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兰”
文/杜浩荡
冬日闲暇,应邀来到了兰先生的寓所。这儿不大,却整理得井井有条。在正中的墙上挂着兰先生亲手写的“室雅兰香”四个字。室不大,的确很“雅”,布置得合情合理;窗台上放着一盆兰花,正盛开着,散发着清香。看来“室雅兰香”就是寓所的主题。兰夫人甚是热情,刚一落座,她就捧来一杯热茶,散发着茉莉花的香味,热气升腾。接过喝了一口,顿觉神清气爽。

兰先生,姓杨,名渭南,艺名霁兰,是我的同僚,骊山中学高级教师,临潼区第十、十一届政协委员,民盟盟员, 省市区书法协会会员。我不知他为何取此艺名,我猜,雨后的兰草,生机勃勃,散发清香,寓意大概在此吧!我习惯称他兰先生。
一聊就说到他的书法上来。大概是华清池的泉水赋予了他灵性吧,从上小学二年级他就喜欢写毛笔字,后来得到恩师阮班超先生的指点和艺术熏陶,进步迅猛。
上初中时,兰先生就小有名气。十里八乡的乡党亲戚发落姑娘时要给“陪嫁”的门帘上绣诸如“美满幸福”“天长地久”之类的字样, 这些字多半都是求兰先生来写;参加工作后,同事的七大妗子八大姨们姑娘出嫁也求兰先生写字,写对联;平易近人的兰先生更是乐意效劳,听到“哎呀!写得好,就是好”之类的赞誉之词就喜上眉梢,心里美滋滋的。这是我以前就知道的。
在西泉中学教书后,兰先生对书法艺术的追求更加执着。购买了很多名帖和一些书法理论专著,像动能十足的钻头一样向着书法理论的纵深处钻探。几十年来不断学习探索篆、隶、草、行、楷各体特征,广泛吸收历代书法艺术营养。二十多岁时,每到年关时节,他就骑上自行车携夫人在西泉街道、灞桥街道、临潼县城立案书写对联,兰夫人折纸裁纸研墨,兰先生执笔龙飞凤舞,瞬间一副对联即成。来人争着付钱,墨迹未干就被抢走了。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的,他简直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当然也不乏以双眸扫描“美女裁纸”者!收摊就到了晚上十一点多了,每天的收入非常可观。因为有的生意人经营到晚上才收摊,临回去时到兰先生这里索取对联一副,带着吉祥回家。兰先生原来就是这样迈出了书法实践的第一步。

喝着兰先生的香茶,我急切地探寻兰先生的学书经历。
2014年11月,兰先生有幸参加了市书法协会举办的书法教师培训,在培训中他受到钟明善、王劲等名师的艺术滋养,不但学到了书法基本技法,而且受到了书法美学思想的影响,收获颇丰。
兰先生是一个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和不断总结的人。兰先生在谈他对书法艺术的看法时说,他把书法艺术上升到了世界观的高度。他认为书法艺术既渗透着道家的阴阳,佛家的空灵,又兼备着儒家的中庸。带着这个理念,他从欧阳询的楷书入手,探寻欧字的平正与险绝,洞察其规矩与飘逸,全面研究欧体、颜体等书法艺术的笔法、字法、章法和墨法。半年之后,一幅以《菜根谭》为创作内容的欧体四尺对开作品出笼,荣获2015年西安市书法家协会与西安市文联联合举办的“西安市民家规家训书法大赛”优秀奖。
近年来,兰先生书法作品先后荣获“梦圆神州·共铸辉煌”一市两省四地书画交流展优秀奖;西安市书协、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主办的“弘扬翰墨风采,讲好西安故事,心心向党”书法精品展;海陆丝绸之路十城市民盟盟员书画艺术作品联展优秀奖,并录入作品集《丝路丹青》。

“卖了大价钱的是哪幅作品?”我追问。
兰先生嘿嘿一笑,漫不经心地说“就是那幅《陋室铭》,也没卖啥钱,就几千千元,被台湾人拿走了。”这兰先生,对我还吞吞吐吐,是怕做东,滑头!
“最近还有什么新作?”我问。兰先生抱来了六福卷轴,一一展开让我观看。这是他临摹褚遂良老先生的《阴符经》。《阴符经》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典范,据传是黄帝所作。我说:“一幅一幅的看,就如看“一片”外墙的瓷片,很单调,不成气候。若整栋楼都砌上这种瓷片,会怎么样呢?”兰先生顿悟,即取来铁锤钢钉,我立凳扶墙,锤击钢钉,将六屏挂之于其上。顿觉兰先生书写的褚遂良的《阴符经》占满整墙,大气凛然,浑然一体。
他的这幅作品,里面有很多相同的字,如“天”字,在作品中共出现了16次,但写法绝不雷同,丝毫没有伤美欠美的败笔。
我与兰先生谝得正热,兰夫人悄无声息地沏上了新茶。
我说:“你想起啥了,可要写《阴符经》呢?”说起这幅作品,兰先生高兴得喜形于色,给我娓娓道来。
原来他在书法培训期间,下午散步时与培训的主讲教师——著名书法家薛养贤闲聊中谈到了褚遂良的《阴符经》,经他点拨,兰先生如同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看到了一束激光,心里顿时亮堂,恍然大悟,茅塞顿开……
《阴符经》虽为唐楷,却被誉为“楷中兰亭”,既融入了“二王”笔法,又兼备道家的阴阳与佛家的空灵。兰先生决定以《阴符经》为突破口,把书法理论深层次地付诸于实践,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兰先生主张“不通书道勿临帖”。因而,他更注重读帖,带着问题读帖,带着书法艺术规律读帖。他逐字揣摩玩味线条的长短与轻重,仔细体会结构的变化规律,认真研究章法布局的和谐。
练了一月又一月,历时半年的临摹,揉稿20余次,挂在墙上的这幅,是他的第23次稿,看着这次的临摹稿,他才觉得满意,送去装裱店裱了,才成此杰作。

