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雷雨
朗诵和音乐设计:杨建松

五月初夏末的上午十点,惠风和畅,晴空万里。我肃敬的站在“汉水丹心”的牌匾下,凝视着“丹心”二字,一股热浪在胸中澎湃激荡,心中的热河淙淙的流淌。

是啊,一泓清水,带着湖北河南人民的“碧海丹心”,新中国的重托,穿越三省二市(湖北河南河北天津北京),途中流经130多个县区、24个大中城市,与黄河、淮河、海河、渭水握手相庆,把酒言欢。谁有这种千里向北跃进的滔天本领呢?就是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丹江口水库之水通过南水北调干渠,送往京津冀豫鄂,有效的缓解了沿线地区水源短缺的紧张局面,促进了受水区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福一方,彪炳千秋的成就,举世瞩目。出色的完成了毛主席1953年勾勒的宏伟蓝图,周恩来总理提出的“五利具全”——防洪、发电、灌溉、航运、养殖的民生工程。 
遥想当年,湖北河南十万民众 汇集丹江口,带着简陋的工具,住着棚房,就着咸菜干粮,肩扛手拉;技术人员在一次次失败和成功的试验中,攻克一个个难关。齐心协力,用汗水和毅力,甚至生命,历经16年的不懈奋斗,铸就了这一伟大的世纪工程。那工地上的红旗招展,热火朝天,劳动号子声此起彼伏的沸腾场景:波澜壮阔、气吞山河、荡气回肠、感天动地。为这一世纪工程献身的烈士,谱写了一曲曲英雄的赞歌,他们的名字雕刻在共和国的纪念碑上,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昭示着一代又一代后人。

又想到浩浩荡荡的移民搬迁,一期工程26万人(筑坝建水库,1958年至1974年),二程工程10万人(南水北调工程,2O04年至2014年)。谁不热爱自己的故土?谁不留恋自己的家园?36万人离开祖祖辈辈生生不息的故乡,那离别时一步一回头的身影,捧一把故乡热土,泪流满面的依依不舍,舍小家为大家的壮举,无不让人动容,百感交集,心酸又心痛……。鄂豫二省的政府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前后用了三十多年的时间,有序的组织了120次的搬迁。情系移民,心系移民。移民们的安居乐业,是每一位华夏儿女最真挚的祝福! 
登上游船,倚窗凭眺,坝长2500米,坝高176.6米的丹江囗大坝犹如一条巨龙横卧在丹江和汉水(汉水又叫汉江)交汇下游的800米处。碧水蓝天,构成一幅水天一色的水墨画,美不胜收。船行江心,江水在船浆动力的推动下,泛起如雪的白浪,层层浪花向船尾荡漾起来。如此迷人的美丽画面,让同行的同伴们欢呼雀跃起来,纷纷走上甲板,拍照合影,把倩影定格在碧波万顷之中。下船登上南北界中线的岛上,坐在凉亭里,喝着“农夫山泉有点甜”的饮水,品着采摘的酸甜爽口的金黄色枇杷果,观赏着眼前多姿多彩的绮丽风光。阵阵江风吹来,沁人心扉,透彻全身。极目远眺,江面辽阔,碧波微荡。东西两岸山恋叠翠,起伏绵延,南北方向碧水连天,“亚洲天池”,魅力无穷,“小太平洋”之称,名扬海内外。 
壮哉,悠悠乎!汉水丹心照汗青,又何尝不是“碧血丹心照汗青”。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百折不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一泓清水向北流,一劳永逸的惠及沿线上亿的老百姓,并带动各式产业链(如鱼类加工业、旅游业等)的蓬勃发展。平均水深六十米的库水,常量蓄水位170米,总库容量290.5亿立方米。四层色碧水,犹如一颗镶嵌在汉水上的明珠,珠光宝气,璀璨夺目。扮演的举足轻重的角色,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期,定将书写出一卷又一卷的华章! 
雷雨笔于2023.5.30晚武汉





以上照片雷雨拍摄


雷雨与诵友张抒毅、杨建松和刘晴合影

作者:雷雨,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生物系专业,自幼酷爱国学,炽热的家国情怀,使他从未放下手中的笔。现为湖北某生物有限公司CEO。

朗诵和编辑:杨建松(铁马豪歌),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理事、副秘书长,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语言艺术研究与实践基地副主任,《都市头条》认证编辑。

请扫描关注《都市头条》
《铁马豪歌》主页
欢迎关注 感谢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