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探
千年古城韶关,因着地理位置之重要险要,长久形成了中原与岭南文化的深度交汇与互参融合,在历史与现代文明的激荡中,最终铸成了与时俱进、海纳百川、历久弥新的“韶文化”。2100多年的建城历史中,杰出人物层出不穷,唐至清代学者名臣、文化大家更是引领时代风骚。尤其是“当年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的张九龄,既是韶关的人文丰碑,更是华夏历史的炫灿之星。随着城市经济产业的成功转型,千年韶关作为拥有多项文明殊荣的区域中心城市,立足本土,着眼于未来,实现了全方位、超高速发展,在新时代以全新的风貌完成了再次崛起,昭示着民族优秀文化的接续、不断拓新、高歌猛进的新姿态新状态。
2018年起,《南叶》由韶关日报社主管主办,作为地市主流文学刊物,近年来锐意进取,深度介入时代新生活,为发掘文学新力量、繁荣地方文学事业积极奉献人文智慧,并紧扣时代大主题,经由过往之历史映照提振现代社会精神信念之淡化薄弱,并从对未来的文明瞩望再启程,重新认识现在,有力反思过往。伴随着经济文明的高度快速发展,《南叶》亦打造了属于韶关的时代精神文明景深,以靓丽的文学名片,有力地托举起千年古城的人文高度,灵动地捕捉并定格了那些文学风景里的绚烂璀璨与恒久的精神依存。四年来,《南叶》凝视穹苍,拾遗本土思想文化精粹,汲取外来人文活力因子,在今昔精神画卷映照中,承载与凝铸的韶关精神奉献,如阳元一柱擎天,尽览家国人文情怀,汇展文学之炫灿盛景。
精神奉献:
仰观气象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
回首近年来优秀文学作品的集纳与奉献,就会发现,《南叶》继承与发扬了“韶文化”多元包容的大胸怀,着力推出精品力作,打造粤北文学高地,吸引了鲁迅文学奖得主张执浩、王祥夫,江子、戴潍娜等知名作家诗人来稿,稿件质量、被转载率、业内口碑有了显著提升。
在集中展示韶关文学实力,为精神文明不断发展蓄力的同时,更为发现、发掘、培育年轻一代作家构建了高端平台与广阔空间,“韶青年”无疑是独具亮色的专属平台。《南叶》“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工矿精神,活化历史文化”,确立了“民本”诗性立场,凸显了文学的现代性多姿多彩。在历史追溯、现实观照与未来瞩望中,在不断的探索与突破中,开创了一条契合韶文化精神气质,着力书写人民史诗的办刊之路。
小说:
洋溢民本诗性 凸显多彩生活
《南叶》小说以紧贴时代骤变巨变,被遗忘之精神空间,紧贴百姓幽深生活层面,以亲民民本主义胸怀,从生活之具象向精神之抽象完成腾跃与灵飞。王哲珠的《肖诗和李想》,以肖诗虚构男友并不断为“男友”买衣服,最后又虚构分手等令人心疼的种种精神情节,直面了现代都市打工者的精神寂寞与尴尬境遇。小说以肖诗在都市不断寻找适合衣服的假想男友最终不得,以继续寻找完成行为语言精神模式的定格,同时也寓意了都市生活的残酷性——爱情已绝迹,无疑是有着巨大精神动量的现代性文本。虞燕的《鱼会不会悲伤》,以令人心焦的叙事,完成了对教育产业化的精神控诉,社会畸形竞争实质性地绑架了家长、老师与受教育者精神,合力催生了悲催后果的产生。小说以无限悲悯从灵魂发出了关爱普通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沉痛呐喊,文本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从家长、课外培训班老师的期望与高三学生不能承受之重,这三个层面内在的意识对峙与矛盾积聚,更在于以培训班老师的精神追悔追问完成社会性精神救赎。期望无罪,然而巨大的精神压力却只能由学生承受承载,关爱不经意间渐渐幻化为一种足以吞噬生命的隐性精神暴力,家庭悲剧在惯性思维程式中积聚,直至酿成,警示意义重大。