写作品一定要心静,剔去一切杂念;环境清静,无嘈杂喧嚣之乱耳。在丙申仲夏的一个双休日,兰先生关了手机,门上挂上了“来客留言”的牌子,做好了一切准备,摊开裁好的麻纸,开始全神贯注地临摹。其实经过他半年的读帖玩味,一提笔,“阴符经”笔画就跳荡在他的脑海里,每个字的特点,笔画的轻重,整篇作品的章法都刻在他的心里了!他写着,觉得非常的自然,觉得是褚遂良先生在指挥着他的手,该重时重,该轻时轻,该顿时顿,该挑时挑,该正时正,该侧时侧,历时两小时,完成了前三页。
喝杯茶,吸支烟,静静气,休息片刻。又开始写后三页,他觉得更顺手了。写着写着便觉得像是读熟了的课文,能流利地背下去一样,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后三页。并排放在地板上,仔细观之,大喜!他激动得热泪盈眶!
故落款是“丙申仲夏作于华清池畔 杨渭南”。

墨迹刚干,兰先生就把这幅作品拍成照片发给他的恩师薛养贤,薛养贤大赞道“好!好!你已经深得‘褚字’笔法、神韵了!”
这幅作品拿给他师傅孙景致先生观看,在墙上挂好,孙景致先生连连“哎呀!我的天呀!厉害了,兰先生!”孙先生在书法方面造诣颇深,仔细端详,想从字缝里挑出毛病来,这一回,他失望了。认为弟子这次功夫到家了,这幅《阴符经》,不仅领会了褚遂良老先生的书法精髓,写字的功夫也上了新台阶,确实是一幅里程碑的作品。
听他说,几处道家景点索要此书法作品,兰先生对其钟爱有加,作为教学的范本,不忍割爱。
兰先生此作,正是他几十年来书法艺术的结晶。
“你对书法深层次地探索分为几个阶段?”我问。兰先生如数家珍,徐徐道来。
如果说2015年以前是兰先生对书法感性认识的探索期,那么从2016年以后则是他深入钻研书法理论,书法艺术日渐成熟期。
2016年,兰先生赴兰州参加中书协和教育部联合举办的书法教师培训。这一年,他结识了薛养贤、张世刚、崔胜辉、曹恩东等书法大家,系统地学习了一系列书法理论,从书法观念到具体技法,从书法美学欣赏到书法文化,从书法历史到各体书法教学指导,吸收了大量的书法艺术素养,转变了他的书法观念,初步形成了他的书法思想。
兰先生认为:教书法,就是传承书法规律与传统文化;教书法,也是教给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他深深地懂得书法的核心在于笔法,而用笔方法往往受矛盾规律的支配,因而,他在书法创作中,更注重用笔方圆兼备、藏露互现,轻重巧拙,讲究结构的擒纵疏密,章法的韵致和谐,墨法的干湿与浓淡。
“不入魏晋终下品。”在书法艺术道路上,兰先生始终没有停下他勤奋的脚步,并不满足取得的成绩。现在,他又瞄上了《张猛龙》和《圣教序》。我衷心希望贤弟他写出更好的作品。

功夫不负有心人。杨渭南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迈出了里程碑的一步,可喜可贺。今天来杨府闲聊,闻了兰花的香味,喝了兰夫人的香茶,欣赏了兰先生的书法作品,不虚此行!
今天天气格外晴朗,向兰先生拱手作别,已是日头偏西,兰夫人也起身相送,经过窗口,刚浇过水的兰花香味沁人心脾。我想:若把这盆兰花移植到广袤的原野,让自然界的阳光雨露滋润,汲取土壤中的多种养分和微量元素,那么这株兰花一定会长得枝繁叶茂,郁郁葱葱!
(作者介绍:杜浩荡,1959年生,1980年至今从事语文教学工作近40年。1993年临潼县教育局组织编写乡土教材《巍巍骊山》撰稿人之一。闲暇时写点生活感悟。)
(编辑: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