事,天宽地阔日方长。问能不问任凭笑,曾染霜华春自香。”最后一句的“曾染”原为“虽染”,“曾染”更有时令性。“虽染”似乎只针对陈勇礼先生,此有不妥即改之。
4
作诗的内容要有出处,加之以丰富的想象,赋予其意境。今读郦道元《水经注》(谦德书院译,团结出版社,2022年5月第1版)前言,知其中有《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联想到唐代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细品它们,则可悟出其中诗文相互联姻的妙处。
5
陈柳冰是江西瑞金岗面人。陈回到娘家拍摄到山乡初春景色,在微信朋友圈里发布了四帧并附言:“看遍人间烟火,依然想念那个熟悉的角落,家人闲坐,灯火辉煌。”李子树的花像是白色的星星在屋坪上点亮着,绿树满坡,雾气缭绕。依据其照片,我拟《山村》发表观点:“满野云星布屋坪,一坡茶绿待闺明。群鸡觅食虫芽嫩,新雾撒欢春水平。”陈以《赏山乡春景》回复:“雨霁春声柔似锦,林开草色细如茵。良辰胜赏增诗意,鼓角频催万象新。”
6
2月25日,浏览微信朋友圈信息,看到一位朋友在对清代高凤翰的《章草书》断句时,标点符号用得不够准。我当时通过微信,将断句内容单独给他发送过去:“不抱云山骨,哪成金石心。自然奇节士,落墨见高襟。”这位朋友回复我说:“是的哈 让我精益求精……我刚看到这个,一脸懵逼,啥也不懂,字都看不明白 我学理工科的,文学功底弱”。第二天,我将王力著《格律诗词》发送给这位朋友参阅。
7
每一个人的喝茶,都有意趣不同的风格,同时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
老犁平素爱茶,闲暇时间阅读茶诗相对较多,“骨子里又好顶真,读起诗词来好刨根问底,每读一首茶诗都要读懂方能罢休。……把词语含义典故来源、作者生平、时代背景等等知识点,都细心地整理成文档存放在电脑上以备查考。”他因此辑注了《金元茶诗辑注》。
付国仕的“小院”“香茶”与老犁“平素爱茶”品诗,可以算是各得其趣。他自称“从小爱好看书,喜欢文学不求虚名,……近几年又游进诗词歌赋的海洋自得其乐。学平仄试韵律,看人生品过去,减去西山风景的寂寞,增加满目山河的风趣……”,他喜欢喝茶与谈天放在一起煮,一早就邀友喝茶,闲适悠哉,自得其乐,并注入些许诗意。西江文艺 2023年2月25日21:49发布的《七律·雷锋好榜样(诗九首)文/付国仕(南昌)》,刊用了付国仕的九首诗,其中有一首《七绝·喝茶谈天》:“小院霞光秀竹边,香茶树影卯时烟。邀人对饮蓝云里,与客谈情说圣贤。”付国仕,笔名雷鸣,生于江西进贤。
8
目前学生主科要不要学英文在网上有争议。有人认为要弘扬国粹,学生不应该把时间浪费在英语学习上,英语不能作为学生的主科;而有人认为,中国今后要与国际接轨,学生还得学好英语,才能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上海诗词学会会长胡晓军却用《只是太磨人》来表达他的观点:“英语由他英语,中文自我中文。几时向学必兼身。虽知其有益,只是太磨人。”(原创 胡晓军 夜光杯 2023-03-09 13:39 发表于上海)。胡晓军说:“从ABC开始,到整个求学生涯终了,我的各门成绩始终由英语垫底,不及格是常态,及格是例外。我不愧为一名正宗的中国人,对汉语的兴趣和能力似是与生俱来,对英语的感觉和水准则是无比别扭,足见文化基因其说有据,且基因愈强、抵触就愈大。”胡晓军的情形,略见当前国人对待英语的心态之一斑。
9
3月17日,浏览微信朋友圈杨永政(济仁老杨)的“法源寺附近的圆柏!”他在发表观点的位置上说:“既威武雄壮,又灵秀绮丽。”我拟《寺前圆柏》发表观点:“可晓寺前多少事,未存半点烛香名。流光岁尽风云月,圆柏还邀静夜倾。”杨回复我:“哪天晚上去倾听”?我回复杨:“以可人的人的时间为宜去倾听,可否?”杨和了一绝:“法源寺旁圆柏立,晨钟暮鼓听佛经。小不碍大灵性在,阅尽尘世风与云。”杨的此绝表了真情,达了实意。
10
江西诗词学会第六次代表大会上,红井诗社社长谢泽芹当选为理事。3月28日,拟《贺谢泽芹社长当选理事》:“红井诗坛韵德长,绵江水暖润词香。欣闻理事周知日,笔架凌霄塔泽光。”
红井诗社的俞春林(笔架山人)先生建议我将尾句修改为“陈石流青润泽光”。鉴于一是拙诗中第二句有“润”字,二是“笔架凌霄”比“陈石流清”的文化内涵更贴一些,三是塔有层级。因此,我回复他:“各有意蕴。……建议还是保留原句为妥。”