《夜的光芒》是顶替者李好噩梦缠身的灵魂追悔,被顶替者李慧的孩子林珂珂的到来,注定了李好竞聘级长的挫败。人生总是得失同行,失败的李好获得前所未有的心灵平和,噩梦醒来是早晨,她选择了善待林珂珂继续自己的灵魂赎罪。王溱弃绝了社会残酷,选择了灵魂式追悔的表达,将酷烈升格为大爱温情的延宕,可谓直指终极的突破。叶清河的短篇《人间遗孩》与《鱼会不会悲伤》属于同类选材,却表达了另一种震撼。小说通过8岁孤童罗星的视角,直击了一个三口之家的不忍直视的碎裂过程,以酷烈的车祸起笔,沿着罗星孤独的游走及对短暂亲情片段的追溯,以主人公无处可去,城市街灯下的站立完结,大象无形地完成了莫大悲哀无限动量的凝铸。文本淤积着歌曲《天亮了》的撕心裂肺,终归平静的悲催,无限延宕的乐感。苏景文于《冬日暖阳》之下,以老书记疏离的碎片记忆,回顾了他从波澜壮阔到恬静平和的人生历程,以向死问生的庄严,直视了生命无憾的落幕,小说以个人生命不变的质朴与从容,了无声息地擎起了对历史与时代的坦然与理性认知。
竹剑飞的《大街上空无一人》构建了一对年轻情侣经由爱情出发,而逐渐丢失激情与爱情的创业迷失。幸运的是女主人公于高强度工作的间隙里,顿时发现了生命的缺失,她洞穿了以创业为名的种种自我精神囚禁,从拥挤迈向了空无一人的大街,拥有了久违的精神舒畅,或许曾作为起点的爱情早已变质,不再重要。小说昭示了一种现代都市文明的症候:不是所有出发,都会抵达预定的终点,或许会有丢失与偏移,惟有生命本身可以选择醒悟。莫华杰的《癞蛤蟆的故事》是人与蛤蟆和谐自然共处的遥远的生态记忆,癞蛤蟆是吉祥如意的承载,它的出现,被人善待甚至尊宠,直到招致不断的麻烦,被送走之后家人的无限失落,记录着一个远逝的时代背影。在传说的美丽与时下人类的凶猛比对中,托起万物平和的祈愿。温文锦的《写她名字的水》,颇具神秘性意味,以少年平等平和之眼关注了世界之外世界的生命存在。作为河童的婉珍难以摆脱被大篷车囚禁,乃至生命夭折的命运,她依旧可以被“我”所善待,她依旧深信天机缘起。“我”最终把粘着她名字的水倒进泉池里,达成她的夙愿,还她自由,文本书写了对生命本身的无限尊重。
对青年优秀作家多有发现与鼎力支持,年轻一代已经成为韶关文学事业强大的后继力量。“韶青年”之95后许非寒的短篇小说《王二嘚瑟》,以三代人的命运变迁及沉浮,从少年荒唐到老年开悟及平和理性,记述了王二嘚瑟并未真正嘚瑟过地活着数十年。与少年好友帽老年的聚首及开释,比照了波澜壮阔与平平淡淡的共同归宿,有着余华《活着》的气度及烈度。90末范庆奇的《寄春风》,以聋奶奶进城与返乡养猪喂猪,猪遭毒手的魂牵梦断,叩问了乡土文明进程中的偏失。猪不仅是聋奶奶的饲养,更是她安妥生命的存在方式,“寄春风”是作者对回不去的故土未来进路的无限瞩望。00后王瑾瑜的《南枝》,以史实为据,以历史在场为执念,在战火血雨中谱写了稍纵即逝的,用生命呵护的爱情诗意,历经岁月的磨蚀,“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早已凝结成为恒性隽永。90末刘佳的《言珍》,以家风传承的方式塑筑了国家信念意识。文本以主人公言珍家爱国信念的外在与灵魂性植入起笔,以多年后为小孙女讲述抗战残酷记忆层层蓄力,以生命远去的伤痛凝铸了一世丹心的永存与接续。构思构建明了而自然,彰显了作者纯正的爱国情怀投入。
在《南叶》的鼎力支持下,小小说创作更是取得了丰硕成果,通过举办全国性小小说大赛,激励和促进了广大作者的创作质量的迅速提升。其中,韶关作者钟祥荣处女作《第251张模拟画像》、林庭光《最后一名学生》入选《小说选刊》;余清平《木雕》、大海《幸福的桃子》入选《微型小说选刊》等。
散文、非虚构:
文体意识破局 观照历史现实
