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游记序文】
《向往新疆源于读过的书》
作者:王秀滨/哈尔滨
(2023年5月5日)
曾读过关于描写新疆的书籍,记忆深刻的有6本。三本是出生于新疆作家的生活记录,让我初识了新疆的遥远与陌生;三本是外国考古学家的探险收获,让我见识了新疆的神秘与丰富。
《一个人的村庄》,是刘亮程1998年的作品。首发后,在国内反响巨大,被誉为20世纪最后文学景观。作者是小我一岁的新疆人,出生在新疆南部的吉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农民家庭。他在书中,记录了自己生活的村子、村子里的人和周边的景观;记录了变幻多姿的奇妙沙丘和在不同光线下,散发着金色光芒的沙粒;也记录了丰富的植被、动物和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距今2000多年还有没被发现的一些遗址。读他的书,让我联想到沙漠的无垠、草原的星空,也让我开始向往那个仿佛被世人遗忘又迷人的地方。
《我的阿拉泰》,是阅读量有限的李娟2010年出版的散文集。她1979年出生在新疆北端阿勒泰地区的富蕴县,在一个以哈萨克族为主要人口的小县城度过了童年。上中学时,因为没有户口,曾被学校拒收,只好跟母亲学裁缝,也曾在阿勒泰山区开过小百货店,还曾到过乌鲁木齐打工。20岁时,开始业余写作和投稿。她原生态的作品,展现了游牧民族的生存状态,充满了朴野清新的气息。在她的书中,能看到美轮美奂的画面,能看到与世无争的安详和来自平凡生活的美好。
《我从新疆来》,是中国自由摄影师库尔班江·赛买提的作品。他1982年出生于新疆和田,是维吾尔族,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他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了不同民族、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一百多位普通新疆人的故事。在他的镜头里,不仅能看到那片土地的古老和沧桑,也能找到荒凉背景下充满渴望的清澈目光。
《游移的湖》,是被后人誉为“西域探险之父”的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的游记。他曾独闯罗布泊荒原无人区,发现了楼兰古国,其中最为珍贵的是诸多带有文字的木简和纸张;他曾发现楼兰沙漠中的信号塔遗址,证明长城曾延伸到新疆;他曾闯入塔克拉玛干沙漠,成为首个横穿沙漠的探险家。他数十年间的一系列伟大发现惊骇世界,成为西方世界级的偶像,激励了包括斯坦因等人步其后尘,被科学家和探险家们奉为圭臬。1952年,他以88岁高龄谢世。在诸多荣誉中,“最后一位古典探险家”和“第一位现代探险家”最能概括他的传奇一生。
《斯坦因西域考古记》,是向达教授1936年翻译的斯坦因第三次到新疆写的《亚洲腹地》的书籍。书中,详细记录了斯坦因西域考古的发现和见闻。斯坦因是犹太人,1904年加入英国国籍,是出色的考古探险家和东方学者,以及尼雅遗迹的发现者。从1900年至1943年去世,曾四次来到新疆和甘肃,所发现的敦煌、吐鲁番文物及其他中亚的一些考古场所都很有价值。他为了考古和探险事业,终生未娶,没有私产,只有书籍和贴着“私人信件”、“工作记录”和“地图资料”的箱子,被西方学界誉为“同代人中,集学者、探险家、考古学家和地理学家于一身的最伟大的人物”。
《重返喀什噶尔》,是瑞典著名的东方学家和外交官贡纳尔·雅林2010年出版的著作。雅林在大学读书时,受到曾经在新疆传教多年的拉奎特老师的影响,决心致力于新疆维吾尔族历史与文化的研究。作者在书中满怀思念之情,回忆了1929年和1978年到喀什噶尔和新疆的情景,描述了相隔半个世纪喀什噶尔和新疆的生活变化,介绍了自己在喀什的见闻、感受,以及自己对喀什文化、艺术、宗教以及风土人情的思考,他是唯一跨越新旧中国认识喀什的外国人。
读过的书,会改变什么,我还不清楚。但通过这些文字出现在我面前,已经对我有所改变,让我更加向往那个遥远与陌生、神秘与丰富的新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