江西瑞金县境内古有“绵江八景”。明代嘉靖壬寅始修的《瑞金县志<地舆类·形胜>》称:“古称‘绵江八景’:一曰绵江浸月,二曰笔架凌霄,三曰浮波烟艇,四曰铜钵云樵,五曰龙江拥翠,六曰陈石流清,七日双清柳渡,八曰大障茶歌。”清代乾隆时将“铜钵云樵”改为“铜钵茶歌”、“大障茶歌”改为“大障云樵”,且增辑一景“深陇梅花”,是为九景,而当时仍称八景。远远望去,瑞金县南十五里有“三峰列峙,形如笔架”,被邑人称为笔架峰。正巧,在城南南片山上,建有龙峰、鹏图、凤鸣三座塔。这个胜景被称为“笔架凌霄”。“看得见,行得厌。”八十年代时,我和几位同事曾经慕名前往城南南片山,实地去探访和瞻仰过鹏图塔。
11
4月3日,拟《叶嘉莹先生百岁寿辰致贺》:“常见先生赋韵诗,却言寿喜享期颐。春华秋实乾坤载,德泽随人道沐师。”此诗于4月19日被国艺新时代交流《国艺半月推送丨晨江凫野鸭,春岸锁烟萝》刊用。
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生。中国古典诗词专家、诗人,2012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现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有学者称她为纳兰族裔后学。在叶嘉莹的启蒙教育中,她临写以白居易《长恨歌》为内容的小楷字帖,薄薄数页“不久就已经熟读成诵”。白居易的《长恨歌》故事极为感人,音调极为谐婉,由此引起了叶嘉莹读诗的兴趣。
12
李伟(五味菩提)先生经常在微信朋友圈里晒他的习武练拳的照片。4月26日,他在微信朋友圈发布“癸卯春日于文旅学院双柏书屋前池塘边静坐有感诗二首”:“其一:双柏书屋小园闲,一任鸟鸣光影间。尘封往事缠心锁,破梦出关会碧莲。其二:林泉高致水潺潺,群鸟和鸣枝叶间。不羁猫鱼百丈地,乐生且做凡尘仙。”浏览后,我发表观点:“常遛书屋水塘边,又羡青春叹昔年。误入花坛星月影,错看猫意鸟鱼莲。无心思事多担责,有事操心少弄权。何日还开耕读窍,可夸双柏出诗仙。”李伟先生回复我:“君在其位多担责,我处江湖远离权。读书为民初衷在,待时而动且乐闲”。我回复他:“不耻弄权多弄拳,为民划掌事无边。书生柏茂非闲籽,只顾根深扎屋前。”李伟先生回复我说:“所言极是,共勉共勉哈”。
13
4月26日,浏览匡笛先生“倒影美景我独游”微信朋友圈和包括“秋水长江我独游”在内的南昌滕王阁照片六张,其中有四张拍的是倒影。其中,焦伟捷先生发表观点调侃道:“正的还没有拍好,就开始拍倒的了。”匡回复焦说:“这是我看到的最清晰的一次倒影”。我忍俊不禁,随后发表观点:“何不邀月共春秋。”
匡笛先生自称这次旅行途经长沙、益阳、新余、南昌等地,之后即返回北京。与许多人一样,他在“五一”节假期前选择错开旅游高峰,享受了疫情后这一段多姿多彩的惬意时光,引得友人和喜。
14
胡迎建《游瑞阳湖公园——用文天祥知瑞州登碧落堂韵》:“泽畔寻芳笑语欢,宽襟轻步好休闲。群楼掩映明湖后,瑞气来从翠樾间。如此廓开逢胜境,何须伤感泣牛山。绿枝嫩果仰头看,无意留春忘鬓斑。”诗中的“绿枝嫩果仰头看,无意留春忘鬓斑。”可见春之畅怀。
胡迎建,字建之,出生于庐山市(原星子),祖籍都昌。历任江西省古籍整理办公室副主任、省社科院赣鄱文化研究所所长、二级研究员、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华诗词学会顾问等,著有《近代江西诗话》、《民国旧体诗史稿》等。我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北楼二楼查找借阅的书籍时,曾见过书架上摆有胡迎建先生编选的诗集。
15
程才华先生在微信朋友圈发布“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配了一张高楼大厦上方有一轮明月的照片,高楼是暗景的剪影,像是几座大山。浏览后,我发表观点:“应景。”
16
5月11日中午,徐中林把所拟《题惠园之路》:“惠园之路绿绵延,落雨缤纷花满天。我贸山河君别乞,闲行踏步却随缘。”配上照片发布到微信朋友圈里。我看到后发表观点:“廊架花成树,丛新曲路沿。欲邀亭友步,闲赏蚁搬船。”
我曾在某公园闲憩时见过一大群的蚂蚁在忙活,有几只蚂蚁合力在搬动一小片已经干枯了的草叶。我把蚂蚁搬动的这种小小“枯草叶”,称之为“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