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大统》 (五十六)
作者/三木秉凤(周凤森)

青谷溪道赋万碧
横来流云贯山寺
楚琶忧曲朝未绝
旭东芳邻为谁泣

本质之亘古永恒与现象之变化万千,其实是宇宙本有的两种表现形式,这就是《道德经》中的“无”和“有”,也是佛教经典中所言的“性”和“相”。世界存在的本质是大千万物链条的和谐、共荣以及“生死由命”,人类存在的意义也是各民族的和谐、共荣以及“道法自然”,而不是西方帝国丛林规则下的掠夺和殖民,包括民族殖民主义,金融殖民主义,文化殖民主义,价值观殖民主义。人类存在的意义是如何让世界各民族沿着传统习惯及社会存在模式去和谐共存及互利发展,将地球的共有资源合理开发使用,并将人类的发展成果惠及全人类。今天看来,民族共荣与种族平等,这是资本主义制度难以接受的。资本本性中与生俱来的无本高利的掠夺性给人类带来了一种莫名的恐惧,这就是从未止步的资本帝国侵略战争,也包括帝国互相之间的狼咬狼战争,而超越这种恐惧需要胆略和自身的强大。
中国绝对不像日本一样发展为资本帝国,有其自身的文化原因及历史传统。五千年前,黄帝战胜其它部落时,选择做部落联盟的首领与大家共享天下,而不是将战败部落作为奴隶群体!夏商周三朝选择了诸侯国联盟制,而不是一王独大!大秦王朝以后,中国选择了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然后逐朝削蕃以加强中央集权,所以大秦王朝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政治结构模式的分水岭,为什么?文化使然。
中国是个由无极到太极而繁衍出的一元文化的国家,我们称之为万变不离一宗,故东方思想表现为战略思想,可以指导几乎所有社会实践。而西方是个二元文化的世界,这就导致东西方在思维方式、意识形态、思想定势、价值趋向以及社会发展形态等多方面出现差异并在差异间形成矛盾斗争的主要原因。这就是一元文化与二元文化之别,那么文化意义上的所谓“元”是指什么?
“元”在中国古代主要有三层意思。一是代表事物的根源性即“万物之始”,《易经》乾辞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坤辞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这里的“元”是指乾坤开阖的“起始点”,即根源;第二层意思是代表事物的根本性,即“万物之本”,如《春秋繁露》之重政篇云:“元者,为万物之本”;第三层意思是事物存在的无限空间,即“无所不在”,古代道家在《子华子•大道》中认为:“元,无所不在也”。通过以上的解释,我们对“元”应当产生一种全面的认识,“元”即是事物的根源,也是事物的根本,又无处不在,这与宗教哲学中的“道,上帝,天主,佛性,自性,真主,无极,太极”等等宇宙本体的这些宗教性或哲学性的概念在内涵和外延之解读上基本雷同。
什么是“一元”性文化,什么又是“二元”性文化呢。我们知道,中国易经中有个关于太极阴阳鱼图,其图案即太极圈,内部包含着黑白两个似鱼部分,黑鱼为白眼,白鱼为黑眼,即黑白虽然对立,但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里的圆圈即称为“太极”,黑白两鱼称为“两仪”,“太极”代表阴阳的和谐与统一,即一元文化,而“太极”生出的“两仪”则代表太极内部的矛盾与对立,即二元文化。但太极圈内的“黑白两鱼”无论如何变化发展,都跳不出太极这一圆圈范围,这就是中国一元文化下的自由与约束。而西方文化重视对立的两仪,如物质与意识,宗教与科学,民主与专制,自由与垄断,法治与人治等等,二元文化的思想基础就是对立,包括人与自然的对立!从分析看出,中国文化着重于太极一元,西方文化着重于阴阳两仪,简单地说,东方文化强调太极的和谐统一,西方文化强调两仪的矛盾对立,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之初,这种差异导致了东西方思想文化的两种不同走向。如果做个譬喻,生物从无性繁殖到两性繁殖,从表面看是生物演化的巨大进步,人类的文化也是从一元走向二元结构,甚至多元结构,这也是人类的文化进步,易经文化发展为诸子百家文化就算是个范证。但是如前所言,两性繁殖靠异性双方相互吸引交配最终还是要合成一个生物单细胞初始,才能完成细胞的分裂及成长。

作者简介: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于2016年创建了【世界大同文化传媒】在中央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为传承经典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提升民众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带着一支草根文人组成的编辑团队在征文领域走过了六年,在这充满传奇色彩的17届征文中,每个获奖者的奖金都来自他个人倾囊相授,只为祖国文化复兴,文化昌盛,以身作则去弘扬正能正量,传播优秀文化,启迪宇宙智慧,是大爱无疆的中华文人典型代表!

编者按语: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传承优秀文化是民族的责任和使命。以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为首的【世界大同文化传媒】创建以来,一直在弘扬传播民族优秀文明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软实力,为实现民族文化自信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