“散文天下”可谓《南叶》的大型品牌栏目,近年来所刊发的散文,不但实现了名家大家的倾力支持,更实现了文体意识的破局,体式与内涵的丰富多样。既有历史深邃理性的反思,又有今日之现实关照,而且艺术力思想力呈现日益精深。
王祥夫的《华严寺的蓆》,以素净之笔触,从华严寺的蓆到廋西湖的桂花,从心底擎起人间闲静。文章从闲章起笔,娓娓道来,从古朴之雅致日常到夏日竹席之大用,到屈原《湘夫人》之记载,楚地起居之状态,竹蓆、卷书、壶茶、炉香,把扇之闲舒生活映照,再到华严寺的高粱蓆,和尚之编竹蓆之轮回修行;从廋西湖到桂花开,是身形之旅,更是神魂之放逐远行,是古老之恬静新境的抵达,文字随心所动,意旨高深,确为大家风度。黄金明的《1980年代的记忆》,开篇确立国家意义的20世纪80年代理性内涵,继而追忆了改革开放萌动期温情、纯粹的远逝的生活,有精神贫瘠,躲在被窝看书的痴迷,被小学老师看好的温馨,有遭受否定转而写诗的激情浩荡,有专注练习轻身术的忘我,有刻苦而无功的注定失败者,有违背英语教学规律的误人子弟的教师,有沉溺写诗,陷入情感纠葛中被开除的体育老师,多角情感下的爱之忠诚,亦有长久的爱之担当。所有的温情悲情,在数十年后都积聚成大时代背景下的魂牵心动的珍藏,这一切无异于对故土的隽忆,一次人生岁月的重新梳理,无异于时代之记忆。此文被《散文·海外版》全文转载,并入选2019年度散文精品集。他另一篇《我所理解的洞庭经典》,通过实地考察,融合典籍记录,类比他者江湖,撷取其间风物、生息,结合现代文学经典,移情唐传奇、宋经典,起底文脉延宕,以富于学术性的探究,给予读者一个洞庭湖的前世今生之明确感知。文本融合文化历史、知识、诗性,以文笔锋颖划破了时空阻隔,完成了对人文胜地胜景的学术性辩考。
刘国玉的《井观居随笔》汲取并结晶了古典小品文神韵异彩,无论是体量、容量、主题、话题、类别,还是哲学思辨,理性体认等等,不但实现了散文之“形散”,更是凸显了新时代散文之“神散”。可谓迈进了真正意义上的大散文时代:体式结构如利箭疾速,内容包罗各类活化、灵动的思想突奔。邹冬萍的《花未开,花已落》,无疑是散文与小说界限模糊的例证与昭示,可谓以个体生命史诗映照了中国社会进程史。文本以外婆为叙事主体,以凝重的家族史笔触,重返外婆生命过往之现场,追溯了三代人所经历的不同时代的苦涩与幸福,凸显了外婆超乎常人的智慧及不为人知精神幽深。外婆生命所承载的苦难自不必说,因着外婆一句话,父亲放下家庭承担去了朝鲜前线,因此赢得了家庭长久的安妥保障;50出头的外婆还有过黄昏恋,因着母亲紧绷的阶级政治弦而未遂其愿。邹冬萍以题记哲思性表述,凝结对过往人与事的追忆及迷离;后记以人对岁月的难以把控,发出回响宇宙之天问。在往事与哲思的震荡中,完结与搁置魂动,收放自如、伸缩有力。艾云是善于洞穿历史的严肃作家,《铁的血》是去尽杂芜、沥沙炼金的,在域外现实中反思历史之作。纯澈的叙事的展开及富于理性的洞见卓识,昭示了作家对历史演进、骤变及后果的超然性思考。文本由南斯拉夫前领导铁托的墓地起笔,追溯了这位英雄在历史中所构建的永恒,继而也感叹了他依旧无法抗拒时间的有限性——他所构建的一切之后终被摧毁;通过萨拉热窝的铁匠铺与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剧情的比照,以及在岁月里的变迁,提醒国人应永远保持居安思危的必要警惕;以莫斯塔尔桥上年轻人的表演,惯看生死起落,人间值得。尽管历史常常被以男人主导的战争所劫持,历史与种族因着女人的存在而获得永续,文本充分显示了艾云贯通历史幽深的高绝视角。陈长莲的《天香》,以河背村与老圩场两个古村落为叙事核心,直击古朴典雅,追溯了缘起渊源,革命历史中的点点滴滴,基层干部努力下的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着眼于未来的发展,时代与生存方式的变迁,安放乡愁的故土根性的永驻,山里山外迈向美好明天的新姿态,以时间大跨度,从民生、历史、精神三个层面完整地审视了古村落从古朴迈向现代文明的长久旅程,有着以民为本的纵深感。另外,第九届全国高校“包商银行杯”散文一等奖《达布察克镇往事》首发《南叶》。
