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那些事……
——仅以此诗献给我砂山大院的童年
作者:孙文成
那些年——
天空很高很蓝世界却很小
小草不用人工种植漫天涯生长
马路挺宽却极少见有车辆
自行车是交通的主流工具
小伙伴们可以在马路上踢足球疯跑
高楼不多遍地都是矮趴趴平房
尽管蜗居小伙伴都生活得惬意舒畅
那些年——
我们没有钱,只有快乐相伴
我们没有“ipad”,不懂“LV ”
从没见过“阿玛尼”神马模样
更不知“苹果”是拿来用拿来玩的
我们只会跳皮筋踢毽子
煽烟盒打弹弓弹玻璃球
把自己弄得跟泥猴子似的
满世界疯狂,满天下欢叫……
那些年——
男孩女孩从不牵手
单独说话都会脸红
无论男女都把宝贵的贞操
留给新婚之夜的洞房花烛
因为男生女生之间的交往
比的是心,谈的是爱,讲的是情
因为爱情是纯洁美好浪漫的字眼
那些年——
我们春游踏青野炊
吃一毛钱一支的冰棒
喝一毛五一瓶的汽水
含一块钱十支的棒棒糖
如果哪个小伙伴兜里有一块两块
那就是传说中的大钞了
简直就可以占山为王收小徒啦
有了钱也不会去胡乱花
最奢侈就是蹲在小人书摊过把瘾
或者租几本回来和小伙伴传着看
如果身上藏有十块八块
就会挺胸昂首,自豪到火星上
但那是不可能的,那时的我们
怎么可以有那么多钱啊
那些年——
我们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没有“wifi”
那我们平时都干些什么呢
八分钱看一部电影一个半小时
便开始崇拜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
更痛恨长相猥琐凶残奸诈的坏蛋
没有“过山车”,没有“CS”
我们蹲在地上观察蚂蚁搬家
追在别人后面踩他影子上的脑袋
对着电扇张大嘴巴喊“啊~”
聆听自己颤抖的“海豚音”
实在无聊挤塑料包装袋上的气泡
听“啪儿!啪儿!”地声响
用圆规戳桌子把笔帽吸在舌头上
把泥土做成碗状,碗口朝下
使劲砸向地面,看谁的碗底破洞更大
雨天打伞时转动伞把看水花四处飞溅
在婚礼现场捡人家扔剩下的糖纸
夹进书本里,并时常拿出来炫耀
夜幕降临,星星点灯
水泥乒乓球台上,就挤做了一堆
用鬼故事吓唬小伙伴
也吓得自己大声唱着歌回家……
那些年——
我们淘得没边没沿
我们玩得花样翻新
我们噘嘴鼓腮,把小脏脸扎进脸盆
甩着满头水珠,看谁憋气时间最长
用吸管喝水时,往水里吹气
发出“咕嘟!咕嘟!”的奇怪声音
闲着没事用手指拨弄蜡烛上的火苗
把食指插到蜡油里烙下幼稚的指纹
搞怪搞到把内眼皮翻到外面来
男孩子站成一溜,看谁尿得更远
永久牌二八自行车比人还要高
右脚穿过三角形的车架
居然也能骑得如此熟练
把小鞭拆开,将火药粉撒在地上
围成个圆圈,用火柴点燃
“嗖~”地一下好奇心就流光溢彩了
冬天的窗户盛开着美丽的冰凌花
不知道怎么想的非要用舌头去舔一下
再忍着冰痛,扮个鬼脸
洗袜子时用袜子口对着水龙头
试图把水盛满,却总也接不满……
上房揭瓦掏鸟窝是我们强项
跳墙登高爬烟囱逞一时神勇
翻遍草棵石缝为了追捕一只蛐蛐
在与小伙伴一争高下的搏击中
为自己的爱将大声鼓劲喝彩……
那些年——
我们不用十分刻苦地学习
所接受的是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
理所当然地走出校门
在广阔天地自由翱翔
野营拉练,下厂学工,学农劳动
看三视图,操控机床,又专又红
即便是知识不怎么受重视的年代
早自习下午自习做数学语文作业
仍然是我们要遵守的学习纪律
有了那个特殊年月的特殊锤炼
铸就了我们良好的心理素质
顽强拼搏的意志和永不言败的精神
那些年——
就在我们不经意的挥霍中
匆匆逝去,一去而不复返
那些年——
被永远镶嵌在我们记忆中
只要想起就会丝丝地甜隐隐地痛
怀念我们那再也回不来的时光
怀念儿时的我们那些美好往事
怀念那个傻傻的,纯纯的
开心的,快乐的,幸福的童年
那些年,我们都没有钱
那些年,我们只有欢乐相伴……
【作者简介】孙文成,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沈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沈阳市和平区文联副主席、沈阳市和平区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发表文学作品200余万字。作品多次在全国、省市获奖,被收入多种文集。撰写30多部电视片,在辽沈电视台播出。主编《星期五》诗集,著有《中国文字游戏大百科》《微型灯谜故事》《和平非遗故事》等。创作东北拉场戏《差钱了》参演第九届中国艺术节,获文化部“群星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