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英雄传(小说连载之八十)
杨浩然.偶然著
八十、与蝗斗 略胜一筹
夏秋之交的中午,烈日炎炎,烤得大地冒火,蒸得人冒汗。马三戴了顶苇苙,拿了把蒲扇,来到了南山地头。
经过了一个夏天的雨水滋润,地里的庄稼长势不错。沉甸甸的谷穗、串串豆荚、穗穗高粱、棵棵玉米开始由青变黄;长长的地瓜秧、墩墩花生稞已停止生长,而地下的果实们,却打着滚儿地疯长,地皮都撑裂了。
望着满坡的庄稼,目睹着丰收在望的景象,马三心里美滋滋的。是啊,再过十天半月,就到收获的季节了,农人们盼得就是那一刻。
恰在这时,空中飘来了两片云。紧接着,又飘来一片。不多会儿,天空就被片片乌云遮住了。
马三想,是要下雨吗?可没返潮啊?便疑惑的举目观天。这一观不要紧,吓了一跳。只见大群飞蝗,正遮天蔽日的向田间飞来,几起几落,就把一片庄稼啃光了。说是迟,那是快,他立刻拔出手枪,对着天空“呯呯”开了两枪。
枪声,在空旷的山谷里回响,吓得蚂蝗们腾空而起,飞向了远方。可这群飞走了,另一群又来了,根本赶不净。
听到枪响,将士们以为有情况,个个子弹上膛冲下了山岗。马三立刻命令道:“打!”
顿时,枪声大作。蚂蝗们一看火力太猛,便振翅高飞了。可这一波儿飞了,另一泼儿又漫了过来。
乡亲们一听枪声,以为鬼子来了,都往外跑,人人被蝗群碰得头皮嘣嘣响。
近几年,旱情严重,蝗灾不断,大伙儿一看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便纷纷回家拿出铜锣、铜盆敲了起来。有得用树枝抽、有得用网子扣。一场人蝗大战,顿时拉开了序幕!整整折腾了一天。
根据往年经验,马三与乡长马克龙制定了一套灭蝗计划:
一、蚂蝗善飞,白天不易捉拿,以吓、赶为主。
二、蚂蝗喜火,见火就钻,自取灭亡。故,晚上火烧为主。
三、蚂蝗怕冷怕露,早上伏株不动,以捉为主。
四、将徐二的施粥锅架起来,专煮蝗虫。
五、每人每天吃一斤蝗虫、省一斤粮,省出粮食度荒。
六、发动男女老少与蝗抢粮,尽快将半生不熟的粮食颗粒归仓。
七、全体指战员一律参入灭蝗大战、帮百姓抢粮,并当好群众守护神。
安排好后,马三才松了一口气。
古语云“旱极则蝗生”,有“旱出蚂蚱涝生鱼”之说,是老百姓通过经验总结出来的。据记载,仅清朝年间,就发生过一百三十七次蝗灾,其中重型蝗灾多达四十二次。
何为蝗虫?蝗虫、蚂蚱其实都是蚱蜢的俗称。不过,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蚂蚱是所有蚱蜢的俗称,而蝗虫则是特指蝗总科下的蚱蜢或蝗灾中的蚱蜢,也就是飞蝗或者沙漠蝗。
一般情况下,蝗灾的主角全是飞蝗。该蝗虫主要分布在东半球的热带和温带地区。
为什么飞蝗容易在大旱之年成灾呢?
首先,飞蝗特别喜欢在土壤湿度为百分之二十五以上的地方产卵。因为在环境温度比较高的前提下(夏秋两季产卵),湿度也相对较高,孵化率会大大增加。
而大旱之年,大量的河水被蒸发,致使河床裸露。从表面上看,河床是干涸了,可河床表面下的土壤,依然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湿度上。因此,大批的飞蝗便从四面八方飞来产卵。
卵的孵化率升高之后,由于干旱导致的草木比较稀疏,为了生存,便向有草木的地方聚集。此时,飞蝗的体色也开始由青色变为土黄色,习性也由独居变为群居了。
为了寻找更多的食物,大量的飞蝗聚集在一起,开始了飞行觅食之旅。于是,蝗灾便形成了。
的确,虫子少的时候,蚂蚱无疑是上帝送给人们的口中美味儿。俗语曰“人满为患”,可虫子多了便会成灾。一遇蝗灾,人们总是望蝗胆寒。灾后,哀鸿遍野,度日如年。
所以,一遇蝗灾,人们便自发的敲锣打鼓、摇旗呐喊、处处点火,田地冒烟。用火烧、用水淹、用土埋、用锹拍、用手捉、用鞋打。把所有能想的办法、能用的手段都使上。
马三的办法更绝,增加了“晨捉锅煮、夜间火攻、与蝗抢粮、吃蝗省粮”等措施,效果十分明显。加上马家峪周边的大田以种植地瓜、花生为主,地下的果实,蝗虫吃不到,因而保住了许多口粮。总之,本年的蝗战,取得了伟大胜利!
蝗灾过后,马三信心大增。呃,看来我马三还行,不仅与敌斗百战百胜,与蝗斗也略胜一筹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