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万石塘寻古见红
作者:杨 勇 杨金高
△图1,东乡区作协会员在红军楼(冠美公祠)门前合影(右八为作者之一杨勇)
今年仲夏时节,处处生机勃勃。草长莺飞,万木竞荣。山色青青,绿水悠悠。东乡区作家协会组织会员到瑶圩乡万石塘村采风,我们因此有幸与万石塘零距离接触,寻古见红,留下甜美温馨的回忆。
瑶圩乡宣传委员在该村红军楼向我们介绍:万石塘是一座拥有近千年历史的古村落,2017年被评选为第一批江西省省级传统村落,也是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这里六姓(谢、陈、洪、赵、曾、万)聚居,其中谢姓占绝大多数。万石塘古村群众尊先贤谢万石为元祖,谢枋忠与谢枋得都是谢万石的后人。其中,谢枋忠与宋末政治家、文学家文天祥同进士,自幼聪明、过目不忘、是南宋末代爱国诗人。由于谢万石是中国文学史上开山水诗一派的东晋诗人谢灵运的曾祖,因此,万石塘谢氏也可以说是谢灵运的一支后裔。
据悉,万石塘村名的由来,有三种说法。有说是因为该村群山环抱,峰峦叠嶂,中间为一天然盆地,其中最低处积水如潭形成池塘,故名万山塘;还有说是因为四周的山上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因而得名万石塘;另有村民说,万石塘村名的来历与谢氏元祖谢万石有关。我们觉得,三种说法都有道理。世事本无对错,只有因缘。当然,我们更倾向于第二、第三种说法。第二种说法注重写实,名实吻合。第三种说法重视人文,是国人的传统习惯。
走在万石塘石板铺就的老街上,听脚下流水潺潺,很难想像:这儿曾经是东乡区古代十大集市之一。早在元末明初之时,该村周边10多个村庄的村民都聚集在万石塘,把临川、金溪一带盛产的棉花、土布、木材、瓷器、藕丝糖拿到这里进行交易,很多村民致富发家后相继建起了大宅深院。村子中央弯弯曲曲的“明沟”具有科学合理的排水系统,这条主水沟穿村而过,深约1.7米,宽约1.2米,总长约有500余米,是由村北面的溪水顺着南面流下的,也称“明沟”,紧挨着每家每户的墙边,用于洗涤、饮用、防火等。而每家的天井排水又连接着“暗渠”,即使地势低,也没有发生下水道堵塞的现象,更不用担心街面会积水。此情此景,我忽然想起北京大学教授在东乡给政协委员授课时透露的信息:“近20年来,全国各大城市,处处现代化,处处涨大水,北京故宫建成500多年,从未有过涨大水。”不得不承认,老祖宗真有智慧。难怪外国的环境保护专家来中国,不看我们的现代化,只看古迹古建筑。
仔细观察会发现,万石塘村由南向北的主街上每幢民宅内都有精美的雕刻装饰。如花门、花窗、穿枋、匾额、门楣等。雕刻材料有木雕、石雕、砖雕。雕刻手法有阴刻、阳刻、浮雕、镂空雕等。雕刻内容极为丰富,山水花草、人文典故,楼台亭阁、飞禽走兽,且每个图案都有不同的寓意。当地人尤为注重大门装饰,这里的古民居大门基本上都雕刻着各种图案,形态多样,寓意吉祥。村中至今保留着十余栋明清老宅,青砖灰瓦,气宇轩昂,精雕细琢的门楼,飞檐翘角的斗拱,雕花各异的窗棂,无声地告诉我们:古人的智慧绝不亚于今人。你看那古建筑的门楣上分别雕刻有“东峰挹秀”“芝兰启秀”“南山拱秀”“梯云书院”“儒林第”“大夫第”等等,字字苍劲有力,笔笔饱含正气。这些镶嵌在老宅门额上的门匾,彰显着千百年来这里从不缺乏钟鸣鼎食之家,诗书簪缨之族。延续着万石塘人读书明理,崇德向善的传统文化。毫无疑问,谢德溥是万石塘走出的一位最优秀的谢姓弟子。明熹宗天启壬戌年(1622年),31岁的谢德溥考取进士,皇上曾几次给他封官,因不肯卷入朋党,他力辞不就。明朝灭亡后,清朝廷又召其出来做官,皇上钦点他担任礼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国家教育部部长),他却以母亲老了,必须好好孝敬为理由,坚辞不就。母亲仙逝后,他看破红尘虚幻事,剃发为僧,在离万石塘村三里远的吉岭隐居,直至终老,留下千古之谜。
史料记载:万石塘在明朝正德七年(1512)东乡建县之前,归金溪县管辖,属金溪县延福乡四十都。延福乡划归东乡管辖之后,万石塘编为延福乡二十五都。《谢氏族谱》记载,早在隋、唐年间,这里便有洪、赵、曾、万、颜、张等姓氏在此聚居。谢姓于南宋宝庆年间(约于1225-1227年)从金溪陆坊赤源谢家迁徙于此。前面说过,万石塘村始祖谢万石为谢灵运的曾祖。谢灵运是我国山水诗鼻祖、东晋时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别名谢临川,曾任临川内史。至清朝,随着瑶圩乡河渡村一带窑厂的出现,瑶圩街便成为瓷器、瓦缸交易的中心。由于瑶圩街紧靠瑶河,从瑶圩街码头上船,货物可直达鹰潭、余干,进入鄱阳湖到江浙苏杭一带。于是,地处偏僻的万石塘集市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然而,万石塘村因为这个集市造就了不少富商。这些经商大户积累经验,在集市消失之后仍然走南闯北做各种生意,财富聚积后,回到家乡买地建房,买田置业,使得风水宝地万石塘,独领风骚数百年。
