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辽文化名人之十五:
动静举止伴诗心
——品读军旅诗人李平来
作者/宋今声
今年六十六岁的李平来,性格爽朗,真诚热情。1957年10月,他出生于双辽古镇郑家屯,童年时代,看着忙碌的街道和欢乐的市井度过的。
1976年2月,即将毕业于双辽一中准备报考大学的李平来,顺应时代要求,参军入伍,来到沈阳军区第四分部八一九四部队政治处,担任电影组当放映员。紧张有序、健康活泼的军旅生涯,使得这个来自西辽河畔的热血青年的思想和精神面貌发生了质的变化,1980年2月光荣入党。
1981年,李平来复原以后,回到家乡,被分配到双辽县渣油工程指挥部,担任政工组组长。后来到双辽县公路管理段担任人秘股长。1990年4月,通过函授和自学考试,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1997年7月晋升政工师,2012年10月,李平来在双辽市公路养护工程公司工会退休。
从中学时代就开始热衷于研读诗歌作品并且创作诗歌的李平来,尤其是参军以后到现在,四十多年来,无论是在行军路上,还是在上班途中;无论是工作中的休息时间,还是回到家里的茶余饭后,他的精神世界总是一颗“诗心”在跳动。勤奋的耕耘,默默地创作,李平来所获作品“盆满钵流”,先后出版了《辽砂诗词集》、《辽砂诗词集续集》、《江流诗文集》、《江流诗词集》四本诗集,在双辽文坛首屈一指。
因为我们是文友,自然有幸“先睹为快”。顺着他的创作路径,一路前行,领略他笔下一行行充满激情的诗句和积极向上“诗心”向往,饾饤玑珠,通篇锦绣;名言佳句,不断迭出。有20首诗词在国家级大赛中获奖。
多年的创作实践,不但为李平来打开了庄严的诗词殿堂,同时也使他的生命增加了瑰丽精彩。他加入了中华诗词学会以后,他格律诗的研究与创作提高了一个新水平,平仄与对仗,押韵与黏连,孤平与拗句等写作技法十分娴熟,近乎探囊取物,信手拈来,不失为古韵、今声“双轨制”的成功践行者。
李平来的诗作新颖活泼,自然流畅,通俗易懂,思想鲜活,雅俗兼备。如“青山两岸同颜色,春水一篙送客来”,“嬴政坑儒终灭国,千军万马怎相随”;此为俗而深。“古城山水秀新装,两岸河边浣女忙”,“水绿舟轻浪土飞,江流万转日斜归”,意境之优美,动感之活脱,令人如临其境,心旷神怡;“九州思一统,两制定乾坤”,“中华遍地天兵降,出战反击过界山”,再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及统一祖国的信念。
将“兴、观、群、怨”的诗教理念贯彻到“抒情、言志”的具体实践,这是李平来诗词创作的题中之义和有益探索。他的激情和灵感触角不时伸向诗的辽阔天地,唱响爱的主旋律。“魂游湖海梦难圆,倾心怜爱女,好慰笑中眠”,亲情可感,父爱无边;“妙手汝难留,伊影别时瘦,从此柔情逝水流,梦起湿衣袖”,睹物思人,触景伤怀,透过“瘦”之诗眼,足见爱之深切。“而今解甲归田去 ,敢把笑言留队营”,对战友和部队的依恋何其缱绻,可谓着一“敢”字尽得风流。“蝶舞花间惜切切,鸟鸣树上恋浓浓”,对家乡与自然的热爱跃然纸上,自然天成。
在军旅生涯中,他创作了《瞻辽沈战役烈士陵园》等四十六首诗词,这是对军人的风骨、诗人的灵魂的时光丈量。李平来曾经说过:“诗,不是冰淇淋,就不能总让人清凉一爽;诗,应该是旗帜,是火炬,给人以光明与温暖、昭示与醒悟。诗作不论长短,应该是叮咚作响的溪流而不是无水硬挤的牙膏。这是他对“诗”的理解和遵循。所以,才使他用自己的诗作不断放飞生命的激情和对时代的赞美。
李平来内心深处始终涌淌着一股清泉之流。如:《情系汶川》:“情系汶川牵断肠,家园重建现新装。红十挂手捐财物,耄少援心支蜀乡,风雨一舟同患难,雷霆九壤共康强,人间大爱激流涌,鼎盛中华惊友邦”。《迎六十华诞首都举行盛大阅兵仪式》:“国歌礼炮震京韶 ,鲜艳星旗伴奏飘。乐曲安门传海域,炮车方队涌波涛。铁流滚滚展核弹,鹰战翔翔现宇宵。浩荡三军威武壮,雄姿风貌数今朝”。《迎接新中国六十华诞赞长春》:“辞岁迎新六秩年,祖国发展艳江南。净坛秋月誉天下,科技春风盛玉潭。长影市区雕品位,森林花气绕清泉。人才荟萃车城现,文脉延伸靓丽园”。《迎华诞祝省政府改革》“科学发展改革风,东北统筹平稳声。三典职能兼大业,一厅政务奠前程。激遇转型服务展,效能强化量存增”。以上所有这些,都是他对现实生活的关注理解和事物的真情表现以及对灵感的迅速捕捉与准确定位。
李平来的诗无论是感瞻作品,还是古迹抒怀;无论是赠贺之作,还是咏叹之调;无论是感怀之韵,还是读和之律,在语言文字上,字里行间都透射着雅俗共赏,语浅情深。如七绝三首《贺同学》:“小楼相聚幼同窗,卅载分别话短长。 回首人生皆有苦,笑声依旧语琅琅”;《观西辽河河畔》:“十里长堤映泊光,辽河两岸坝叠双。卅年聚首同学会,叶落归根返故乡”;《贺西辽河城区段整治工程》:“双桥横越水流南,十里长堤现岸边。拍浪波光湖映影,吾观河面展江天”。
李平来的诗,既有轻风细雨对窗啭吟的特征,又有风起大漠放声狂歌的一面,但其深层的意义构成却自有独到深邃。从某个解度看,这类诗词恰恰是从最世俗的地点出发,而达致于最神圣的终点。李平来是喝辽河水,迎科尔沁草原风长大的,他生活坎坷,然而艰苦的环境却塑造了他高尚的人格,奠定了他从事诗词创作与艺术风格的基石。
酷爱与真情,是李平来诗词写作的源头和巨大动力,也是他诗有所成的关键因素。诗已成为他每天努力的方向,终生的精神伴侣。如果说江河湖海是他的理想世界,那么,一滴水便是他真情的时刻向往。坦城,善良,少伪饰,真情大抵可概括李平来的为人。也许从水管流出来的是水,从血管里流出来 的是血的缘故吧。他实现了人品与文品的统一,同学之情,夫妻之情,战友之情,桑梓之情等,他在诗中一一写来,打开他的诗集,人们仿佛走进了一个真情的展馆,不时令人怦然心动,眼眶湿润。真情亦饱满地跟随快意流淌,留下遍地浓郁的芬芳。
已经成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学会会员、四平市诗词学会理事、双辽市作家协会理事和双辽诗词学会常务理事的李平来,虽然已经进入老年,但是,他的“诗心”正红,诗情正旺,犹如日夜流淌的西辽河水,奔涌向前,永不停息。
2023年5月31日
作者/宋今声 作协会员,知名乡土作家。出版专著多部,有上千篇作品发表报刊和网络平台。热爱公益事业,访遍双辽大地!
编辑制作/杨柳风