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人书里尽朝晖(散文)
图•文/鲁新建
众里寻他千百度
暮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宋•辛弃疾
西安市发起的一场全民读书活动,把我沉寂多年的童年好梦唤醒,受到“辉煌七十年,书香满长安”的主旨鼓舞,让我忍不住打开书柜藏书浏览,当我翻开几本珍藏已久的小人书时,当年滞留其中的时光记忆顿时涌上心头。
我生在城市,长在农村。六十年代初,国家遭受三年自然灾害,动员城镇职工家属回乡解困,共度难关。我们姐哥三人随着母亲下乡务农,来到长安县大苏村安家落户,我这颗城市的种子就撒在了家乡的土地上生长,追逐,嬉笑,打闹;滚铁环,蹦玻璃弹球,跳绳,飘纸三角,这些带着泥土清香的玩耍成了我的开心和最爱。可是当有一天,我挤进一群低着头,翻看小人书的孩子中间时,小人生开始有了新发现。我看到一个小哥哥躲在墙角里,膝盖上放本小人书,小手指点着连环画中的人物场景,说看得津津有味,其它五六个小孩围在四周,如磁铁石般的吸引着,书中呈现的奇妙世界涌入我的脑海,让我不由自主地蹲下,仔细瞅着书,再也不愿离它远去了。

我自从迷上小人书,书香弥漫在我的心间,让我与阅读看书结缘。每当看到谁家有好看的小人书,我便死缠硬磨着母亲去有书人家里说情借书。那时候各家普遍缺食少衣,家有一书也算一宝,不是轻易可以外借的。无奈之下,母亲只好端上一碗麦面粉去人家里换回我要看的小人书,而且还要答应按期归还才行,因此,我看借来的书时,还要抓紧时间,不能有一刻耽误。
做家务活时要看书。我经常帮母亲烧火做饭,一手拉着风箱,一手往灶堂添着柴伙,还在地上摊开小人书低头看着,时常只听风箱呼哧呼哧响,不见灶堂炉火旺,只顾看书而忘记添柴伙,急得母亲只喊叫,建娃子,快添柴呀!我才想起抓一把柴伙塞进灶堂。有时添柴伙太多,未烧尽的柴伙苗滑落到书页上燃烧时,我才梦然惊醒,书页上留下的黑洞洞,让我的心里好一阵惋惜疼痛。

夜晚炕头常看书。一到晚上,我们一家四口围坐在炕桌上。母亲为省油总是把灯光调的很暗,我要看书喜欢把灯光调的很亮。我为借光,有时还会把就着灯做针线活的母亲挤到一边,好让自己多占些光源。让我高兴的是后来家里有了手电筒,这下子看书手电成了我的专属。晚上一家人已经进入梦乡,我还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光亮悄悄翻书。记得那年,我看到一本书名为《半夜鸡叫》的小人书,受到书中情节内容吸引,我兴奋的睡不着觉,于是爬在被窝里看书。书中地主周扒皮不择手段,为剥削长工半夜起来装鸡叫,哄骗长工早起出工干活,后来被工友小机灵鬼识破,长工们一块出动,打得周扒皮抱头鼠窜,有苦难言。我感觉很有意思,看了一遍不过瘾,连续看了好几遍。当听到了屋檐下的公鸡喔喔的头遍打鸣声时,我才蒙上头赶紧睡觉。

人闲家里书莫闲。农忙季节,大人下地干活,我呆在家看门守户想起了看小人书。这时院子树上的麻雀嘁嘁喳喳叫个不停很烦人。我望着麻雀忽然想起书中下套捉麻雀的方子故事来。于是,我翻出家里筛麦子用的箩筐,放到院子中间,下面撒上小米粒,再用一根小棍支上,引一根细绳子牵到隐蔽的地方,为捉麻雀设套布局,然后座等小鸟上钩。我边看着书,不时瞅一下树上跳动的麻雀,耐心地熬着时间。不知不觉中时间悄悄溜过,当我再次把目光投向罗筐底下时,仔细一看,才发现一堆米粒早已不知去向。原来,机灵的麻雀趁我不注意,悄悄落下抢食完米粒后,又飞回到树上,高兴地嘁嘁喳喳叫个不停。
视书为宝爱买书。我迷上了小人书后,在咸阳服装厂上班的父亲,每周日回家探望时,都要带回城里的瓜果蔬菜和稀罕的生活物件,我总是在离家很远的地方迎接骑着自行车归来的父亲,手抓住后座车架,一路小跑跟回家,抢先打开提包,翻看包里有没有我喜欢的小人书,且缠着父亲要零花钱。在我的钱罐中,一分一角积攒下来的不少零花钱,几乎都让我买成了小人书。

新华书店,是我逛街最爱去的地方,过去到书店买书,必须经过售货员同意之手才能拿到,有时看上一本书,又没有钱买下来,只好一遍又一遍麻烦叔叔阿姨频繁地取放书籍,最后翻看得自己都不好意思再往下看了。有一次,家里老母猪生下了一窝猪崽,我拉着架子车,协助母亲到离家八里路的三桥镇上赶集售卖,卖完猪崽后,母亲小心翼翼从毛票中抽出一元零角钱,算作我平日拔草喂猪的奖励,特别叮咛说,让我买个肉夹馍吃。我一手紧攥着钱票,一路穿过多家小吃摊,最后脚步停在了街东头的新华书店门前,花光了我所有的钱,挑选了我早已看中,没钱买的几本好书,当时每本书价大约一两角钱左右,记得有《小兵张嘎》《敌后武工队》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书,一大摞小人书,我搂抱在怀里,满心欢喜地跑回了家。
书到用时知多少。我长大上小学后,随着念书认字的增多,对书中看图识字能力增强,看小人书的兴趣有增无减,书中的故事情节,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我的童年生活。总的感悟,看的书越多,心里就越亮堂,小脑瓜也好使,点子想法就越灵活,被小伙伴戏称为,头大有宝,提着笼子赛跑。