沿着排水沟从南向北前行约300米,再向左移步,只见古色古香的“冠美公祠”巍峨矗立,这儿是万石塘村精华的精华,既有古色韵味,又有红色文化。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邵式平曾经带领红十军驻扎在此,所以“冠美公祠”又名“红军楼”。“冠美”的意思解释为:冠,一是指戴帽子,特指古代的成年礼仪冠礼;二是指超出众人,位居第一。美,是指人,同时又特指容貌、才德、声色、品质等方面的出众动人。冠美的意思就是衣冠楚楚,才识过人、心地善良。在门前上方处,石板上雕刻着精美图案,可惜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间部分破损。红军楼(冠美公祠)门两边石板上阴刻楷书楹联:仰庙貌巍峨横搅山光云影,喜规模广大当见凤翥鸾翔。进入“冠美公祠”(红军楼),知其建于清代,坐西朝东,属于两进式,上进两边房间设有楼(面宽14米,进深19.7米,墙高7.6米,占地面积275.8平方米),墙的下部由两层石板砌成。在天井南、北两边墙壁上均留有当年红军书写的10条标语,白底黑字,毛笔书写。由于年代久远,一部分墨迹无法辨认,比较清晰的有:“铲共团是豪绅地主国民党镇压工农革命的组织” “工农起来消灭铲共团!”“工农不加入豪绅地主国民党的铲共团!”“工农起来消灭剷共团,活捉剷共团长!”,落款是“红军联乙宣”。这些红军标语是万石塘村红色文化的见证,也是教育党员干部的生动教材。近年来,为了保留好红军标语,村党支部派人特意买来高约3米、宽约2.5米的透明塑料玻璃,把红军标语围护起来,倒是一个绝妙的义举。如果红军官兵在天有灵,应该会竖起大拇指含笑嘉许吧?
据1987年出版的《东乡县志》记载:1932年7月下旬,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赣东北省军委主席邵式平先后三次到万石塘视察。村中老人回忆,1932年7月某天傍晚,一位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高个子,在几个农民引领下悄悄地来到万石塘。他就是红十军创始人之一邵式平(人称“邵阎王”,由于他骁勇善战,敌人听说“邵阎王”,无不闻风丧胆)。为了动员劳苦大众起来闹革命,他冒着风险乔装改扮来到万石塘村,在一位谢氏村民的家中,详细了解村民的生活状况、家庭收入。邵式平指出,农民之所以贫穷,就是因为没有土地,因为深受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三座大山”的压迫和剥削,要翻身做主人,只有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建立人民的政权。在东乡、在万石塘,邵式平号召贫苦农民起来闹革命,动员他们加入红军,打土豪,分田地。在邵式平的教育启发下,万石塘村群众的觉悟迅速提高,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有了初步认识,对后来的红军部队给予了积极支持。
时光回转到1933年1月20日(1932年农历十二月十七日),天空阴沉沉的,还刮着呼呼的北风。这天傍晚,方志敏、邵式平领导的红十军千余名战士从闽浙赣根据地的贵溪出发,经金溪、余江边境,到达瑶圩万石塘宿营。白天,战士们帮老百姓干农活,帮老人挑水劈柴,深入孤寡老人家嘘寒问暖,送米送粮。到了夜里,便纷纷走进农户家中,与贫苦农民促膝谈心,亲切交流。就在这个“冠美公祠”(红军楼)里,邵式平主持召开群众大会,参会者上百余人。会上,他向群众宣讲革命道理,动员群众起来闹革命。当时,红十军打土豪劣绅的声势非常强大,附近畈上周家、仁坊李家、瑶圩古塘,王桥的石塘、油山、坑塘、倪家,红光新田及河渡、赤岭等20多个村庄,方圆30华里,都有红军官兵活动的身影。一时间,辖区内的地主、恶霸,特别是血债累累、穷凶极恶、残害百姓的反动派分子都得到应有惩罚。在此,特别推介一下我们尊敬的邵式平同志(1900年1月27日-1965年3月24日),字守壹,又名“三崽”,人称“邵阎王”或“邵大哥”。江西弋阳县邵家坂人,是我党我军早期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著名的农民运动领袖、弋横暴动的主要领导人,闽浙赣苏区和红十军的创建者与领导者,也是闽赣苏区的创建人和主要领导人。