诗歌:
诗情诗意力量 风采风度风骨
“诗岭南”可谓群星灿烂,近年《南叶》受到创作者与文友的日益喜爱,来自各阶层的人群把对生命本身与世界的感知化作了诗情诗意及力量的奔涌,凝结成诗人的风采风度与风骨,分行的文字间腾升着强大精神力量对物质世界的破袭。
《张执浩的诗》永葆着诗的纯粹纯澈,灵动,自然及天性。《我还是喜欢你明亮的样子》,表达了人之无以阻止的成长慨叹,无疑初心是明亮明朗的直线直进,是一种纯净的本真凸显,一种本能与勇进;《星星索引》是一种无法搁置的乡愁悬浮,是一种久远的记忆,更是再也回不去的物是人非的故土之长路漫漫;《写诗是……》创作认知与理念的昭示,是与众不同的行为与思索,是对炽烈灵魂动影与图景的捕捉;《最好的诗》是诗人对人生与生命的终极体认,是生命微妙悸动的魂影,是生命的开启与历程,是远方的召唤,恰恰是生命之结果;《丘陵之爱》是恒性不变的彰显,是变之不变的确定性的姿态矗立,认知与跨越了这种永远的不变,则是人生进入成熟中年的境界之提升;《被词语找到的人》是对灵魂与神来之笔触的所逮与承接,是对生命虚无性的冰释及填充,是精神的自我丰富与强大之过程;《雨夹雪》是一种对生命与世界对峙互动关系的超乎常人的发现与理性之识,雨夹雪是一种对美好往事的钩沉,是记忆的复苏,是精神罕有的栖息时刻,然而最终会碎裂大地,化作泪珠颗颗,是一种意识的飘逸与现实酷烈的狭路相逢。
《李不嫁的诗》是桀骜不驯灵魂的御风而行与奔突、狂飙,《寒蝉》赋予蝉之苍老生命不弃之使命,以孤寥的蝉鸣引发众生和唱,积聚成人类残存的永不熄灭的烈焰;《骆宾王》以冷峻与理想穿透历史千年的唯美吟唱,揭示出被尘埃所掩埋的残酷与凄凉,擎起伟大灵魂的那一丝真实的卑微;《漆树》象征了民族与生俱来的奴性与隐忍,以宿命论的千古不变传递着这种固化与桎梏,甚至在被宰割时显出某种莫名的兴奋;《旅途》是生命终极性的归结,从青春凶猛的出发,到如羊羔般的驯服,再到如大地之上植物般的沉默,终结前的生命依赖于记忆的品咂与回放,明了一切的旅途,便顿失了人类所附着的所有意义;《陪父母游韶山》是对国家政治情感的横陈与直面,是纯澈信仰的另一种生根发芽及开花结果,是人间不允许不容置疑的纯洁情感的自然而生。
吴素贞的《青鸾镜舞》(组诗)有着丰富的自然风物元素,通达于老古《诗经》意境幽美,有着题材抓取的游刃有余,更有着恒性意义的凝结。《素素》是精神从生命声色之境的超然逸出,是灵魂进入空放之境的洒脱与坦然,无异于获得庄子式灵魂的自由与自舒;《听见》是天籁地籁人籁的罕有赐予,是灵魂纯澈与宁静的意外所获,是生命哲学意义的通透与轻质的化成,更是物化世界病态之身的灵魂性自愈性化疗,惟有灵魂回到生命本体,方有治愈之可能;《收割》是生命真实的负载过程,是受难之旅,在长长的旅途中生命成为了一种修炼,修炼亦是与空茫孤独的抗衡。经由时间的磨蚀,所有的悲伤终究升华为人生的果实;《爹爹——给西尔维娅·普拉斯》无疑是吴素贞同题经典挑战之作,诗作保持西尔维娅·普拉斯式的明快与激情,所不同的是对她及其诗作有了独有的理解:在她的爱恨交加中发现其生命的缺失,揭示出作为独立坚强女性桂冠下所隐藏的心灵柔弱与情感空落,以灵魂的窥视呈现了钢化绕指柔的灵动一刻。《青鸾镜舞》可作多种理解,如生命实体与精神游弋等,但更适合的是作为艺术创造型与艺术本源关系之理解,青鸾镜舞是清冷千年的恒性存在,是映照之高标,它是一种永远无声的宣示,历经岁月考量,生死不变。诗作亦是诗人艺术追求,心之所往的目标。