记得那年金秋时节,生产队种下的十几亩谷子丰收在望,谷穗沉甸甸地弯下了腰,等待社员们喜获丰收。我们几个小伙伴们象跟屁虫似的,配合大人吆喝麻雀看护庄稼。当时,麻雀与人争食被戴上害虫帽子列为灭除对象,眼看着成群结队的麻雀降临谷地糟蹋粮食,确实让人大伤脑筋。怎么办,我们几个小伙伴们灵机一动,模仿小人书中稻草人吓唬麻雀的办法,做成十几个带草帽,穿蓑衣的稻草人安放在谷田中间。起初,麻雀对随风摆动的稻草人真假难辨,云卷云飞似的飞来飞去不敢下落。后来,几个胆大的小鸟似乎看出破绽,不光落在谷穗上觅食,还竟敢落在稻草人身上跃来跳去,小伙伴们见状,个个恨得咬牙切齿。这时我出注意说,抗日小英雄能用弹弓打鬼子,我们做弹弓也能打麻雀,大伙一听纷纷叫好。我们一商量,便开始分头做准备。不久,我们制成了弹弓武器,并反复演练后靶子打得都很准,于是谋划好,在谷田守护场地上,打一场麻雀伏击战。这天,我们黎明即起,借着曙光初照,小伙伴们分头进入谷田四周阵地设伏。我爬上十米高的老槐树,做瞭望观察,树上的老鸦窝里堆满了弹射用的小石子。我骑跨在树杈上,一边翻看着《小兵张嘎》小人书,边留神着天上的飞鸟迹象。当麻雀再次目中无人胆大妄为地落在谷穗田间跳跃狂欢时,我一声口哨声,小伙伴们拉长像皮筋,夹着石子,瞄准后雨点般地飞向目标,稻草人变成了我们打鸟的活靶子。我居高临下弹射,几乎弹无虚发,有时甚至一石双鸟,小伙伴们一阵猛射,打得麻雀纷纷落荒而逃。打那以后,在我们的假人真做,瞒天过海,虚虚实实,招数多变的看护防范下,大获全胜,为保住丰收胜利果实立了大功。
藏身阁楼看书多。买书积攒多了,需要有个地方存放,便于看书也不受干扰。有一天,我爬上家里的阁楼,发现一块地方靠近窗户有亮光,很适合看书学习,于是我自己动手,搬来高木凳子当桌子做成学习室。我静下心来,把四五十本存书一一摊开,把要看的书按顺序排队,放在身边;其它书分门别类码整齐,装在父亲留下的一个工具箱内,第一次坐在桌前,认认真真看起书来。在阁楼上,我仔细看完了高尔基的《在人间》对高尔基为看书所遭遇的苦难深表同情。联想我自己,在年龄上差不多,学习条件这么好。而高尔基一边谋生计打工,一边读书。有多少次,主人抢下书撕碎烧掉,也不能改变他对看书的强烈渴望和愿望。他不屈不挠如饥似渴,对知识孜孜以求的顽强精神,深深地打动着我,给我学习的勇气和力量,激励着我在人生读书学习的道路上,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时隔五十年,阁楼上的那箱书随着岁月流逝,随风飘散遗失殆尽。我出于对儿时小人书的执着念想,偶尔从旧书市场上朝花夕拾,获取了几本耳熟能详的小人书做为纪念珍藏。

时至今日,我走进好多年无暇顾及的西安钟楼新华书店,感慨万千。它历经七十年风雨洗礼,承载了几代西安人的文化记忆。当年在我学会骑自行车后,第一次骑车跨出远门,一路猛劲蹬车数十里,从村里赶到这家西安最大的书店买书。记得那是个星期天,还在晨光熹微的时候,我已排队伫立在书店门前。书店开门营业后,店内人头攒动,熙熙攘攘,争先抢购,视书为宝的热闹场景依然历历在目,令人难以忘怀。

钟楼上的这只“”雀”,在古城易俗社文化街区打造中,做为读书时代的弄潮儿,依然矗立在东大街上,每天迎接着黎明曙光,与川流不息,人来车往相伴;让都市里的读书人,能够身处繁华闹市而取静,沉㓎于书香则觅食寻味。安享一份书海仙境,求的一份心灵慰籍。
如今,沐浴着“书香满长安”的唐风汉韵,倘若你能受用其中,留得住人生《暂座》,你则可称为,美丽大西安的有“福”之人也!
2023年6月1日于西安



作者简介:鲁新建,60年出生,陕西省长安区人,兰州大学新闻系自学大专学历,80年入伍在西北装甲兵从戎十三年,历任部队师、团新闻报道员、干事,军地双拥办专干等职,获得新闻工作优秀成绩三等功二次。转业后相继在宝鸡图片社,宝鸡摄影学校,西安陕西正爱救助服务中心从事秘书文字材料撰写和摄影作品拍摄工作。业余爱好创作诗歌,散文,评论,摄影等文学作品至今,在军队地方报刊及网络媒体刊登发表作品百余篇,其中有十余篇参选荣获比赛奖并收编于文学作品专辑。


【诗韵楼观】
~~~~~~~~~
纵情笔墨 快乐自我
~~~~~~~~~
特邀顾问:王芃 张地君
文学顾问:魏龙 凡夫易谈
总编:诗韵楼观
主编:陈洁 张香荣
编审:吴建辉
编委:宛雪 秋芝韵 吕孔雀
美术编辑:吕义孝
刊头制作:宋育
文宣:魏龙 存良
法律顾问:陈昌文
投稿加主编微信:139911360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