1931年11月和1934年6月,他两次当选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人民政府执行委员和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上有朱毛好主张,下有方邵打豺狼。第一英雄方志敏,第二将军邵式平。两条半枪闹革命,打倒土豪为人民。”这是赣东北广泛流传的的一首革命民谚《打倒土豪为人民》,其中表达了江西人民对方志敏、邵式平的敬仰之情。大革命时期,邵式平与方志敏创建赣东北和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担任中国工农红军第10军主要领导人。1928年1月,方志敏、邵式平领导弋(阳)横(峰)农民武装起义,给国民党反动派以沉重打击。大革命失败后,邵式平率部参加长征,胜利到达陕北。新中国成立后,儒帅邵式平成为江西省首任省长。他文韬武略,才华横溢,讲话出口成章,结合实际,机智而风趣。他作报告一向不要秘书写讲稿,却条理清晰,辞采动人,深入浅出,令人折服。他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倡办的谷雨诗会,如今成为江西文坛金灿灿的文化明片,对眼下的抚州打造中国诗歌之城,奠定了基石,具有方向性引领作用。邵式平家世代务农,父亲邵茂奎生有五儿一女。邵式平排行老三,自幼聪慧。十岁,父亲去世。十六岁,在至亲的帮助下,他于1916年在弋阳县立高等小学读书,与方志敏同窗三载,结为挚友。他们“二十年兄弟情、战友情(1916—1935),三十年思念之情(1935—1965)”。“方邵”之情,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他们发起成立弋阳九区青年社,立志“铲除人间不平,和恶势力斗争”。他们敢于破除迷信,邀请爱国老师演讲,组织学生查禁日货,由一名普通青年成长为一位爱国主义者。两人的名字同时传遍赣东北,享誉赣鄱大地,乃至受到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欣赏……如此豪杰与万石塘有缘,可谓东乡百姓的自豪!
的确,在万石塘这块古色飘香、绿色留韵、红色激昂的热土上,留下了革命先驱的足迹,传颂着邵式平和红十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万石塘用她特有的景观启迪我们:奋进新时代,再现新气象,我们要像红军战士一样坚定理想信念,始终对党忠诚,做到不忘初心,永远牢记使命。离开万石塘,诗意在我们心中萌发,这正是:千载古村来历倩,弯弯曲曲引清泉。一行白鹭无声过,万里江山有意连。我赞公祠生俊杰,风歌宝地种云烟。红军标语依稀见,理想追来别样天!
(作者单位: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区瑶圩乡党委;东乡区委宣传部)
△图2,作者之一杨金高在万石塘村前留影
△图3,万石塘村东门
△图4,人间仙境万石塘
△图5,东乡作协会员在万石塘采风
供稿老师简介
杨金高,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区人,1965年9月出生。系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西诗词学会会员,曾任北京《报告文学》杂志特聘作家,《江西日报》特约通讯员,《抚州日报》首批特约记者,《临川晚报》特约时评员,《清风苑》特约作者。现任抚州市东乡区作家协会顾问、区关委报告团成员。自1983年开始从事业余文学创作,有700多篇(首)约80多万字作品散见于省内外近百家报刊,并入选20余种选本。著有格律诗词集《龙山行吟》(三人合集,中国电影出版社)。报告文学集《东乡之光》(40万字,待出版)、《赤子心歌》(待出版)、《金高读书》(待出版》,《杨金高散文随笔选》(待出版》多次在全国征文赛中获奖。参与编著《品质东乡》系列丛书(4本)《亲历抗美援朝》《回忆人民公社》《龙山师水总难忘——纪念舒同诞辰110周年》《王震在红星》《王安石故里上池村》《东乡历史名人勤廉事迹选篇》等书。信奉:说真话,抒真情,写真文,做真人。但愿众生都离苦,诗光普照度有缘。
(图文供稿:杨金高)
《新京都文艺》
欢迎原创首发佳作投稿!
投稿邮箱:874376261@qq.com
来稿请附个人介绍、自拍照片
以及注明作者微信号等通联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