曹文军《八声韶州》(组诗)是老古传统与现代时速中的哲思激荡,诗作驰思千里纵横今古,不乏睿智的思索,更是对韶州的人文揽胜与精神求索;《在关帝楼码头》中诗人由遗迹发现了关公忠义的失传与忘却,发现了恒性精神遗产也会被猛进的时光淹没,内心发出深深的呼唤与期待,期待精神依存以新的姿态重回人间;《步行风度路》是对千年韶州诗情画意的遥遥呼应与精神接续,抒发了穿透尘世喧嚣干扰,静心创作的强烈愿望;《仁与化,仁而化》是诗人以人文遗迹慕贤追远,对老子孔子思想激荡情境的再现与精悟,对“仁化”要义的人间延宕,更是对孔子勇进人间的精神礼赞,穿透数千年的时空阻隔,实现神性神会历史追溯:打捞过往雄壮重振精神信仰。
正如艾云在《铁的血》中所写道:“我们生活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人,已忘掉贫穷、匮乏是怎么回事,我们以为好日子会一直这样下去,生活可以一直富足、裕丰下去。”物质的高度发达使人们精神渐陷于懈怠,甚至产生惯性的遗忘,乃至忘记我们民族从哪里来,将要到哪里去。尽管曾经的红色革命历史离我们并不太遥远,然而对此无知的人群却不在少数,社会出现了历史虚无主义极端思潮,更有甚者,在高校课堂多次出现虚化、扭曲历史存在的谬论,在原本红色历史储存薄弱的年轻人中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南叶》敏锐地认识到这种不良思潮的社会严重性,他们以强烈社会责任感挖掘韶关红色文化遗存,当机立断地推出《韶关红色故事》专刊,系统地向广大社会受众集中展示了韶关过往的历史雄壮,为重振人们的精神信仰开掘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念源泉。不仅如此,2021年还推出建党100周年专刊,以文字、图片等多种形式引导读者重温红色历史,勿忘初心,永担使命,将地市期刊的社会性导向功能发挥到最大限度。
《韶关红色故事》以史实的精心编辑,实现了卷首语“红色,与新时代韶文化赋能”的初衷。专刊展现给人们一个完整的韶关红色革命史的厚重画卷。从大革命时期的《孙中山与韶关农会》《“农运之花”邓如兰》,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朱德的藤箧》《青山作证——寻找西京古道上的红七军遗迹纪实》《铁血军旗飘城口——红军长征血战铜鼓岭英雄部队的故事》,到反映抗日战争时期历史的《红星闪耀——寻访八路军韶关办事处》《红围,红色电波永不消失》,再到追溯解放战争时期鲜有人知的《看见太阳的微笑——一位从监狱押去刑场的工委书记》《板岭下村:新丰游击斗争的中心区》《宰相故里的红色故事》等,中国的红色革命大浪潮的每一个重要时期,在韶关都留下了热血与荣光的故事。韶关无疑是中国红色革命历史的一个重要地域,孙中山、朱德、周恩来等革命先驱先贤,都曾与这片土地结缘或有交集。韶关也是红色革命早期的策源地,是红军蓄力与长征征战之地,留下了红色火种,传承与广扬了革命理想与前赴后继的奋斗奉献精神。《韶关红色故事》是民族大义与担当的精神传承,更是红色革命精神凝聚,以生命与鲜血凝铸的精神丰碑。
“庆祝建党100周年”专刊,则是以文学艺术对中国共产党引领下百年历史进程的镜像展现。《燕山迴响》,以历史在场之视角,追溯燕赵遗风的大义精神迁徙,从先驱李大钊的振臂一呼给予燕赵民众以精神指向,星星之火的点燃,老柿饼大爷、姥姥等人投身革命,1927年的血雨腥风,父辈们之后的南征北战,最终落根于韶关的沉默人生,峥嵘岁月中海外青年邵叔等无数仁人志士的积极担当,那些逝去老去的生命留给后人丰硕的精神求索等等,这是繁华去尽的理性追溯,是打捞历史与精神恒性的定格,无异于后来者对英烈们的内心的尊崇与祭献,是迎接他们灵魂的返乡。田利军以充沛、克制、从容的情感叙事与精神游弋,复活了一段跨度较大的岁月。骆聪的《感谢邓伯伯力挽狂澜恢复高考》,以诚挚感恩之心追忆了一个冰封时代的解冻,以自身命运的巨变及生命安妥的获得,彰显了伟人着眼于未来的果断之大气魄。西米《我的遥田》追思温馨的年少记忆,重书了故土遥田的巨变与据守,红色革命遗址不变之风情风光,梦中幼年对远方的渴望,终究走不出对遥田的念想。文章内在隐含着对今日幸福生活的笃定、从容与满足。苏美晴的《韶关,六岸华灯耀三江》,以灯光炫彩交错,老区新气象,新城市胜景众览,百姓安居乐业,千年韶关的现代文明进程中风姿绰约,确立了大美与时代性雄壮。
武江之畔,曾是中国早期红色革命经历的重要之所,这里曾有过血雨腥风的战斗岁月。为进一步促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入心,中共韶关市武江区委宣传部(韶关市武江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和南叶文学杂志社联合举办“百年初心路·魅力武江情”党史学习教育征文活动,引起社会各界各年龄段武江人士的积极参与热切关注。《南叶》因势利导,以获奖及优秀作品为基础,推出“武江特刊”,追溯过往英雄历史,感怀当下幸福生活,放眼美好未来,重书“新武江新经济新生活”。李迅的报告文学《烽火图——“西水暴动”纪实》深掘武江红色革命遗存,追溯粤北与朱德、陈毅八一南昌起义部队的红色交集,农运领袖欧日章领导下的斗争往昔,重温曾经的严酷岁月,经由武江红色革命史诗的重铸、再现,今昔两重天的沧桑成炫灿的伟大成就,告慰、铭记先贤逝者,珍惜与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繁荣。田利军的散文《水口村:往事与随想》以村民为叙事视角,追述了水口村的地缘、历史,过往生存生产方式及变迁,直至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今日之新生,文章有巨量信息的呈现,贯穿水口村的前世今生,有对农村当下及未来的深层问题之思考,无疑是有情怀、有思想、有内涵、富于时代精神的佳作。杨倩《安居乐业幸福长》,以几代人所历经的住房从土墙到砖瓦房到商品房的变迁,从材质到空间、内涵、舒适度等外在到内在的巨变,擎起民族数千年的社会共同理想的落地生根,变化的背后,是党领导几代人的努力与奋斗的历程。钟志红的诗歌《《芙蓉山,被一词花语鸟啭洇开的画意诗情》以芙蓉山的远景近貌,静美静谧,沉潜深掘,风摇风物,思绪的想象驰骋,城市的生态化发展等等,以神思的自然收放,传达着诗人静享现代文明丰硕成果的舒然心境。青少年组徐嘉璐的散文《红与绿》,以童年、长大后、如今对主色调“红与绿”所承载内涵从自豪、郑重,到发展的时代交替之变化,支撑起主流文化的与时俱进,最终以青年之使命担当完结文章,集中体现少年中国之风貌。“武江特刊”所纷呈的各类文本,无不是真情书写,无不是追远既往,以自信迈向新时代的雄壮之心,以今天充实满满的幸福感,联结了历史与未来。
时代精神:
大爱春风浩荡 肩负使命担当
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交换通则的大行其道,刺激与最大限度地唤醒了人们的欲望,却淡化了生命精神性存在的意义,属于新时代的主流正统精神被挤压在隐性无形不显的状态。世态炎凉,人心不古,成为人之长叹。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席卷全球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打破了民众正常生活秩序,严重威胁到老百姓的生命安全。抗疫防疫,刻不容缓,成为全国性的一场“战争”。在党中央的紧急、严密部署之下,湖北武汉全面封城,抗疫战役拉开序幕,各省迅速组建抗疫团队,奔赴支援武汉。历经数月无数医护人员夜以继日的奋战,成功阻击了新型冠状病毒的侵袭,取得阶段性胜利。时穷节乃显,在这场伟大的病毒阻击战中,集中凝聚起我们民族伟大的时代精神,尤其是年轻一代敢于勇于担当的大义与无畏,彪炳了青年一代对华夏民族之魂的续写。《南叶》与市文联及时推出《韶关抗疫文艺作品专刊》,以小小说、散文、歌曲、诗歌、摄影图片等多种形式,记录党和政府直面危境的果敢果断,记录那些以命抗疫的民族脊梁,记录在大疫之年倾全部热情的每一位默默的奉献者,记录所有抗疫一线人员及宅家的普通个体,记录人间安好的精神图景。
荣笑雨小小说《一分三十秒》正是抗疫时代精神的一种写照。开篇写到了护士长戚自华与丈夫的冷战,奉命北上抗疫出发前内心对其及女儿的热切思念,对老护士长的精神接续,老院长精心安排的父女站台一分三十秒的感人告别时刻。一个心有小家,胸怀大家,勇于担责医务人员的精神丰满跃然纸上。95后护士刘娟的散文《隔离的是病毒,凝聚的是同心》,以赴湖北荆州抗疫支援亲身经历,对70岁新冠患者的精心呵护,病情的好转,患者的乐观开怀,对美好生活的不舍,历经生命的真实时刻的点点滴滴,令读者无不动容。从职业担当中获得自豪感,是心灵的成熟与绽放。应运而生的抗疫歌曲,无不是时代精神的昭示与高唱,小八、刘炜的《相信爱的力量》是心底发出的信念之声,爱是文明的永续的不竭动力源,一首歌连结了韶关与武汉两座城市,传递的是相望,祈祷与守护;李宏作词王凌湘作曲的《天使的眼》,直击医护人员的紧张抗疫日常,在看不到容颜的目光交错中,真正体认到天使之眼的柔弱、温心、坚强的丰富内涵。周贤德诗歌《警服和白大褂让冷夜有温暖》,以朴实的语言,书写了抗疫战场金色盾牌与医者天使的无畏担当,是他们,是他们击溃了身心疲惫与所直面的危险,用生命保全着更多生命的安全。抗疫专刊中文字文本,无疑是对那场严酷“战斗”的重温重现,触摸它们,无疑是一种涤心与感动,是珍惜郑重生命的心灵誓言。
近年来,《南叶》之“散文天下”“风度小说”“韶关叙事”“韶青年”“诗南岭”等常设栏目整体发力,凸显文学艺术不断精进之力量,“山里山外话乡村”聚焦乡土时代巨变,“锐评”致力助力新作推举,其中的文学品类之盛,文学图景之绮丽与静美,整体梯队之有力进击,可赞可叹者甚多。不论是名家大家的倾情奉献,文学痴迷者忘我的造景造境,还是年轻一代的大胆而可贵的探索,不论是现实生活萃取、提炼与结晶,历史在场之再现,世界之外世界的构建,还是文本形态破局与哲思意义的融通,审美之境的抵达等等,《南叶》担负起了全然人文意义的社会思考、政治文明进路探索,在文学小众时代擎起了文学的最大担当。“伟大祖国·善美韶关”全国小小说大赛专刊,召号天下共举文学盛事,铺陈新文明城市韶关的人文脉象及延宕,重书千年韶关人文情怀;“韶关红色故事”“建党100周年”专刊,追溯红色革命历史,打捞奔突红色叙事,重温峥嵘岁月,重振初心使命;抗疫文艺专刊以小小说、散文、诗歌、歌曲、评论多种文体直击家国危机,共克时艰,重铸新时代大爱大情怀真精神勇担当。《南叶》所托举的文本中既有底层关切,人世寓言性归结,精神图式的建构,乡土恬淡与城市挤压的回流等,更有着理之识与美学追求的执着,更重要的是托起了韶关现代城市文明强劲有力的精神内核,为韶关新时代新征程所取得巨大成就奠定了厚实的人文基础。
过去的几年间,《南叶》积极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大传统,倾力接续红色革命精神,在家国情怀、历史与时代、文艺与思想导向之间奋力勇进,取得了丰硕成果。虎年抖虎威,2022年已经开启,《南叶》将不负韶文化期待,不断开拓,以昂场的姿态,去服务与助力千年韶关的高歌猛进!
阿探,原名徐宝宁,陕西文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作品》特约评论家。百余篇文学评论见于《文艺报》《文学报》《文学自由谈》《长篇小说选刊》《长江丛刊》等多种报刊。曾获《作品》2021年度“十佳评刊员”金奖;2019年度陕西文学研究所“优秀研究员”称号等,目前任职西安某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